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点赞:5111 浏览:158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本细读法是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瑞恰兹在自己的文学教学实验中总结出的一套作品阅读与解析方法.目前,文本细读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文本细读应当走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视野,本文尝试从现实需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三个层面来粗浅地探讨一下文本细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 键 词 :细读;大学语文;教学

文本细读法是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瑞恰兹在自己的文学教学实验中总结出的一套作品阅读与解析方法.目前,文本细读法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已获得了颇多关注,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文本细读也应当走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视野,本文尝试从现实需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三个层面来粗浅地探讨一下文本细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当今时代人际沟通、思想交流日渐频繁与密集的条件下,语文素养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趋重要.良好的语言理解分析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大学生在今后的择业和工作中实现理想、释放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甚至将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而大学语文课正是担负着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这一重任的一门课程,大学语文课在高等院校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在目前的高校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课一般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基础课来开设.它主要以作品为载体,在传授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口头和书面表情达意的能力.而在当今社会语文能力与修养的作用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应当与时代同步,对自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与要求,大学语文应当在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以及一般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多种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这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应当成为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下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是,虽然他们经由小学到中学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语文知识泛而不精、语文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尤其是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普遍欠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仍应当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列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

文本细读法是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首创的一种阅读和解析文学作品文本的方法.瑞恰兹所提出的文本细读的理念对于我们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瑞恰兹的文学批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他从心理学出发,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用文字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作的记载.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些心理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使他们的心灵也获得同作家一样的内心的和谐.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经验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这些经验以文字为框架被精妙地组织在了一起.“文字是经验底一部分,把经验组合起来,给它一种确定的结构,并且防止它仅仅成为一种散漫无关的冲动底乱流.”[1](P21)所以,要解读出作品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与思绪,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作品语义的解析上,对作品语言层面的理解就成为能否完全把握作品的关键.因此,细致地辨析语义才是文学批评中的关键问题.第三,瑞恰兹指出,细读语义主要是着眼于解读四个方面:作品的字面意义,作者对所写事物的情感态度,作者对读者的态度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与用意.检测如我们不能从这四个方面去阅读作品,或者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而不能清晰地识别出这些意义,就无法准确而完整地去把握作品.另外,瑞恰兹还提出细读应当结合作品的语境进行反复的、多次性的研读.“对于大多数优秀作品来说,我们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够准确把握它的用意.”[2](P206)总之,瑞恰兹带着他独特的批评理念提出了文本细读法这一独树一帜的文本阅读解析方法,从而形成了他关于作品分析的一套理论.

文本细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本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其实,中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和瑞恰兹的文本细读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叶圣陶先生也同样强调文本的重要作用:“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3](P261)同时,叶圣陶先生也非常重视在对文本的细致解剖的基础上来求得对于作品的整体把握:“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思盲索、信口乱说的事.”[3](P69)我们将两位中西理论家的思想互相参证,恰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文本细读法的认识与理解.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来说,如果我们可以把文本细读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文本语言为媒介,细致剖析作者借由它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用意,这样将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学生语文能力素质的提升.

我们不妨以《风景谈》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中长篇散文.当学生看到本篇课文的题目的时候,学生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惑,那就是写景的散文有很多,但是却很少有写景散文会以“谈”字作标题,那么,这篇课文的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些风景谈什么?教师正可以在教学之始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这个问题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这个思考去进入课文的学习,调动其积极性.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细细体味课文中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和北国晨号六幅图画.在欣赏了六幅美景之后,进而引导学生研讨这六幅图画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哪里?这将是我们理解这整篇文章的一个关键.六幅美景的共同点在于,作者在美丽的大自然风景中都放进了人的活动,人和自然相映成辉,人给自然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品读每幅图画结尾处的议论段,揣摩议论段和写景段之间的关系.这些议论段在每次写景之后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用意,而这六幅图画之后的议论段又在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上以逐层递进的方式完成了主题的表达,那就是表现了作者对于解放区军民崇高精神境界的无限赞美与向往.当学生理解了作者的结构方式、作者的写作用意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回答教师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作者之所以以“谈”字为题正是因为作者写景的目的在于写人,从风景之中谈风景之外的人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笔者在讲授《风景谈》这篇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研讨与揣摩,让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领悟了本篇散文中风景与政治的有机统一.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内容的感悟与理解在对文本的细读中一切水到渠成.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达到对课文的透彻解析时,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并且也获得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解说,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思维的跃动.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语文课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负起培养与提高大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等多种语文能力的重任.而在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方面,文本细读法正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们应当冷静认真地看待并充分吸收文本细读方法的合理成分,并将其融入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更有生气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