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社会学与比较的异同

点赞:4968 浏览:177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比较社会学与比较分析之间存在着异同之处.通过评述《比较社会学》一书,可以清楚了解和把握学科视野下的比较社会学更多强调分析对象为社会结构、分析单位为社会等,方法层面的比较分析则相对较为宽泛,有着相对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结合现实进行分析,目前比较社会学学科建设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对于解决当前定性研究合法性问题也更多需要引用比较分析.

关 键 词:比较社会学;比较分析;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6-0105-04

收稿日期:2011-05-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工权益保障》(09BSH012);国家精品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文超(1982-),男,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

时下许多学者在撰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冠以“比较社会学的视角”、“比较社会学考察”等学术名词,而另外一些社会学学科内的学者以及非本学科内的学者则又大多引用“比较分析”、“比较研究”之类的术语.不统一的表达使我们在理解上产生了相应的疑问,比较社会学与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是学者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或许可以为我们的阅读和理解消除相应的疑虑和迷惑.

比较社会学与比较的异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比较社会学》及其内涵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比较分析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社会学正身之初,也曾被经典社会学大师列入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列,如孔德、涂尔干等.然而,将其上升为一门分支学科――比较社会学,或者说是作为社会学学科下的一门专业课程却相对较晚.在中国,虽然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恢复之初提倡开设“比较社会学”课程,但是对此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共鸣.①直到90年代中期,作为费孝通先生学生的包智明展开了对“比较社会学”稍有系统的论述.《比较社会学》(以下简称包文)一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著作,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比较社会学的专著②.

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在《比较社会学》一书中,作者追踪溯源,将比较社会学的源头设置在涂尔干那里,认为经过A.R.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布道宣传,该学科形成了四个流派,即历史学派的比较社会学、经验学派的比较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派的比较社会学、社会人类学派的比较社会学等.在包文中,作者较为倾向于经验学派比较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派的比较社会学,强调比较社会学研究的分析对象为“社会结构”,分析单位应该选择“社会”等.从时空序列上来说,主要强调不同空间地域上社会结构的比较.与社会人类学进行比较,按照作者的表达,如果把社会人类学研究过程分为:观察、分析、比较、解释四个阶段的话,只有后两个阶段才是比较社会学研究,前两个阶段是比较社会学研究的基础.[1]75或者说,只有不同社会单位的社会学比较才是比较社会学研究.如果对一个个单个社会单位进行实证研究,那么这也仅仅是比较社会学的基础.同时,与社会学的差异主要在于比较社会学强调不同社会单位的比较,这也是保持了比较社会学在社会学领域中的独特性本质.并且,强调社会结构层面的比较研究,赋予了比较社会学独特的性质与功能,即为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打开了一条通路,架起了桥梁.因此,从学科差异性角度出发,作者相对建构了比较社会学的性质及其独特的学术地位.


从理论分析回到经验层面,在作者看来,中国比较社会学萌芽于东西文化论战,发端于布朗在华讲学与吴文藻先生的倡导及其众多弟子的实践,如《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从操作层面来讲,比较社会学的研究具体表现在,我们对每一个具体社会的实证研究,不能只停留于对经验事实的简单叙述,而且要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以提出理论检测设[1]118.根据包文对中国比较社会学研究的检视,我们可以得知,费孝通先生身体力行的研究则为最渗透着比较思想,在社会学调查和社区研究的维度上,强调比较社会学在于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分析概念.具体而言,从江村农民生活的研究到云南三村(禄村、易村、玉村)的社会学调查,通过一系列社会因素的比较,研究逐渐提升到农村类型层面.在包文看来,费先生研究过程中有关“类型”概念的引入,使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村分门别类到有限的、较少数量的类别中,从而使“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体”来认识中国,从方法论上成为可能[1]122.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类型的比较又上升到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或言,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前已经萌芽的比较社会学却并未生根,和其母体一样被取消了.在社会学恢复之后,这种“类型”比较传统并没有消失,仍然得到了传承,甚至不断地向外扩展,由原来的“类型”区分向“模式”界定及“区域比较”进行转变等.可以说,正是在比较之下,使得发展中的正面经验得以展现,成为中国模式的一部分.

二、比较分析的精义

虽然马太杜甘也曾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比较社会学》,但是与包文的比较社会学不同,马太杜甘更多从一种方法论的视角对比较社会学进行解读.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差异性与特质性造成了社会科学具有情境性(contextual)和相对性的特征,理解生物和社会多样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比较[2]19.对于方法论中的比较,主要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分析的技术,另外一方面是指一般性的策略(approach)[2]20.无论是单向路径的进入,还是多种方法互为补充,这也就将“比较”拉回到了比较分析层面,而非一种学科视角.

作为“方法”(method)的分析,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比较方法视为求证的准则.他认为,我们只有一个方法证明一个现象是另一个现象的原因,这就是比较它们同时出现或同时消失的情况,考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结合时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否证明它们是相互依存的[3].由此可见,比较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所具备的功能,即比较研究可以排除因果关系或为因果关系提供替代性的解释[4].或许,这也是在实证研究科学方法论中,比较分析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手段的关键原因之一.然而,比较分析的功能也并非仅仅如此,或者说,随着研究的深入,比较分析自身的功能也逐渐得到相应的挖掘,成为一种包含更多内容的研究工具.如马太杜甘在其另一本著作《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中论述道,只有将你所在的国家同其他国家相比较,才有可能体悟到本国的独特性、结构以及运作[5]1.言下之意,通过比较他者发现自我.回顾人类学的研究历史,当年的西方人类学者也正是通过比较来展开相应的研究.然而不同的方法掌握在不同人的手中具有着不同的效果和效应.也许掌握在殖民学者的手中,可以为殖民化研究寻求合法性及相应的统治方式,但掌握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手中,我们则可以通过比较来避免种族中心主义,并通过比较来发现社会学规则[5]19.结合学术发展史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西方话语的霸权强调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占据着知识发展中的主流地位,而他者的历史经验等受到忽视和遮蔽.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逐渐呈现“一边倒”及单一化的现象,类似于东方话语相应被淹没.在当前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正是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我们能够避免简单的复制他者的发展历程,形成具有地方性知识的发展方式.特别对于学术发展而言,也正是在强调比较分析的情境下,有利于我们发现新问题及建构新理论.

既然比较分析有着如此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其具体实施过程也被相应的操作化.在如何进行实施比较分析方面,人们经常见到的是类型比较,或者说是个案比较.通常也可以说,比较研究侧重于个案研究.所谓个案比较,也即研究者检验跨个案的异同模式,设法解释期间的差异等定量研究者也检验个案间的差异,但是重点不同,他们的目标在于解释某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协变关系,通常一次会检验很多个案等通常定量研究者对这些个案只具有宽泛的熟悉度[6].相对而言,定性研究者则对个案进行着深入的比较分析,最终形成我们经常见到的“模式”、“经验”及“类型”等等.作为一种方法策略,或者说是比较社会学的策略,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具体为:通过对单一个案研究的重复进行比较、理想型与经验型的比较、二元比较、相似国家的比较、通过功能等价性比较对照国家、异质性领域的概念同质性、世界统计比较、国内差异的跨国比较、纵时性、历时性与异时性比较等等[2]18.

三、反思《比较社会学》

通过对包智明先生《比较社会学》与比较分析的阐述和把握,我们可以更加明晰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具体而言,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社会学与作为一种方法的比较分析,两者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有分离的地方.然而,与作为研究方法的比较进行对比,现在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比较社会学”将仍处于学科建构过程中.那么为了更好地促进比较社会学学科发展,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既有的比较社会学研究成果.可以这样进行评价,比较社会学核心在于空间层面的社会结构比较研究,这也是《比较社会学》一书的精髓所在,以此进行反思,从中不难发现其特别值得肯定与商榷的地方.

首先,从研究视域角度来讲,如果说涂尔干将社会学等同于比较社会学,无非是强调比较分析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③.与之不同,包文将比较社会学限制在社会结构层面的比较,以此凸显比较社会学的异质性及相应的科学性.也许在大家看来,这种做法是为了一棵树木而丢掉了整片森林,缩小了比较研究的范围.然而也正是这种有意识的学科建构,在认同社会学学科的基础之上,强调社会结构要素的比较,同时也可以从单一层面进行切入研究,并且最终将落脚点放在社会结构方面,可以说是百变不离其中.从研究方法论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比较研究,或者说是比较分析的最终指向.

其次,在强调包文贡献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值得质疑和商榷的地方.从研究的时空性来看,包文认为比较社会学的比较层面主要在空间维度,而时间层面却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因为,“科学”注重的是普遍性,而非独特性,受社会人类学的影响,包文的比较社会学则走向了一种空间地域层面的比较.从作者个人微观层面来讲,这也许与作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储备有关,作为一名人类学者或者民族学者,他所考虑的是学科内的知识.套用吉尔茨的地方性知识,这则是一种学科缘结构知识.然而,如果缺少历时性的比较,那么比较社会学也显得相当单薄.事实上,比较社会学的发展也并未按照作者的建构方向进行发展.从当前研究动态来看,我们不仅要有一种空间层面的社会结构进行比较,同样也要有着同空间层面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不同空间层面的社会结构序列比较分析,以此构建社会发展的立体图景.在当前的研究实践中,类似成果也不在少数,如《林村的故事》、《金翼》、《凤凰村的变迁》、《银翅》等.当然,作为一本上世纪国内出现的开山之作,难以预测到当前比较社会学研究的空前繁盛.相对而言,这里也就出现着另外一个更加现实的学科发展问题,我们似乎对于当前累累硕果却缺少作者那样的总结之心胆,以便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将比较社会学研究推得更远.

第三,暂且撇开所引用实证材料是否可以开动比较社会学这条大船不说,仅从费孝通先生有关“类型”、“模式”、“区域比较”等学术性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所涉及的是一种比较视野下的社区研究.或者说,类型、模式及区域比较,所侧重的是个案研究的类型化.如果将这种类型与西方经典社会学中的类型化设置在同一个层面进行对比,如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等,之间也并无多大的差异,可以说都是一种类型的划分.按照作者建构社会学的标准,那么都可归类为比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然而,学术界却并不认同这样的界定,更多倾向于将西方经典社会学归类于比较分析.诚然,这里也就给包文的比较社会学提出了一个最大的挑战,即方法论.具体来说,对于比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作者似乎未给予明确,也未能进行详细的论述.当然从表达之中,可以看出比较分析的重要地位.可是针对一学科而言,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没有相应的分析范式,那么所建构的学科只能是摇摇欲坠,与比较分析很难辨别.或者说,难以脱离低水平或者研究策略中的比较方法.这也就是难以辨清费孝通先生研究与其他研究差异的关键点,也是导致当前国内比较社会学较为衰落的最主要的因素.

另外,我们承认比较分析的重要地位,可谓是比较社会学研究的看家本领,但是仅有此种分析方法,也难以开动比较社会学这条大船.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经深深扎根于许多分支学科之中,被借鉴或移用,如历史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等.或许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也并非比较社会学所专有,那么这似乎涉及到了比较社会学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等,是否脱离了模式和类型以及区域比较之后,比较社会学还能存在?是否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比较研究.如何强调比较社会学在今天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如何丰富其研究方法,建构属于学科自身的研究范式,这也是比较社会学当前面临的重大紧迫问题.由此可见,比较社会学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当前还仅仅处于一种起步的阶段.

四、简单的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明确,比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比较分析则属于方法论范畴.虽然两者看似不在一个层面上,难以找到共同点,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交集,主要体现在方法层面.即使比较社会学的研究概念为社会结构,分析对象为结构性要素和条件―功能分析,分析单位为社会与民族、社会与社区、社会与文化等,可研究方法则在于比较分析,缺少了比较研究,则难以凸显出社会的结构、类型、特征等.这与比较分析如出一辙,特别在面对外在形势的情境下,这两种思路都给我们当前经验研究的困境打开了一扇窗户.然而,在明确两者的差异性基础上,我们到底是要比较社会学,还是比较分析呢?

从实践来看,似乎比较社会学已经进入冬眠期,虽然偶有外文被翻译成中文作品,也有少数相关著作面世,但仍然没有激起学术界的千层浪.相反,比较分析则进入了小状态,如在面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过程中,贺雪峰等人强调区域比较,即通过控制一些变量来讨论区域差异的原因,从而发现经验运作的内在逻辑[7].针对个案研究的合法性问题上,刘林平则认为定性研究必须是比较研究,才能具有科学的“合法性”,才能打破以往单一个案研究过程中因果关系结论的不确定性等.因此,可以判定,当前学术界比较热衷于比较分析,而非我们学科视野下的比较社会学.由此也可以判断及回答我们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冠以“比较社会学”及“比较分析”则更多强调一种比较的视角,或者说借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作为一门建构在比较分析基础之上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比较社会学的弱化受到历史条件和分析方法手段限制,使得相应的功能并未能得到展现.或者说,在当前研究结构与情境中,比较分析大行其道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特别在注重科学性及追求实证性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为定性研究点燃了迷茫路上的一盏灯.或者说,这盏灯照亮了定性研究的合法性与科学性道路.有了这盏灯,定性研究可以走得更远.但是,如果要上升到比较社会学的层面之上,那么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也将是在比较分析积累多年之后,必将继续前进的一个方向.

注 ,释:

①也许关键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学力量较为弱小,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其中,过多的精力只能放在一些较关键、较迫切的事情之中.所以,我们也无法看到当时的比较社会学教材、书籍之类.

②冠以“比较社会学”名称的书还有孙津的《比较社会学引论――为了人和社会的延续》.相对来说,该书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视角,并未上升到“社会学”学科层面.

③迪尔凯姆认为,比较社会学并不是社会学一个特别的分支,只要它不再是专注于描述,而注重研究事实,它就是普通社会学了.由此可以知道,迪尔凯姆在论述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时,更多的强调社会学要脱离实验法,要重视因果关系论证过程中比较方法研究社会事实的作用.

;纽曼.社会研究方法[M].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3.

[5]杜甘.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7.

[6]Ragin,CharlesC.Constructingsocialresearch[M].ThousandOaks,CA:PineFePress,1994:107.

[7]贺雪峰.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5.

责任编辑 ,陆 ,莹

On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ComparativeSociologyandComparativeAnalysis

――mentson“ComparativeSociology”

CHENWen-chao

(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Abstract:Therearesimilaritiesaswellasdifferencesbetweentheparativesociologyandtheparativeanalysis.Bystudyingthebookof“ComparativeSociology”,wecanclearlyunderstandthattheanalyticaltargetofparativesociologyisthesocialstructureandtheanalyticalunitisthesociety,whiletheparativeanalysishasbroaderscopeandrespectivelyuniquefunctionandeffect.Viewingfromthecurrentstatus,theconstructionofparativesociologyisstillfarfrompletion,andcurrentlyparativeanalysisioresuitableinsolvingthevalidityproblemofqualitativeresearch.

Keywords:parativesociology,parativeanalysis,qualitative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