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上海大学

点赞:27195 浏览:1284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大革命时期,上海大学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素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称.陈独秀对这所革命大学,倾注过心血与关心;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上海大学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陈独秀曾是上海大学校长的首推人选

上海大学的前身是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创办人校长王理堂是安徽寿州人.学校原有国文、英文、美术专修科和附中,学生约有160人,半数以上为安徽人.因校方以猎取金钱为目的而非真心办学,所以设备简陋,教师缺乏,教务废弛.学生中很多人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对现状极不满意,向校方交涉无效,校长竟携学生缴纳的学膳费去留学.1922年秋,学生忍无可忍,组织起来,以“十人团”为核心,决定驱逐前校长,改组学校,推举一位热心教育事业、有革命声望的人担任校长,办一所革命的大学.“十人团”拟在陈独秀、章太炎、于右任3人中延请一位任校长,这一主张得到绝大多数学生支持.学生们运用五四运动中的经验,组织纠察队,拟好学校改组宣言,揭露学校黑幕,联络各界争取社会援助.

陈独秀在学界素有声望,他发动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了无数知识青年,五四前后又曾任北大文科学长、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学预科校长,筹建西南(广东)大学.但在1921年10月和1922年8月,他两次被上海法租界当局逮捕,出狱后便隐蔽起来.学生们经多方探询、联系,得知陈独秀行踪不定,章太炎意志消沉,而于右任在一个多月前因其靖国军失败由陕西到达上海,发表过救国须先从教育入手的言论,于是决定请他出任校长.同时,学生代表也找到人,希望来接办这所学校.和陈独秀考虑请国民党出面主办于学校的发展更为有利,而且筹款也方便些,便请学生代表力邀于右任出任校长.办学需要教师和大量经费、设备,而此时于右任刚到上海,以卖碑帖弥补生活支出,又无办学经验,不敢贸然接手烂摊子.但国民党因遭陈炯明叛变,革命处于低潮,有些人转而谋求在教育方面寻找阵地,培养干部人才.所以,国民党人杨杏佛、柳亚子、邵力子、叶楚伧等都要于右任出任校长.学生代表找辛亥革命元老、曾任旅沪安徽同乡会会长的柏文蔚求援,柏两次到于的住处敦请,并发动其他人共同促成其事.最终,于右任答应出任校长,但不经常到校,由邵力子任副校长负责办学.1922年10月23日,于、邵两人到校会见学生并讲话,标志上海大学正式开办.

选派员任教,关心、支持上海大学

陈独秀早有占领学校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打算.他一直在暗暗物色合适人选到上大任教,不断派出的理论家、教育家、文学家到上大工作.他推荐《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陈望道任上大中国文学系主任.虽然此前陈望道曾表示不满陈独秀的主观独断作风和倔强性格,但陈独秀对陈望道一直非常器重,1920年底他到广东省就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前就曾将《新青年》委托给陈望道主编.1921年11月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他又让陈望道担任第一任书记.这次在陈望道对是否进上大任教踌躇不决时,陈独秀又亲自写条子对他说:“上大请你组织,你要什么同志请开出来,请你负责.”鼓励并催促他上任,于是陈望道进入上海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写作技巧校务主任等职.

1923年春,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由北京到上海,4月15日在上大作“演化与进步”的演讲.于右任曾就如何办好上大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即推荐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学务长(不久任社会学系主任).

在陈望道、邓中夏、瞿秋白的组织、联系和影响下,一批早期的著名领导人、教育家、理论家、文学家纷纷到上大任教职员,如陈望道讲授文法和修辞,邓中夏讲学和《中国劳工问题》,瞿秋白讲授《现代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现代民族问题》,李达讲《社会思想史》,萧楚女讲《中国农民问题》,蔡和森讲《社会进化史》,恽代英讲《中国政治经济状况》,施存统讲《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讲座》,沈玄庐教中国文学史,安体诚讲《现代经济学》,董亦湘讲《民族革命讲演大纲》,杨贤江讲《青年问题》,张太雷讲《工人运动史》,李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李汉俊、侯绍裘、彭述之、高语罕、沈泽民、茅盾、蒋光慈、卜士奇、田汉、洪野、郑振铎、丰子恺等著名的人和进步学者在上大任职、授课或讲座.

上海大学一时间聚集了这么多的领导人和早期骨干,与陈独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那时期他是委员长(总书记),1925年1月并兼任组织部长,一直掌管领导干部的工作分配,而当时总数不多的骨干集中到上大任教,没有他的同意是不可能的.他虽然因为忙于党的领导工作并筹划国共合作事宜,以及环境险恶而没有亲到上大任教或讲演,但是,仍一直关注着上大工作,曾指定罗亦农(1925年12月任江浙区委书记)为他和上大的单线联系人,由罗亦农向上大党组织布置任务.1926年,陈独秀曾要罗亦农带当时上大党组织负责人高尔柏来当面谈话,陈独秀关切地问高尔柏:需要党大力支持些什么?鼓励高放手工作.陈独秀还让外甥吴熙进上大学习并任上大共青团书记.

陈独秀与上海大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上海大学成为东南革命运动中心

陈独秀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随着时代和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他的教育思想也与时俱进.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主张用和科学的精神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积极倡导并创建科学与的教育体系.他认为:新教育是客观的,教育主义是社会的,教育应“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改革教育的着眼点及其目的都在改革社会;大学程度要提高,同时也要普及,各大学应多收绝对不限资格的自由旁听生.

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实际上由人主持校务并有一些陈独秀的学生或追随者参与教学的上海大学的教学实践,毫无疑问受到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影响.

首先,上海大学是一所以改造社会为职志的革命的学校,是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的高等学府,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如社会学系主要课程开设了社会学原理、社会学通论、社会学史、中外社会变迁史、社会进化论、社会主义史、社会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生活哲学、人类学等,还开设20余门选修课,如国际法、民法通论、刑法、商法、行政法通论、各国政府组织大纲、政党论、财政学、工业政策及社会政策、世界语等.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原理和三义理论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革命理论.广大师生还参加了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一系列斗争,许多学生没等到毕业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不少人献出了生命.1923年,上海大学党小组被编为上海区委的第一组,发展了薛卓汉、王逸常、徐梦秋、刘华等人入党;1925年上大成立支部.反动派则称上大是“过激分子”的活动基地,宣传马列主义的大本营.日本的著名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经常报道上大,还预言“上海大学将来不独是中国共产主义的摇篮和温床,而且是东亚各国共产主义的摇篮和温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24年12月《警务处日报》称:“这些过激分子的总机关设在西摩路一百三十二号上海大学内等该大学之大部分教授均系公开人,彼等正逐渐引导学生走向该政治信仰.”他们屡次敦促北洋政府尽快封闭上大.因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大在上海学界首当其冲地遭到国民党新军阀的查封而告结束.


其次,上大教学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得生动,学得活泼,治学严谨,注重教学效果.上大的教员不是糊口度日的“教书匠”,而是热心于教育工作的有识之士,尤其是许多人为了培养“建国人才,备为世用”,在担任学术译著和繁重的社会活动的同时,更是精心于上大教务的改革,总是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直到理解为止.在课堂上,教员们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有重点的启发引导.如瞿秋白教社会学、哲学时,能够根据学生们的原有程度和接受能力,常引用古今中外的故事,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问题讲得极为通俗易懂,把理论与当前的实际斗争相结合,既宣传了革命道理,又把现代政治讲活了,同学们很喜爱听他的课.

三是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联系实际.上海大学并不满足于常规的教学,在内容上以课堂为主又走出课堂;在教学对象上,以校内学生为主,又走向社会;在聘请教师上,以固定教师为主,又兼聘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来校设立特别讲座.为扩大知识传播和革命的宣传教育,上大允许校外人员旁听,只需一个在校学生或教职工介绍就可.此外,上大还免费在校内或由学生深入工厂、街道举办平民学校、夜校、工人子弟学校、识字班等,由上大同学任教,连课本和文具都由学校供给,既宣传教育了群众,也提高了自己.仅1923年冬至1924年春,仅安徽省就有青年许继慎、王步文、彭干臣、曹渊、杨溥泉、李坦、陶淮、黄天白等在上大旁听,并参加革命活动.

上大学术气氛十分浓厚,学术团体益形发达,研讨活动非常活跃.研究社会科学的有社会科学研究会、社会问题研究会等,研究文艺的有青风文学会、湖波文艺研究会等,英文系学生虽只有三四十人,但也组织了英文演说会,每星期每人用英语演说一次.各学术团体不是纯学术的,而是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如社会问题研究会有会员80余人,除举办演讲会外,每星期照例开会一次,讨论重要的社会问题;三义研究会有会员300多人,其宗旨在于彻底了解三义理论,并促进其实现;中国孤星社有社员百余人,其宗旨在讨论社会问题,研究改造社会的办法,并发行《孤星》旬刊.同学们乐意把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社会,切实做到学习不忘革命和社会改造,为革命而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斗争和社会活动.几年间,上大培养的学生有刘华、李硕勋、贺昌、杨尚昆、匡亚明、秦邦宪(博古)、张其雄、康生、张琴秋、丁玲、杨之华、傅学文等等,仅安徽籍学生著名的就有薛卓汉、王步文、王稼祥、张治中、胡允恭、徐梦秋、徐梦周、刘一清、吴云、吴震、谢芸皋、徐达文、方曙霞等等.上大办学成绩卓著,声名鹊起,不仅国内各省中学生,就连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留学生、归国华侨也纷纷前来就学.上大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更多的进步人士在上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和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以上表明,上海大学的办学方针和方法正是陈独秀所倡导的,上大培养的改造社会和从事革命事业的各种人才也是陈独秀所希望的.可以说,上海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陈独秀的教育思想.

(责任编辑:吴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