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的变迁

点赞:15633 浏览:698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的作者是为中原大学的学员,后在武汉音乐学院工作.作者论述了中原大学的成立、文艺干部训练班的开办、武昌艺专的接管、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的成立、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以及“”后的变迁等历史.

关 键 词 :中原大学;文艺干部训练班;武昌艺专;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历史

中图分类号:J6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19

作者简介:刘松慧(1929~),女,原中原大学文训班辅导员、中南文艺学院干事、湖北艺术学校人事科科长、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党总支书记,1984年离休(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10

我是中原大学六·二四第一批学员,一直在艺术院校工作,现为武汉音乐学院离休干部.我向母校汇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成立和发展变迁情况,以便与新老校友交流.

一、中原大学成立于河南省宝丰县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6月22日第一次解放了河南省会开封市.当时开封大、中学校师生及社会青年300余人踊跃报名参军,参加革命(其中还有河南大学教授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等).6月24日在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赖少其等解放军同志的护送下,我们连夜撤离汴梁城,日夜兼程、迂回行军、长途跋涉约半月余,7月中旬到达刚刚建立起来的解放区——中原局、中原人民政府、中原军区所在地宝丰县.

这时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决战的第一年,也就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前夕.中原解放区是全国解放战争最重要的后方,要全力以赴地从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和新区建设,因而需要大量的干部和各种人才.

以为首的中原局当机立断,决定以这批学生为基础,就地创建‘抗大”式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以学习政治理论、改造思想、树立革命人生观的短期训练班的学校,培养革命发展急需的干部.很快批准了这个决定.

7月,以陈毅为筹备主任,张际春等为委员筹建中原大学;8月2日在宝丰广场“八一”建军节大会上,刘伯承同志宣布“正式成立中原大学”.开封来的这批青年佰成了中原大学首批学员,编为四个大队,一个研究班,立即投入紧张的学校生活.

1948年11月,一、二大队及研究班提前毕业.当年10月,开封第二次解放,三、四大队学员随校行军,长途跋涉.当年12月,迁回开封河南大学校址,不久也毕业了.

二、开办文艺干部训练班

1948年12月初,为开辟中原地区文艺工作,以崔嵬为领队的一支由14名文艺干部组成的工作队由华北大学南下至解放后的开封中原大学,成立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崔嵬为主任,下设音乐、戏剧、创作三个组加一个美术干部.14名文艺干部有崔嵬、何延(女)、胡斌(女)、张星原、李冰、迪之、穆毅、张晚、朱天、迟轲、王述询、羊翠、彭枫、辛坚.文研室于12月8日招收学员,成立文艺干部训练班,每期三个月,培养普及文艺干部和文工团员.至1949年5月先后招收了三个班262人(文训二班系某部队京剧训练班).毕业学员除少数在开封当地分配工作外,大部分组成中原大学文工团随军南下.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中大文研室和中大文工团于17日进入武汉市,住在汉口慈善会.这些同志全部参加了军管会,除搞文教接管工作外,还搞文艺宣传工作,配合接管时期的宣传任务.中大文工团在武汉街头扭秧歌、打腰鼓、唱歌、演活报剧来庆祝淮海战役胜利,支援渡江胜利,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约法三章》等,对安定人心、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这时,在开封又招收了文训四班,也南下武汉,在武汉还培训了武汉青委文工团全体团员,为文训四班二队.

三、接管武昌国立体专和武昌私立艺专

1949年5月下旬,中原大学文研室和文工团根据军管会的指令,正式进驻武昌两湖书院旧址(体专校址),我们接管了武昌国立体专,体专师生都走了,只是接收了个校园、一点图书、桌椅板凳和几个工人(方洪宾、蔡长江、胡忠林、理发师老李等).前院有四座对称的两层楼房(应为古迹)、一个礼堂(原来是个文庙,祭孔的地方,后来体专把它改成礼堂).礼堂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平房,两边有两个对称的小平房,中间是个小院子.往后走,过一个小桥,右边是游泳池,左边是个大湖,直走是个大操场.过了小桥往左拐,又过一个小桥,小桥右边也是湖,就是现在的操场.再往前走右边台阶上有一座平房,原为体专的校长室,1949年曾是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男老师单身宿舍和学习开会的地方,1950—1953年曾是院长崔嵬和副院长俞林两家的宿舍.

1949年6月,武昌私立艺专因无力续办,请求接管.该校因抗战胜利后无校址.当时文研室决定穆毅代表军管会接收了武昌私立艺专(无任何校产,只有一点档案),校长是张肇铭(搞美术的),来的音乐老师中有:夏之秋、巫一舟、徐厚雄、余尚清、马勋、龙发济等,1950年从武昌文华中学调来小号老师钱万耀,合并来的学生70余人(大部分是美术学生),分在音乐、美术两系学习.

四、关于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是指我院和附一医院老住院部之间的一个湖,叫都司湖,另一个湖是我院和武昌电影院之间的一个湖叫‘菱湖”(已填湖建房).两湖书院的大门开在张之洞路,因张之洞经常在此散步,人们为纪念他,就把这条路叫做张之洞路,文化革命后改成紫阳路了.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湖北开办了炼铁厂和兵工厂(在汉阳).当时兵工厂制造的汉阳造在当时来讲是先进的武器,他在武汉不但主持修造了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地,而且还大修堤防,张公堤就是他倡导主持修建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修了张公祠,后来被大水冲没了.

更主要的是张之洞在武汉大办教育,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在武汉创立了两湖书院,成为武汉最重要的教育基地.当时的革命者黄兴、唐才常、董必武都曾在这里学习过;还有我国“两弹”元勋、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的父亲彭树棠也曾在两湖书院学习过. 大革命时期,中国又在两湖书院创办了武汉军事学校,当时革命先辈恽代英、向警予(女)、赵一曼(女)、罗瑞卿、黄杰(女,徐向前的夫人)以及谢冰莹都在军事学校学习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罗瑞卿大将坐着轮椅来两湖书院旧地重游过.

五、成立中原大学文艺学院

1949年6月奉命成立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建立于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即现在的武昌解放路255号武汉音乐学院校址.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原大学最先建立的一所适应革命需要,具有优良革命文艺传统的新型院校.崔嵬任院长,俞林任副院长.下设音乐、戏剧(舞蹈组)、美术三个系及创作组、文工团(1951年后改为音、戏、美三个工作队;1952年合并到武汉人民艺术剧院);7月即招收第一批学员256名,学制一年.现在音乐学院的梁静茹(女)、张惠林(女)、周华林、许化龙、冯万坤就是音乐系一期学员.另外先后培训了五个短期培训班,有大冶专署文工团、襄樊地委文工队、高炮一师文工团、工兵一师文工团、高炮九团文.1950年5月2日,由林路去长沙迎接湖南音专师生乘船来汉,并入中大文艺学院,因其校长胡燃被学生赶走去了香港,音专在无领导的情况下,解放后合并到湖南大学文理学院音乐系,实际还是湖南音专.合并来的老师有:曹岑,张少甫、柯央(女)、万昌文、黎英海、臧玉炎、许耿、徐嘉生(女)、罗慧南、刘作辑等,合并来的学生有20余人,编为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二班.

这时,中大文院增添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发展,1950年8月又招收了第二期学员,学制两年.先在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三个月,11月底回本院学习业务.现在音乐学院的刘炎、姜宝成、陈景悟(女)、张珍丹(女)、姜德顺、黄美德(女)、童忠良等就是音乐系二期学员.

在此期间,院系领导除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外,还参加教学业务活动和艺术实践,如为庆祝“十月革命节”,崔嵬、何延、迟轲等同志曾登台演出世界名著高尔基的《母亲》话剧片段;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曾在武昌善导女中即解放后的武汉三十九女中体育场组织参加武汉地区的万人《黄河大合唱》,林路、张星原、穆毅等同志曾亲自参加组织、指挥、独唱《黄河颂》.

1950年,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林路、夏之秋去香港购置了一批英国的西洋乐器(铜、木管和弦乐).

1950年接收了越南送来的文、音、美、剧各专业的11名留学生.

1950—1951年为配合革命形势的需要,师生下乡参加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活动.

1951年9月,为了向正规化发展,中原大学文艺学院脱离中原大学,改名为中南文艺学院,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领导.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原大学向正规化发展的先声,建院最早,她组织起来一支教师队伍,建立起来的教学、生活用房及教学设备,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为建立正规化的艺术院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院系调整

1953年决定在全国进行院系调整,由穆毅去广州迎接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师生合并来我院(广州解放后,广东省艺专、广州市艺专并入华南文艺学院,以及地下党领导的香港中华音乐学院的一些进步教师也回到广州华南文艺学院任教,著名作家欧阳山任院长).华南文艺学院来的教师有:谢功成、叶素、王义平、杨匡民、罗炯之、何漂民、黄容赞、陈婉(女)、舒琛珍(女)、关慧棠(女)、区晓、曾理中、张育光、谭素容(女)、俞薇(女)、戴朝阳(女)、徐谭等.另从广州一小学调来李宝珍任钢琴伴奏.

另外,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出合并来我院,校长是马卫之.广西来的教师有:马卫之、刘永生、钟碧如(女).又从大桥工程处调来琵琶老师张萍舟.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南音专、中南美专两个专科学校,同在一个校园内办学.中南音专由程云任校长;中南美专由胡一川任校长.中南音专下设作曲、声乐、管弦乐、民乐四个系.

1954年,中南音专又设立了音乐附中,为大学培养后备力量,巫一舟任第一任校长.

由于有些专业还缺老师,1953年又从乐团调来了黎珉(小提琴)、郝立仁(双簧管)、杨金岚(女,声乐)、高玉山(女,声乐)、陈忠明(大管)等人.从中南部队艺术学校调来顾仲琳(女,小提琴)、孟文涛(理论作曲)、龙飞英(作曲).又有越南华侨廖宝生(作曲)、谢玫瑷(女,钢琴)归来.从武汉一中调来黄宜君(女).

调整合并后再加上分来、留校的毕业生,使中南音专师资力量增强,教学设备较好,老师们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音乐教育事业上做出了显著成绩.1955年就有毕业生3人.1956年有96名毕业生.1955--1956年分来其他音乐院校毕业生:音乐学院8人,上海音乐学院5人,东北音专分来1人,学校留校毕业生十几人.

在整个中南音专时期,学校声誉比较好,当时在全国音乐院校来讲,除、上海两个音乐学院外,就数我们学校了(教学设备好,师资力量雄厚).

1958年,根据湖北省委文教部和高教厅指令: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美术两系合并来我校,成立湖北艺术学院.朱明远任院长,林路、杨立光任副院长.美术分部设在武昌昙华林,杨立光、刘依闻任分部正副主任.美术分部专业设置: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染织等四个系和专业.1958年,中南美专迁往广州,有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染织等四个系和专业.1958年,中南美专迁往广州改为广州美术学院,部分美术老师留在美术分部任教.

音乐方面专业设置:理论作曲、声乐、钢琴、管弦、民乐五个系,另设附中部.合并来的音乐老师有:蒋箴予(女)、陆华柏、许星波、崔文湘(女)、朱惠华(女)、张才义(女)、甘宗容(女)、骆梅馨(女)、吴慧明、肖漱云(女)、阎国宜(女)、马丝白、钟绶华(女)、杨立章、熊永良等人.

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的变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959年设立了舞蹈科,从北京调来叶扬,任科主任,同时又从调来小号老师梁沛新,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先后调来吹笙老师蒋朗蟾、古筝老师丁伯苓. 两校合并后,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学院,为中南几省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在此期间,学校号召师生向民族民间学习,组织师生下乡下厂采风创作,并有声乐、民乐部分师生赴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豫剧《朝阳沟》以及去武汉楚剧、汉剧院学习楚、汉剧,回校后在校内礼堂里向省委领导汇报演出,并在汉口中南剧场公演,受到省委领导、人民群众和校内教职工的欢迎和赞誉.

1965年,中南局组织部、湖北省委组织部任命穆毅为湖北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谢功成、叶素为副院长.

七、“”后的变迁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教学完全停顿.1970年“斗、批、改”后,又把干部、教师赶下农村插队落户或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后,这些同志才逐步调回学校.这时上级又决定:将湖北艺术学院改为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徐宏九任党委书记.这期间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又将原来的附中改为中学部,招收小学毕业生,分音乐、舞蹈两个班,学制五年,1977年毕业.

1975年湖北省文化厅转来省戏曲学校的京、汉、楚戏曲老师,成立湖北艺专戏剧科,原省戏曲学校校长黄镇来我院任戏剧系(实际是声乐系)主任.1977年该科老师又转回省文化厅属下的湖北省戏曲学校.

1976年又将湖北艺专恢复为湖北艺术学院.

1985年更名为武汉音乐学院至今,同时,美术分部改为湖北美术学院.

中大文艺学院自1949年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人才,分布在中南几省和全国各地区宣传、文化、文艺团体和教育战线,桃李满天下.很多同志已成为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知名人士,甚至国际知名音乐指挥家;在学校工作的同志都已成为教授、副教授或研究生、博士生的导师,还有的长期在地、县山区基层扎根辛勤奉献.五十多年来,他们对社会主义文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上是我参阅有关资料和根据我的回忆记述和一些同志们的意见写成的,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望批评修正.

编辑部说明:本文原载于刘可风主编.《岁月如歌:中国财经政法大学校友回忆录》,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8年.

特约编辑:孙赛赛

The Changes of Art School of Zhongyuan College

LIU Song-hui

Abstract: The writer first was a student of Zhongyuan College, then worked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e author discus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Zhongyuan College, the course training cadre of literature and art opening, taking over Wuchang Art Specialized Institute, establishment of Art School of Zhongyuan College of Zhongyuan College, the national adjustment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in 1950s, and the changes after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Key Words: Zhongyuan College; the course training cadre of literature and art; Wuchang Art Specialized Institute; Art School of Zhongyuan Colleg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