20世纪20年代初我党创办的革命刊物

点赞:23508 浏览:1063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2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 要:20世纪20年代,由于革命的需要中国成立后陆续创办了一些刊物.下面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关 键 词:20世纪20年代;创办;刊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21年成立了中国.我党成立后,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同时,由于革命的需要创办了一系列刊物,这些刊物在宣传我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发动人民群众、领导人民与敌进行斗争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在20世纪20年代,我党创办了哪些刊物呢?下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向导》周报

《向导》周报于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是中国机关刊物,是时事政治评论性报纸,每周出版一期.《向导》周报是经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出版的,是中国委员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它的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陈独秀领导刊物的出版,并题写刊名.高君宇、李达、瞿秋白、彭述之、张国焘任编委及主要撰稿人,、周恩来等也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向导》周报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该报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向导》周报大力宣传我党的革命纲领,全力宣传的“二大”提出的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共和国.并大量报道全国各地工人阶级斗争的情况,激发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斗志,坚定了进行革命斗争的信心.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通信》、《读者之声》、《什么话》等专栏.在中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及香港、巴黎、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向导》从第6期起迁到北京出版,以后又随先后迁往到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出版.发行数由开始的3000份激增至4万份,最高达10万份,并远销海外,广受欢迎,被颂为黑夜沉沉的中国的“一线曙光”,是指导千百万苦难同胞前进的“思想向导”.但是,《向导》周报后期受陈独秀的影响.1927年7月,汪精卫版变革命后停刊.共出201期.《向导》周报在我党的的新闻事业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20年代初我党创办的革命刊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发表过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新青年》季刊

《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它的前身是《新青年》.《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1919年下半年到中国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改为季刊,在广州创刊,由瞿秋白担任主编,成为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的中文歌词首次在这个刊物上发表.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三、《先驱》

《先驱》于1922年1月15日在北京创刊,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初创时期的机关报.《先驱》每月为四开四版一大张.原定半月刊,后因种种障碍,常常不能按期出版.创刊号至第三期由北京地方团组织出版,从第四期起迁往上海,改由青年团临时局出版.一九二二年五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从第八期起转归团执行委员会出版.《先驱》前后共出版二十五期,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五日停刊后,团决定出版《中国青年》周刊,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

《先驱》努力传播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国成立以后,除《新青年》、《向导》等影响较大的刊物外,《先驱》也是党的宣传阵地之一.《先驱》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突出地宣传了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一九二年七月,列宁向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一九二二年一月《先驱》创刊号上,最早译述了列宁的这一重要文献的详细内容以及它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指导意义,热情宣传了列宁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一九二二年一月,共产国际召开了远东各国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也派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要求远东各国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独立解决本国的问题.一九二二年八月《先驱》第十号上及时地转录了这次大会的《宣言》,以推动我国革命运动的前进.

《先驱》作为中国领导下最早的一份青年报刊,除了较多地发表有关理论、政论以及青年运动的方向等文章外,对当时青年的切身问题报道极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在青年中的影响.加上反动势力的迫害,使《先驱》的经济拮据日趋严重,这是它办了二十五期就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先驱》发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正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初创阶段,它对扩大青年团的影响,加强对团员的教育,统一全团的思想,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机关周刊.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在上海创刊.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创办人与编辑者为恽代英、林育南、邓仲夏、萧楚女、任弼时、张太雷、李求实等.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创刊后,《中国青年》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这些文章把文学看作是“儆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的一种“最有效用的工具”(《贡献於新诗人之前》),对革命文艺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文章也存在著对初期新文学否定过多的缺点,发生过某种“左”的偏差.该刊还载文揭露封建文化势力的反动本质,并出版“泰戈尔特号”,批驳“东方文化”派利用泰戈尔来华之机所作的有害宣传.除译载高尔基等俄苏作家的作品外,《中国青年》也发表过一批较好的革命文学创作,如瞿秋白的《那个城》等.第144期还以《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为题,译载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中国青年》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中国青年》是唯一一本延续至今的中国早期创办的刊物.1966年起《中国青年》被迫停刊达12年之久,1978年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