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李贤注与《文选》李善注:李善注影响的扩张

点赞:5313 浏览:117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唐初的政治文化条件是《文选》李善注获得重大影响的原因,此方面尚有待发之覆.《文选》李善注对《后汉书》李贤注有直接影响,前者某些具体条目不仅直接为后者借用,而且对后者的注疏凡例有所启发.李贤注利用《文选》李善注来邀宠固位,由此使得李善注的影响越出了文学领域.

〔关 键 词〕李善;《文选》注;李贤;《后汉书》注

〔中图分类号〕K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163-08

①王先谦评“详观章怀之注范,不减于颜监之注班”.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5年,4页.最近的专门研究和评价可见洪海安《章注后汉书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5期.其他的中国史学史通论中均有论李贤注《后汉书》的章节.如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1982年,32页;陈清泉等编《中国史学家评传范晔》,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206页;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等.〔作者简介〕戚学民,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4.

《文选》李善注有持久和广泛的影响,对于“文选学”的成立有巨大的意义,这是学界所公认的,是“文选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也是“文选学”的重要问题.多年来有关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进展,但是就李善注取得重要影响的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的成果集中在李善的学术成就等技术层面,这有相当的道理,但对于说明《文选》李善注的巨大影响还不够充分.

在《文选》的成书和流传等方面,政治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中,对于萧统与《文选》方面学界较为关注,成果较多.唐代科举考试与《文选》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密切相关,这也是研究者所熟知的.李善注的命运也很大程度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唐玄宗对李善注的贬低和五臣注的出现就是明证.政治因素中隐藏着《文选》李善注影响力的奥秘,是唐代《文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除了科举因素,尚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力,值得进一步讨论.

本文讨论一个唐初具体的政治因素对《文选》李善注早期传播的影响,即《文选》李善注对《后汉书》李贤注的影响.《文选》李善注的某些具体条目不仅直接为《后汉书》李贤注借用,而且对后者的注疏凡例产生了相当影响.《后汉书》李贤注说明了《文选》李善注在皇室政治斗争中曾发挥作用,显示了《文选》李善注的影响在作者生前就越出了文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一)

章怀太子李贤曾组织力量为《后汉书》做注,此注具有较高的水平,历来受到好评,认为其质量和颜师古注《汉书》可以相媲美.①学界对于李贤注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主要集中在语言学、训诂学等学术方面.①而其实李贤注除了学术因素之外,还有政治和思想等多层面的丰富意义.这些需要我们深入李贤注内部进行研究,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和《文选》李善注有关.

①如孙良明《李贤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等.参见洪海安《章注后汉书的历史贡献》,34页.

有确切证据表明,《后汉书》李贤注的数篇文章某些条目直接借用了《文选》李善注的文字.《后汉书班固传》中记录了《两都赋》《西都赋》和《东都赋》,《张衡传》则记载了《思玄赋》,此外,还有范晔的几篇史论《后汉书光武纪赞》、《后汉书皇后纪论》、《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后汉书宦者传论》、《后汉书逸民传论》,这些文章都恰好收在《文选》之中,李善做了较详细的注.

《后汉书班固传》李贤注上述篇目的有关条目均程度不同地吸收利用了李善注.首先是直接来自于范晔的史论,李贤注的一些条目都曾经借鉴了李善注.按惠栋、王先谦、张森楷等诸位前贤在校《后汉书》传记时都曾用《文选》李善注加以对勘,所以李贤注曾用李善注一事早为人见及.但是前贤的关注点大概都放在《后汉书》上,对李贤利用李善注未多加关注.而从《文选》李善注研究的角度看,此事关系甚大,有必要再加论述.

如《后汉书光武纪赞》李贤注文字多和《文选》李善注不同,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显示出前者借鉴后者的痕迹.比如,《后汉书光武纪赞》的“三精雾塞”,李善重点注了三精:“三精,日月星也.《孝经援神契》曰:天地至贵,精不两明.宋均曰:天精为日,地精为月.”〔1〕李贤注“三精”同李善注.〔2〕“世祖诞命”(案今本《后汉书》作光武诞命),李善注:“《尚书》曰:我文考诞膺天命”〔3〕,李贤注:“《书》曰:诞膺天命.”〔4〕类似的还有“人谋”:李善注:“《易系辞》曰:人谋鬼谋,百姓与能.”〔5〕李贤注“人谋谓群下劝即尊号也.《易》曰:人谋鬼谋,百姓与能.”〔6〕两者释义有不同,但是引文基本相同.其他还有“深略纬文”的“文”,李善注:“《周书》曰:经纬天地曰文矣.”〔7〕而李贤注:“《谥法》:经纬天地曰文.”〔8〕两者虽出处不一,但文字全同.“车书共道”,李善注:“《礼记》:子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9〕李贤注是:“《礼记》曰:天下车同轨,书同文.”〔10〕其他还有“长毂”,李善注:“《谷梁传》曰:长毂五百乘.范宁曰:长毂,兵车也.”〔11〕李贤注:“长毂,兵车也.”〔12〕这些地方都是后出的李贤注与李善注雷同或者高度相似的地方.

如果《后汉书光武纪赞》李贤注借鉴李善注的地方还不甚明显的话,其他文章还有更多的类似情况,比较能说明问题.比如《后汉书宦者列传》的序(《文选》题名《后汉书宦者传论》),李贤注借鉴李善注的情况至为明显.该文第一段李贤共有十条注,除第一条和第七条之外,其他九条都可以从李善对应注文中找到相似处.略举三例:“阍者守中门之禁”,李善注:“《周礼》曰:寺人掌守王宫中之门禁.郑玄曰:中门,于外内为中.”〔13〕李贤注此条引文几乎全同李善注,只是在郑玄注中多引了一句“阍即刖足者.”〔14〕下面“又云,王之正内者五人”,李善注:“《周礼》曰:寺人,王之正内五人.郑玄曰:正内,路寝也.”〔15〕李贤注文字仅仅将郑玄名字略去,其他则全同:“周礼曰:寺人,王之正内五人.注曰:正内,路寝也.”〔16〕其他如“《月令》:仲冬,命阉尹审门闾,谨房室”和“《诗》之小雅,亦有巷伯刺讥之篇”两句,李贤注均有条目〔17〕,其引文也基本和李善注相同〔18〕,读者可自行参照.最明显的是第一段最后一句“及其弊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李善注是长达128字的长注,〔19〕分别引《左传》及杜注和《史记》,李贤注除变引《史记》为直注之外,几乎全同.〔20〕除了第一段,该文其他地方李贤注也颇有相同于李善注之处(因文长不备录,请读者自行参照).这可以清楚说明李贤注曾借鉴李善注.

除了范晔本人《后汉书》论赞文字之外,《后汉书》有关人物传记还收录了一些重要的文章,其中一些被收入《文选》,李善也都曾做注.李贤注在这些相同文章的某些注释条文上也借鉴了李善注.比如《西都赋》、《东都赋》均借鉴了《文选》李善注.《后汉书班固传》和《张衡传》与《文选》相同文字断句出注有二百多处,每处均由数条注文组成.两方的注文当然有很多不同,然而有一些明显的相似.《后汉书》李贤注和《文选》李善注的相同文章停顿断句的地方绝大多数相同,《文选》李善注选择某些句子组合后面停顿,而以注文系后,《后汉书》李贤注停顿系注之处和《文选》李善注大体相同.《文选》李善注《西都赋》和《东都赋》(不含序)共断句系注160处,而《后汉书》李贤注断句略少,大体相近.

更重要的是,《后汉书》李贤注的某些条目的引用明显和李善注相似,或者是引文基本雷同于李善注.比如《西都赋》起始处“经营”的注,李善注为“《尚书》曰:厥既得吉卜,乃经营.”〔21〕李贤注全同.〔22〕随后这种雷同有多处.同段落的“”,李善注:“《广雅》曰:,舒也.”李贤注全同.〔23〕两文在注同一句“函谷、二崤”,“太华、终南”时,李善注“函谷”:“《战国策》,苏秦曰:秦,东有崤、函之固.《盐铁论》曰:秦左崤、函.《汉书音义》,韦昭曰:函谷关.”李贤注:“函谷,关名也.”〔24〕李善注:“《左氏传》:崤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所避风雨也.”〔25〕李贤注引文起讫皆同,文字小异:“《左传》曰:‘左氏传:崤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所避风雨也.’故曰二崤.”〔26〕关于“太华,终南”,李善注:“《山海经》曰:华首之山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毛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枚.毛苌曰:终南,周之名山终南也.”李贤注:“太华:山也.《山海经》曰:华首之山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诗》曰:终南何有?注云:终南,周之名山终南也.”〔27〕后文明显从李善注演化而来.引文如果偶然起讫一样,则闭门造车出而合辙的情况是可能的,可是这种引文雷同的情况出现了多次,就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了.


继续举同一段的例子.如“腴”,李善注:“《汉书》曰:秦地九州膏腴.”李贤注:“前书曰:秦地九州膏腴”.除将《汉书》变称为前书外,余则全同.“防御”,李善注:“杨雄《卫尉箴》曰:设置山险,尽为防御”.〔28〕李贤注也是如此.“杨雄《卫尉箴》曰:设置山险,尽为防御.”〔29〕本文上列的引语全部雷同的例子仅仅来自首两段之内,这样雷同的频率已经相当惊人,而全文对照的结果是有更多的引文雷同.

有关《思玄赋》注的情况也是如此,李贤注直接用了部分李善注的现成文句.《思玄赋》原有旧注,李善认为这些旧注疏略,但由来已久,所以保留,以善曰引领,另加己注.〔30〕李贤注也利用了这些现成的文字,并略加变化.如启首一句:“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远”,《文选》李善注文本为:“训,教也.弥,终也.违,避也.善曰:《论语》曰:颜回曰:仰之弥高.”〔31〕《后汉书》注为:“玄训,道德之训也.《论语》颜回曰:仰之弥高.”〔32〕

再举一例.“庶斯奉以周旋兮,恶既死而后已”,注文为“善曰:《左氏传》,太史克曰:奉以周旋,不敢失坠.《论语》,子曰: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3〕《后汉书》同一句话文字微异(“庶斯奉以周旋兮,要既死而后已”)的注为:“《左传》,史克曰:奉以周旋,不敢失坠.《论语》,孔子曰: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4〕此句话无旧注,全为李善注,《后汉书》注几乎全同于李善注,只能说明李贤因袭了李善.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下文“不抑操而苟容兮,譬临河而无航”,《文选》注文:“航,舡也.善曰:贾逵曰:抑,止也.《孙卿子》曰:偷合苟容以持禄.《周书》阴符曰:四辅不存,若济河无舟矣.《楚辞》曰: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35〕《后汉书》李贤注:“航,船也.《孙卿子》曰:偷合苟容以持禄.《周书》阴符曰:四辅不存,若济河无舟矣.”〔36〕

鉴于李善注早出近二十年,又为高宗所肯定,诏藏内阁,且李善又是李贤的老师等诸多情况,这种雷同原因的唯一合理推断就是李贤注借鉴了李善注.

当然,李贤注也有和李善注不同之处,而有些不同是对后者的改善.比如,《西都赋》开始处的“皇汉”,《文选》注为:“《孝经钩命》曰:道机合者称皇.”〔37〕《后汉书》注为“皇,大也”.〔38〕显然李贤注简明而正确.此条注近来研究者加以研讨,认为李善注不确,实际上千年以前的李贤早就加以改正.

有些不同,则是从李善注中简化而来,只有对照李善注才能明白.比如“等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奉充陵邑等”一句,李善注:“《汉书》曰,王莽于五都立均官,更名洛阳、邯郸、临淄、宛、城都市长安皆为五均司市师.三选,谓选三等之人.七迁,谓迁于七陵也.《汉书》曰:徙吏二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39〕李贤注:“前书音义曰:五都谓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也.三选,选三等之人,谓徙吏二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见前书.”〔40〕此处李贤注文实从李善注变化而来.

下面“封畿之内,厥土千里,跞诸夏,兼其所有”一句,李贤注:“《汉书》曰: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为千里.又曰:秦地沃野千里,人以富饶.跞,犹超绝也.,音卓.跞,吕角切.《论语》,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41〕李贤注:“前书曰:秦地沃野千里,人以富饶.跞,犹超绝也.,音卓.跞音吕角反.诸夏谓中国也.”〔42〕两者对照,显然后者是将前者的引文删去一条,最后诸夏变引证为直解,其他部分基本相同(仅在跞注音改切为反).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关系非常清楚.

①按此条李贤注较省,连下句一并做注,引者只选取与李善注相对应的句子的注文.〔宋〕范晔:《后汉书》,〔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339页.

接下来的“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一句,李善注:“《上林赋》曰:崇山从龙崔嵬.杨雄《蜀都赋》曰:苍山隐天.《韩诗》曰:皎皎白驹,在彼空谷.薛君曰:穹谷,深谷也.《汉书》,东方朔曰:汉兴,去三河之地,止灞、以西,都泾渭之南,北谓天下陆海之地.《范子计然》曰:玉英出蓝田.”〔43〕李贤注:“穹谷,深谷也.东方朔曰:汉兴,去三河之地,止灞、以西,都泾渭之南,北谓天下陆海之地.《范子计然》曰:玉出蓝田.”①《后汉书》此条注同样是删繁就简.李贤注中的“穹谷,深谷”和“东方朔曰”,在李善注中原有具体的出处,前者是所谓引后以明前的释义之例,后者是举先以明后的引证.《后汉书》删去出处,变成直解,又删去部分引注,观此条可以明白李贤注是如何从李善注演化而来的.

综合上述情况,李贤《后汉书》注参考借鉴《文选》李善注是明确的事实.

(二)

李善注不仅影响了李贤注的部分注释条目,而且对整个《后汉书》注的体例也有相当的影响.《文选》李善注最重要的两条凡例是“诸文引证,皆举先以明后,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44〕,和“诸释义或引后以明前,示臣之不敢专.”〔45〕李善注的关键与特征是“引证”和“释义”,均征引自经典和名著,儒经方面《毛诗》、《周易》、《礼记》、《春秋左传》、《尚书》是大宗,史学方面是《史记》、《汉书》等正史,在释义方面则大量引用了《尔雅》、《说文》等字书和孔安国、郑玄等大儒的经注.《后汉书》也重视从语源方面解释含义,引用书目重点范围也恰是《诗》、《礼记》、《论语》等儒经和《尔雅》、《说文》等古典字书以及郑玄、郭璞等名儒经注和《汉书》等汉代史书.而且如前所述,《后汉书》李贤注在《光武纪赞》、《皇后纪论》、《宦者传论》、《二十八将传论》等论赞文和班固《西都赋》、《东都赋》、张衡《思玄赋》的某些注释文字直接借鉴了《文选》李善注.《后汉书》其他部分与《文选》上述篇章的注释风格与体例大体是一致的.从这些情况考虑,《后汉书》李贤注的体例是受到了《文选》李善注的相当程度的影响.

《后汉书》李贤注虽然和颜师古《汉书》注性质相同,命运相似,但是两者其实有相当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别是注释的体例,《汉书》颜师古注以注音和解释文义为主,其释义一般是以简要的话语解释《汉书》中唐代人理解起来较困难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进行串讲(这方面研究较多,可以参考),注音则往往直接给出反切.

《后汉书》李贤注在解释字义方面和颜师古《汉书》注是相同的,即直接注音释义.但是它同时有另一个特点,即引典释义的特征.李贤注所征引的典籍,主要是儒家典籍,如《礼记》、《论语》、《诗经》、《左传》、《尚书》等经典,史籍则有《汉书》(包括颜师古注)、《东观汉记》、《汉官仪》、《汉官典制》等史书,字书则是唐以前的仓雅字书如《说文》、《尔雅》、《广雅》以及孔安国、郑玄、郭璞的注.据研究,李贤均多次征引这些著作.就儒经来说,《左传》有535次(不含刘昭注),《诗》685次,《尚书》510次,《礼记》282次,《论语》273次,为从语源上说明这些词语的意义,征引《说文》136次,《尔雅》128次,《广雅》46次,郭璞《尔雅》注33次,郑玄《周礼》注51次,《礼记》注54次,孔安国注93次,《汉书音义》318次等等.〔46〕总之,《汉书》颜师古注和《后汉书》李贤注的体例有很大差别,显示两种注释指导思想存在相当差异.

《后汉书》原有梁刘昭旧注(以下简称刘注),李贤注和它也有很大的差别.刘注的司马彪所著30卷《志》(从宋始补入《后汉书》)还存留部分,其他已经佚失.《梁书刘昭传》称他“集《后汉》同异,以注范书”.研究者称刘注和《三国志》裴松之注风格相似,详于事实的补充而略于文字的训诂.〔47〕从现存的注文来看,刘注补充史实的特点是很明显的.①李贤注条目一般较短,而且很少大段引用原文,尽管有些条目有一定相似度,但是从篇幅来说,刘注中占主要地位的还是裴松之式的注.

《后汉书》李贤注与《文选》李善注:李善注影响的扩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选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①刘昭注中有很多长篇文字,引证东汉时代人及著述来解释正文.如关于朝见之仪,在《礼仪志》中大段引蔡质的《汉仪》和蔡邕的《礼乐志》,见〔宋〕范晔《后汉书》,3130-3132页.如此的例子甚多,参阅该书便知.

性质相近的注书,《后汉书》李贤注与《汉书》颜师古注和《后汉书》刘昭注在体例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李贤注既有直接释义,也有引典释义的格式.这说明《后汉书》注没有简单因袭颜师古《汉书》注和刘昭的《后汉书》注的办法,而是兼采多家.这引典释义的样板就来自《文选》李善注.

《文选》李善注有两个方面的优势,能够得到李贤的青睐.首先是政治因素.李贤组织注释《后汉书》,这不是简单的学术工作,而是一项政治文化工程,首要的是政治考量,即稳固自己太子的位置,必须要得到高宗的肯定.李贤为《后汉书》做注,与唐代高层的政治斗争有直接关系.李贤被立为太子,是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的事情,起因是前任太子李弘因为争权被母后武则天毒杀.〔48〕李贤于675年7月3日(上元二年六月戊寅)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就奉命监国(这一举动导致李贤后来也被母亲武则天废黜和毒杀).在立为皇太子并监国后不久,李贤就开始注《后汉书》.按照传统的说法,李贤等注《后汉书》的时间有六年之久.但据研究,这注书工程启动时间约在同年七八月,而止笔的时间在次年仪凤元年,即公元677年1月11日.即使从李贤被立为太子算起,整个注书工作前后共计才一年六个月零八天.〔49〕

李贤注《后汉书》的初始意图,诚然如某些研究者所指出的,有个人学术兴趣等因素.但是最重要的考量,应该是政治因素,具体说是为稳固本人的太子位.李贤立为太子后不久就组织为《后汉书》做注,这项工作量浩大的工程却又迅速完工,而他本人还不时承担监国之责,这里面颇有文章.选择为《后汉书》做注应经过一番设计,模仿的是前太宗时代废太子李承乾命颜师古注《汉书》的做法.据研究,唐代初期的太子文学馆与太子争夺政治地位有相当密切的关系.〔50〕唐初太子文学侍从主要以著述和注疏工作来为皇子们怎么写作,以表现后者的文治政策和治国能力,从而讨取皇帝的欢心和宠信.李承乾为稳固其太子位,命孔颖达著《孝经正义》,颜师古注《汉书》.这两项工作在公元642年(贞观十六年)完成,李承乾表上之,获得了有分量的砝码.而太子位的觊觎者李泰也建立文学馆,并在贞观十六年正月赶工完成了《括地志》,在夺嫡的斗争中也迈出了重要一步.李善曾任职的崇贤馆就是唐太宗于贞观十三年建立的官署,是太子下属的文化机构,其中的学士大多由朝中学士担任,贞观年间这些学士往往是李世民信任的朝中官员,大约隐含着最高统治者教育和控制皇子的意图.但是这些崇贤馆的属官,也可能成为各个皇子集团中的成员.文学馆的势力在唐玄宗时代逐渐减弱,但是在高宗时代,还有一定的表现.李弘即有郭瑜、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僚属,三朝元老李责力为太子太师.李弘也曾组织编辑《瑶山玉彩》五百篇,表上之后,得到高宗的嘉许.太子李弘被害,李贤得继立为太子.他鉴于前事,当倍加小心.所以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启动为《后汉书》做注的工作,并迅速完工,这和太宗朝废太子李承乾命颜师古注《汉书》的动机何其相似,显然是有备而来.为《后汉书》做注,工作量浩大,而李贤还有监国之责,实即实习治国,听取各司的工作汇报并作出批示,因此这项注释《后汉书》的工作注定要检测借他人之手,而且是多人之手完成.据记载,李贤身边的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纳言,洛州司户格希元,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绪、周宝宁等都参与了这项工作.而《后汉书》注完成后,由李贤表上,又得到高宗的肯定和赏赐.这也和此前文学事业的命运非常相似.从动机、性质、进度和结果来看,李贤组织注《后汉书》和李承乾命颜师古注《汉书》一样,是一种稳固权位的政治行为.

在的文学事业中,特别是李贤集团的文学工程中,李善的《文选》注是一个成功例证.李善曾是李贤的老师,本非外人,李善的《文选》注又是一个现成样板,早在18年前(658年)就进呈高宗,并得到高宗的肯定.现在如采用同样的体例得到高宗肯定的可能性很大,后来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文选》李善注的最大特点是坚决维护唐朝廷政治和学术标准,李善旁征博引儒家经典,是为了强力证明儒家思想对文艺的指导和统治作用,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安排,在符合唐代最高统治者需要的地方展现了其博学,所以其引典释义主要以儒典,特别是以《五经正义》系统的儒经为主,正符合唐代学术的政治标准(参阅拙文《李善对三礼的引用和文选李善注的思想意义》,《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广陵书社,2009年).故其《文选》注进呈唐高宗,能得到肯定和赏赐.李善这个“政治挂帅”的注释思路正符合唐高宗的口味.而以尊儒为主的治国路线不仅是唐代的指导思想,也是作为太子的李贤需要继承与坚持的,如果一切顺利,他本人就是将来的皇帝.且李贤本人从小所受教育中,儒家经典占了很大比重,并因此得到高宗的赞赏.《旧唐书》记载:“章怀太子李贤.永徽六年,封潞王.显庆元年,迁授岐州刺史.其年,加雍州牧、幽州都督.时始出阁,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嗟赏.高宗尝谓司空李责力曰: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51〕可以推想,《尚书》、《礼记》、《论语》是教学的重点,而李贤所学习的一定是唐朝定为正统的《五经正义》系统的儒经.以李贤对这几部儒经的熟悉程度而言,大量征引它们来为《后汉书》做注是顺理成章又十分安全的.后来事实证明效果很好.《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仪凤元年十二月丙申,皇太子贤上所注《后汉书》,赐物三万段.”〔52〕所以这个注释思路也是李贤能够欣赏的.如前所述,李善注在政治上是可靠的,因为它早已经进呈唐高宗且得到赏识,那么此次按照李善的办法来注《后汉书》,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相形之下,颜师古的《汉书》注并非水平不高,但这是衔前朝废太子李承乾之命而作,多少有些忌讳,所以李贤的工作班子大概要有所规避,整个注释风格多少要有所区别,不能给人以袭人故智的印象(虽然实际动机如出一辙).

另外,在技术层面,《文选》李善注对于注释体例有明确的、完整的表述.因为班固的《两都赋》处于《文选》卷一,李善注的一些体例表见于此.如《两都赋序》李善注曰:“诸文引证,皆举先以明后,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53〕“然文虽出彼而意微殊,不可以文害意,他皆类此”.“诸释义或引后以明前,示臣之不敢专.他皆类此.”〔54〕这三条就是李善注贯穿全书的凡例(李善注尚有其他凡例,此处不备述).在李贤做注的工作班子就位,准备启动的时候,发凡起例是首要工作.他们一定考察过此前的已经有的注,李善注进入他们的视野是当然的.李善本来就是李贤集团的成员,其《文选》注也是在时期的作品,李贤身边的人对此都是知情的.而且李善《文选》注中的一些是《后汉书》的内容,等于为《后汉书》做新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文选》所选范晔的论赞文和《后汉书》中其他传记中可见的文章,绝对数量虽然不大,但是覆盖面广,范晔《后汉书》的基本类型都已经包括在内.李善注对这些都进行了详细的注释,为李贤等注释《后汉书》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样板,实际在技术上为整个《后汉书》注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测试.我们从李贤注借鉴李善注可以看出,后者为前者所采用的,多是引典的例子.而李贤注引典释义的特征,不仅是理论上的可能,事实上这个特征的呈现和强化有来自李善注的实质性的帮助.今日我们看到的李贤注,借鉴引用李善注的有关条目数量在一百条以上,这些都是以引儒经的形式出现的.而《后汉书》李贤注其他一些地方引典释义的样子,显然与《文选》李善注相似,应有依样画葫芦的味道.比如,《后汉书》李贤注在处理曾收入《文选》的《二十八将传论》时,全部的22条注中仅有六条是采用李善注,其他的16条中有三条采用了引典释义的办法.〔55〕

因此,李贤采用《文选》李善注的办法来注《后汉书》,是技术上可行、政治上可靠的选择.这也就是《后汉书》注在引典释义方面类似于《文选》李善注的原因.

综上所述,《后汉书》李贤注的部分条目采用了《文选》李善注的文字,在注释体例上也效法了李善注.

(三)

本文前面讨论了《后汉书》李贤注对《文选》李善注的借鉴,论述了李善注的体例对李贤《后汉书》注的影响.《文选》曾选取多篇《后汉书》中的文章,李善曾做过精彩的注,而这些文字,李贤注《后汉书》时曾经有所借鉴,并化用了一些李善注的注释条目.且李善注引典释义的注释方法为李贤所取法,成为《后汉书》注的一个特点.李善注尊儒的政治标准是欲稳固太子地位的李贤所看重的,而李善注在技术层面也为李贤注的快速成书提供了可行性的证明.

《后汉书》对《文选》李善注的借鉴和取舍有多方面的意义.比如对李善注的研究有一定帮助,可以让我们看到李善注的某些面貌.毕竟,这是李善注在其生前就已经发生具体重大影响的非常难得的具体例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原始的李善注的某种情况,对于考证了解李善注的早期面貌有一定帮助.李贤《后汉书》注较《文选》李善注更加简明,某些方面纠正了李善的错误,又可以让我们对后者进行反思和检讨.这些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文选》李善注当有一些帮助.

更为重要的是,《后汉书》李贤注对于我们了解《文选》李善注影响力的获得有相当的启发.我们应看到,《文选》李善注的影响在作者生前就已经超出文学的范围,对于正史的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成为体现最高统治者文治政策的工具.李善及其《文选》注在李唐皇室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文选》李善注得到高宗的肯定以及获得太子李贤的青睐,成为后者巩固自己权位的重要助力,这可以说明李善注有获得统治者肯定的因素.李善注具有某种符合统治者政治要求的特质,使得它既富于学术内涵,又切合统治需要.因为得到李贤的重视,李善注在《后汉书》注中也得到采用.政治的因素成为李善注在学术水准之外的加分因素,增强了它在政治领域和士人中的影响.《文选》李善注不仅独立流通,影响士人,其变体也在史学领域发挥影响.这也是李善注风行一时的重要表征.我们可以推断,李贤注对李善注的重视,是李善晚年得以在汴郑间讲学的重要原因.

李贤组织注释《后汉书》一事对李善的晚年行止应有重要影响.李善的生平经过学界多年的研究,已经大致清楚,有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由于材料缺乏,李善的生平还有很多不明之处,其晚年的行止就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李善晚年讲学汴郑之间,以“文选学”大师而著称,他讲学汴郑之间也扩大了“文选学”的影响.但是李善晚年以往为何讲学汴郑,我们不大了解.近来汪学波等推测李善晚年有意通过太子李贤重登仕途,从而来到汴郑之间,这是一个重要的见解.但是因为材料不足,也只能限于推测.而《后汉书》注对《文选》李善注的利用,为解释李善晚年行止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佐证李善晚年讲学汴郑与李贤有关.

我们也许可以进一步推测李善是受李贤之邀来到靠近洛阳的汴郑之间,因为当李贤立为太子,组织注释《后汉书》时,李善已经有可能提供直接的帮助.李善因为受贺兰敏之案牵连,流放岭南,而以往多推测他在李贤立为皇太子时遇到大赦还家.李贤组织注《后汉书》时,上距李善获得大赦已经有一年半,已经足够他回到扬州而且赶赴洛阳.李贤这项注书的工作克日期工,很需要李善这样的老师宿儒,而且如前文所述,《后汉书》注也采用了《文选》李善注的部分条目,模仿了引典释义的风格.我们猜想李贤因为注疏工作,曾经召请遇赦还家的李善,而且从扬州由运河抵达汴郑是很方便的.而李善因为流放,已经没有官职,又需要养家糊口,所以乐得前往.

我们甚至可以更进一步检测设,李善就参与了《后汉书》的注释工作.因为他学问渊博,对古典十分熟悉,《后汉书》的注释工作由他来做正合适.但是李善毕竟曾因罪流放,不方便公开出面,所以具体工作未必由他着手.这也可以解释《后汉书》注对相同篇目的《文选》注既有继承,也有改变.但是,为注释《后汉书》提供指导意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确立《后汉书》注释体例等基本问题正是李善可以用武之处.这可以解释李善为何居住在汴郑之间,这既是一种回避姿态,在注《后汉书》这一段时间里,唐高宗、武则天和李贤主要在洛阳(有一段时间回到长安);也是一种便利,汴郑距离洛阳不远,李贤咨询求教十分方便.考虑到《后汉书》李贤注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完成,像李善这样的贤能放着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而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还能保证相当高的质量,得到学界的肯定,李善这样的学问高手如果没有介入,倒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因为文献材料的缺乏,我们只能推测李善暗中参与了《后汉书》的原则的设定和具体工作.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几年后太子李贤被废,后来更被害,其近臣张大安等也受到惩处.李善倒能够免于此次灾祸,大概可以说明他没有直接露面.但是无论李善是否直接参与注释《后汉书》的工作,《后汉书》注和《文选》注的密切关系是可以肯定的.而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说明太子李贤仍然看重他这位老师,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他的学问.这件事情对李善晚年行止乃至“文选学”的影响的扩张都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使得李善晚年在汴郑间定居讲学,而且可以想象,李贤重视李善的意图在朝野间也一定为士大夫所周知.《后汉书》注对《文选》注的利用,也进一步提高了李善及其“文选学”的知名度.这大概是李善晚年在汴郑之间以“文选学”大师广授徒众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文所述,从《后汉书》李贤注的角度讨论了政治因素对李善注扩张影响力的作用.我们看到,唐高宗时代皇室的政治斗争中,李善注曾经发挥一定的作用,成为章怀太子李贤邀宠固位的工具,因此《文选》李善注对《后汉书》李贤注曾经有相当的影响.而这些对李善晚年行止有重要影响,使得“文选学”以及李善注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文选》以及李善注的影响力的获得是一个内涵深广的课题,本文所论仅是政治因素对李善注影响的一个实例,但是可以看出“文选学”的影响早已经越出了单纯文学的领域.既然如此,我们研究“文选学”,似应进行更多的综合研究,才能解开它的诸多疑难问题.

〔参考文献〕

〔1〕〔3〕〔5〕〔7〕〔9〕〔11〕〔13〕〔15〕〔18〕〔19〕〔21〕〔25〕〔28〕〔30〕〔31〕〔33〕〔35〕〔37〕〔39〕〔41〕〔43〕〔44〕〔45〕〔53〕〔54〕〔梁〕萧统编.文选〔C〕.〔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29,2229-2230,2230,2229-2230,2230,2230,2205,2205,2205,2206,5,5,6,651,651,654,654,5,8、9,9,9,1,2、4,1,2、4.

〔2〕〔4〕〔6〕〔8〕〔10〕〔12〕〔14〕〔16〕〔17〕〔20〕〔22〕〔26〕〔29〕〔32〕〔34〕〔36〕〔38〕〔40〕〔42〕〔55〕〔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87,87,88,87,88,87,2507,2507,2507-2508,2508,1335,1336,1336,1915,1916、1917,1917,1335,1339,1339,788-789.

〔23〕〔梁〕萧统编.文选〔C〕.〔唐〕李善注.5,〔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1335.

〔24〕〔27〕〔梁〕萧统编.文选〔C〕.〔唐〕李善注.5,〔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1336.

〔46〕周晓瑜.李贤后汉书注评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4):73-78.

〔47〕后汉书校点说明〔A〕.〔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3.

〔48〕赵英华.武则天与李弘、李贤之关系探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9〕周晓瑜.李贤注后汉书起讫时间考〔J〕.文史哲,1991,(5).

〔50〕刘方玲.唐初文学馆与储位之争的关系论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85.

〔51〕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卷86〔M〕.中华书局,1975.2831.

〔52〕旧唐书:卷五〔M〕.102.

(责任编辑:许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