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演变过程反思中国大学之魂

点赞:5360 浏览:168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纵观我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大学之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学之魂,即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行却不见明显成效的今天,从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反思中国大学之魂,对于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学术态度、净化学术氛围具有实用意义,同时能为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提供思考方向.

关 键 词 :大学之魂 学术自由独立 兼容并包 德育 大学人

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也一直在思考钱学森老前辈留下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众所周知,大学精神是大学之魂,是一所大学得以立足并持续发展的源泉.为适应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对大学转型及其精神重建问题的合理优化以及创新的解决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将从中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精神,大学精神的重建两个方面来反思中国大学之魂.

一、中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主要精神

(一)古代

古代中国虽无大学之名却有大学之实.古代大学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实干精神,即对待学术问题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无论是学者名人,还是文人骚客,他们无不认同实干对于获得真知的重要性.诚意,正心,修身,译为现代文即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因此,高等教育教学在重视专业知识训练的同时应强调德育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当代中国,德育的教化功能以及对人们的德育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者注重的是做大事,而非做大官.我国近代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视察山东时也指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二)近代

近代中国大学数量少,但质量高.战争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向西方全面学习,逐渐建立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现代意义大学的开端.前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是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到现在还是我们的愿景.西南联大时期,冯友兰曾代表西南联大校方致教育部陈立夫部长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这些伟大的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教育之道在于让受教育者自由思考,鼓励创新.

(三)现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国家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上,但大学教育仍未中断.“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教育被迫中断了.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我国大学教育才出现了中兴.当时的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关注现实,勇于批判,学校的社团特别活跃.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的学术努力向世界前沿接轨,老的学科出现了新的观点,被取消的学科迅速恢复,涌现了新的学派.这样,大学站在了社会进步的前沿.然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国大学精神再度进入误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性越来越强.很多高校亦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招生、教师评估、大学发展目标等方面越来越经济利益化.虽然国家极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出“211”“985”等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但收效甚微.

大学历史演变过程反思中国大学之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大学精神的重建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大学精神该如何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更好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呢?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分析.

(一)大学精神重建应重视德育工作

自古以来我国就强调以德治国,以礼兴邦.大学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精神重建时重视德育是毋庸置疑的.要想建设大学精神,践行德育使命,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的四大功能,即规范导向功能、凝聚感召功能、驱动激励功能、熏陶营造功能.规范向导功能即大学精神能为大学人行为思想是否合理提供标准.凝聚感召功能即大学人能在大学精神的号召下聚集在一起从事一些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活动.驱动激励功能即大学人会被大学精神所鼓励,奋发图强.熏陶营造功能即大学精神在无形之中对大学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有影响.这种影响如流水般无痕,却深远持久.另外,践行德育使命,我们必须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还要注意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精神育人.校风是一所大学的名片, 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而良好的教风是一个学校基本特征的体现,浓厚的学风则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因此,重建大学精神理应高度重视精神文化这些软实力的作用.

(二)大学精神重建,政府应该放权,尊重大学教育的独立性

这里所说的大学独立性提倡大学人的理性批判.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大学人唯有始终秉持理性批判精神,方能弘扬与发展我国先进文化.1998年,在巴黎总部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要求大学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强调大学师生应当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地就、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通过不断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增强批判功能和前瞻功能并成为预测、警报和预防的中心[1].大学只有远离行政化,尊重学术独立性,让自由之风在大学里盛行,大学精神的重塑才有意义.也只要这样,大学精神才能持久,影响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三)大学精神重建,大学人应主动承担大学责任

大学精神的重建,说到底还得大学人自己来建设.大学人主要包括三类人,第一类是大学领导者,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的倡导者与创造者.如蔡元培于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梅贻琦于清华“与时俱进,重视做人”;竺可桢于浙大“实事求是”.第二类是大学教职员工,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中的传播者与实践者.第三类是大学生,他们是大学精神构建的继承者与辐射者.他们在大学中修养的大学精神精髓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同时还会感染身边的人.因此,增强大学人对大学精神重建的责任意识,对于大学精神重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注释:

[1]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J].上海高教研究, 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