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新理念的构建

点赞:5245 浏览:195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构建当代大学新理念从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视角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随着形势的诸多情况变化,大学的办学理念越来越重要,成为办好大学的风向标.当代大学新理念的构建,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从哲学视野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历史、现实、未来全方位审视,反思历史、直面现实、前瞻未来.

一、构建当代大学新理念的基本原则

从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视角出发,在构建当代大学新理念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历史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从哪里开始,我们的认识就应从哪里开始.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

第二,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高等教育发展既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与国际先进高等教育接轨,同时也要考虑本国国情,不能丢掉本民族的特色.中外高等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坚持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才能够成为具有国际性的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本民族的高等教育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一切高等教育活动都要遵循具有普适意义的核心大学理念,坚持高等教育始终为人类造福,促进人类社会不断文明进步的正确办学方向.在这个一致的目标下,又提倡高等教育追求学术自由,追求多样化教育理念、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每所大学都可以也应该从自身定位出发,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办学理念.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高等教育发展要重视持续性、整体性、公平性和协调性,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当代大学理念概念

近些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界对大学理念概念的表述各陈己见,由于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出发,差异也就在所难免.所谓大学理念,就是指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理性认识”,主要是有关“大学是什么”、“大学能做什么”方面的内容,包括大学的涵义、大学的宗旨、大学的使命、大学的职能等,是对大学的基本看法和理性审视;“理想追求”,主要是有关“大学应该是什么”、“大学应该做什么”方面的内容,包括大学的理想、大学的信念、大学的目标、大学的精神、大学的责任、大学的变革与走向等,是对大学发展的构想、追求和展望;“教育观念”或“哲学观点”,主要是有关“大学需要坚持什么”、“大学应该把握什么”方面的内容,包括大学教育改革观、大学教育发展观、大学教育价值观、大学教育质量观、大学教育效益观等,是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或理论基础.

当代大学新理念的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笔者认为,如用最简明的哲学语言概括,大学理念可界定为:对“大学是什么”的理性判断和“大学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取向.前者可称为大学的核心理念(原生理念或元理念),后者可称为大学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办学理念.

三、当代大学新理念的基本内涵

正如有关学者所说,大学理念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不妨称之为一个理念群,应该包括核心理念、基本理念和具体办学理念.我们大致可对当代大学新理念作以下表述.

开发人的智慧,引导人类文明.这对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大学都具有普适意义,也是当代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历史上的道德论教育哲学、知识论教育哲学都包含有开发人的智慧、引导人类文明的初衷,只是由于强调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知识就是力量”的大学理念使人容易滑向“知识至上”的歧途,也是导致当代“科技至上”之风愈演愈烈的根源.“修身养性”的大学理念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根基所在,但藐视科技知识却使物质文明进程缓慢.在大学内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与学术本位、独立自治与怎么写作社会等观念的争论与冲突,说到底是大学核心理念的混乱与危机.大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社会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大学寄予厚望,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一切智慧,科学引导人类文明的理性发展.这就是当代大学必须重塑的核心理念.

实行国际化和综合化教育.当今时代,科学作为最初意义上的“分科之学”的弊端已日益显露,知识正在由分科化知识向综合化知识转变,个性理性知识向社会的理性与非理性知识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总体知识更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学科之间界限日益被打破,学科间、学科与社会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知识的产生和获得更具有跨学科的团队行为.因此,要求人们还必须树立起国际化和综合化的大学基本理念.要加强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加强本土文化发展、坚持内在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教育的开放,加强不同地区文化的互相学习,促进共同发展,以实现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疆界、部门疆界和文化疆界,形成跨学科、跨部门、跨文化的开放多样的模式;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各种知识高度综合,各种学科互相渗透;加强各种课程之间互相开放、互相融合.在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周业友、林 俐:内江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