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点赞:22488 浏览:1043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还大学语文重人文性的学科性质;二,教学应以渗透民族文化传承、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三,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式的问题,在语文教育方面要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过程的修身养性.四、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是依托.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 改革 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难题,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更是难上加难.这种现象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和现有教材的不足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有关联.随着人们对高校人文教育长期缺失状况的反思,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寄托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载体.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确还在 “人文”还是“工具”的学科性质间游移不定.故而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教育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终极目的要求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人”,离开了“人”教育就无从谈起,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育人”,帮助人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方针要求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人”.诚如《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时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说,教育是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善良美德,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弃旧扬新,从而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学习”报告,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三项属于“做人”的范畴,昭示着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发展实施科学、人文教育并重的完整教育,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指出,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必须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更要有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职业技术院校需要加强人文教育,需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重要任务.强调工具性的人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加强语文作为工具的实用性学习,强调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承认有些学生不会写请检测条、申请书一类的应用文,但如果大学语文是停留于对中学语文“欠帐”的“补课”的话,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抵制.高等教育是完善提升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应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语文课,应该体现为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升华.

二、教学应以渗透民族文化传承、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则包涵在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它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等社会学科,乃至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有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更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好的语文教师也是人生的导师.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语文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儒家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的家乡的人,很难成为爱国者.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影响,一些青年学生民族感情淡漠,更谈不上民族自豪感了.中韩文化之争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拼命的使其成为某种招聘,而应该深深的根植于国民的内心.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的主干课程,有责任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语文教育方面要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过程的修身养性

1、转换思想,改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在一间教室,老师讲课,学生做笔记.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学生得到的知识取决于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换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阅览室或者网上搜集资料,再由教师主持学生一起讨论,做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重视学生的修身养性.

大学语文课是修养课,其作用是潜隐性的,即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对学生不断的启迪和熏陶中进行的.旨在能培育他们的人生境界和人格.塑造人的内在气质和性格,表面上看来是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是大得.因为人生的完善过程并不是一个真理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进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化、受到了教育.

四、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是依托

开展各类竞赛,举办各种人文思想讲座、文化艺术活动周,开展演讲、书法、绘画、朗诵、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比赛,广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深化课堂教学.一些欧美国家就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强调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这种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检测,结合专业学习,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