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坑过你大学专业

点赞:3783 浏览:121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你今天流的汗和泪,都是你当初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这句话不知道被转述过多少次.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走的时候,和来的时候一样迷茫.工作不得意、事业不得志,一股脑儿被归责为大学所学的专业.

毫无疑问,这也深刻地影响了那些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少年们.对他们来讲,一次简单的志愿填报不仅决定着大学期间的主修功课,也左右着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如何才能在大学选一个“好专业”?

失算的热门

也许是最应景的专业,被刘晨赶上了.这可不是好事:2006年从北京某重点大学“体育经济”专业毕业后,他找工作遇到了麻烦.尽管名义上从属于体育学院,但刘晨和他的同学全部按照该校统一的文化分数线被录取.找工作投出简历后,他们却常被用人单位误认为“体育生”.

刘晨和他的同学选择的这个专业,只持续了短短几年就宣告关闭,这可以说是大学追逐社会热点而设立专业的失败案例.

北京申奥成功后,“体育经济有搞头”的概念广为人知,为培养“懂体育、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刘晨的母校增设了“体育经济”这一交叉学科,并将其与该校已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一起“打包”成立了体育学院,与其情况相似的,还有诸多国内院校开设的体育管理、体育新闻专业.如今,北京奥运会已过去4年,体育经济没有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追着热闹而建立的专业也随之遭遇尴尬.

为追逐热点而上马的专业还不止于此.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有40个高校准备新设置或调整的本科专业未被获准.在未获准设置的专业中,金融、会计、法学及其相关专业最为常见.

“每当我同事的孩子高考向我咨询的时候,我都明确地否定他们报考金融系的志愿.因为我太了解这个行当了,有多少教金融的老师真的知道金融市场是什么样子的?”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曾在文章中感叹说.

热门专业背后,除了追逐社会热点,也往往藏着学校隐秘的经济冲动.以一度“吃香”的法学专业为例,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称,某工业大学刚请来一位老师即开设法学专业,“学校为什么非要扩张专业,就是因为通过扩张可以争取到经费”.有数据显示,近3年,法学已上升为失业率最高的10大专业之一.

还有连理工类高校都争相开设的新闻学专业,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无限.央视女主播张泉灵有条微博可见一斑:“本办公室,今天在的几位同事:A学金融的,来电视台的原因是金融工作太累,当时没想到做电视更累,B学医的,在部队当军医,后来做报道,再后来就改了行,C学投资管理的,骨子里一直是文艺女青年,D学财政的,一毕业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我学德语的.所以,明白为啥学新闻不好就业了吧.”

那些年坑过你大学专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专业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失落的人文气息

美国萨克福大学教师薛涌曾经在网上看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段自我介绍,大呼不解.这段介绍是:“学院拥有中国最具发展潜质的本科学生,连续几年每年都有约1/5的全国各省市高考第一名进入光华管理学院.”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薛涌感叹说,这是母校的悲哀.他的理由是,很难想象这样层级的美国精英高中生会到大学里学市场营销类专业.诸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常青藤盟校,其趋势恰与普通高校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以耶鲁大学为例,过去25年间历史系一直是头号热门,占本科生的13%到15%,与经济学、政治学和英语并称四大热门专业.

这位耶鲁历史系博士这样教育那些对历史课并不感冒的商学院本科生:“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他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关心的是人类命运和社会公正.薛涌反感那些被一套实用主义思想系统套牢的头脑.他觉得,如果一个人老盯着“热门”,盘算着“有用”,就会像一个视老板脸色行事的雇员一样唯唯诺诺,人的技能可以被雇佣,但人的心灵绝不能被雇佣,“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主宰自己生命的心灵”.

选对一个好学校

究竟是上一个好大学重要,还是选一个好专业重要?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几乎每年都在重复.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的回答是:除非你对某种专业有特别的兴趣,和它有特别的渊源——比如季羡林先生点名招收了钱文忠学习梵文巴利文专业——除此之外,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专业之外的那些能力,将最终决定你的前途.

在徐小平看来,任何专业都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专业能给你一张登临人生大舞台的演出许可证,但要得到万众欢腾的演出效果,你还要运用专业之外的一些东西.

这些心得与他的亲身经历相符.徐小平毕业于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后来还拿到了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但现在从事的职业与音乐基本无关.

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本科期间选学校,硕士期间选专业,博士期间选导师.因为一所好的大学不仅意味着有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师资力量,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个人提升空间.另外,在当前应试教育压倒一切的大环境下,中学生很难有机会认知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去选择专业,很容易受误导.

在国外,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挖掘兴趣、开发潜力,大学的前两年是不选专业的,而是放任学生自由选课.某些对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更高要求的学科,在本科时甚至根本就没有,只在研究生时才予以开设.比如在美国,本科是不设法学和医学专业的,想当律师、医生,得先选取别的专业过渡.

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呢?过来者们给出的一个最简单也最功利的判断依据,那就是比较每年不同版本的大学排行榜,以及是否是国家重点打造的“985”工程、“211”工程和科研型院校,

另外,城市越大,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机会、信息获取也越多.在学校旗鼓相当,但所在城市不同的情况下,大城市的大学无疑更具优势.

学什么专业,没那么重要

确定了学校之后,剩下来的就简单多了,以个人兴趣去选择专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尽管这时候你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哪方面更具潜力,却被逼着要做出取舍,不妨试着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即使判断错了也没关系,因为大学里学什么专业,真的没那么重要!

很多父母怕孩子不懂就替孩子选专业,对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认为:上学选专业这样的事,就算选错了也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孩子的喜好千差万别,家长无非是傻傻地认定金融.投资、管理、会计、艺术、新闻、电脑、师范这几个专业而已,连大学都明白即使自己开设不了,也要按家长的心意蒙出这样的专业,这还有好?

著名高考志愿咨询及职业规划专家熊丙奇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回忆起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的情景,他说,当时没有得到任何指导,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当时电子工程系是热门系,“我的分数也够,我就报了,也考上了”.

就这样,20岁不到的熊丙奇懵懵懂懂地进入了电子工程系,在随后的4年大学学习生活中,他才逐渐清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在接下来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熊丙奇选择了管理工程和企业管理专业.

在熊丙奇眼里,专业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专业,如果一个专业,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合理、有明晰的发展前景,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好专业.

不过,专业好,并不意味着此后就可高枕无忧,因为“专业只是4年本科教育的载体,并不是核心,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选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