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点赞:4731 浏览:153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音乐是一种美的形式,音乐教育以美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于德育中.从古至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音乐教育都以它的审美性塑造与净化人的心灵,在高等教育领域里,音乐教育更加充分的体现其德育价值,使美育渗透在生活中,让大学生更容易领悟德育的真谛.

【关 键 词 】音乐教育;德育;大学生

音乐是早于文字的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早在远古时期,没有语言文字出现的情形下,人类对大自然的情感表现产生了物与物之间的声音现象,如动物之间以声音振动来表达情感,感悟了人类,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声音的交流.通过音调、音频的变化开始了最早的人类表达形式——音乐(声音振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开始发挥不可替代的感性与理性相融汇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不仅仅教育我们美的知识和技能,还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以美育的形象性、吸引性、情感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之得以提升,同时影响个人对未来的审美价值和对生活的热爱.

音乐具有德育功能,它在无形中进入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感知什么是真什么是检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丑,从而引导人的道德行为.

一、古代先哲对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阐释

无论是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还是在西方的教育史中,都有教育家论到音乐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在第二位,他认为乐是道德的一种表达形式,他提出了“礼乐并重”的教育观念.《乐记·乐本篇》:“乐者,通者也”.《荀子·乐论》:“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古代名著阐述的思想,为我国认识音乐与德育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西方国家的教育家音乐家也对音乐与德育的关系做出了许多好的评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应是人的教育”.席勒曾说过:“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上述无论是教育家还是名人名家,对于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作者对于他们的理解,认为音乐教育是融入在德育中的融通了感性因素的教育形式.同时音乐教育以它的美感滋养着不同时期的人们,使其感受道德的美好.

二、中外高校和学者对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认识

近代音乐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实施.以美国为例,1967年美国哈弗大学创立“零点项目”,即应用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把音乐课程作为六大核心课程之一.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音乐作为人的八大智能之一.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在获得学士学位所修满的360学分中必须有72学分是普通音乐课程.美国众多高校教育思想:提倡多元化校园文化,反对智育第一,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著名教育家姚思源先生曾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面向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普及教育,其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教育,它最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音乐教育不单单是少数人的技能训练,它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途径之一.”齐易、张文川认为,“艺术教育除了包括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外,还包括非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功能,这种非审美功能涉及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如情爱的、科学的、的、政治的等等,注重强调给予生活的满足、认识和教化.”王次炤提出:“音乐具有倾向性,它主要表现在音乐对人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上,这种影响并非是直接的,而是以感情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的某种社会需要.”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美的教育,还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走进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无形中促进了大学生的审美性,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等等的人生问题上得到全面发展.

三、音乐审美性对大学生的塑造

1.音乐审美性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引导

音乐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共存的表现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充分体现.德育是理性的,内容具有强制的感觉.音乐则使理性和感性相互渗透,潜移默化的陶冶人的情怀.在高校实行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在音乐课程中,让大学生欣赏《国歌》、《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在他们心中就会激荡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音乐的塑造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起抽象的说教生动自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感悟、思考和理解,在音乐欣赏中去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借助音乐的辅助功能来解决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2.音乐审美性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

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让学生懂得社会美和自然美.音乐的感化功能引导着青年.音乐对于人是有感染力的,在不同的情境中音乐对于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音乐可以将他们带入自身与他人的世界中,以旋律的美感表达自己的心声.大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时期,在学校中开始学习接触自身从没有接触过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情感上心理上需要承受一些问题与烦恼,那么好的音乐就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使其心情平静,理解生活,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例如,《朋友》、《我的未来不是梦》、《从头再来》等歌曲激发学生对于友谊的珍惜,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于挫折的坦然,这类的歌曲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人生,指引着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和平的年代,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道德,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决定了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未来.就像我国《礼记·乐记》中所说:“治世之音安以和,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音乐与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使得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体现.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是国家的有用之才.因此,国家更加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而音乐教育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音乐教育. 3.音乐审美性规范大学生道德


音乐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当今社会“诚信”严重缺失,“诚信”问题在大学生的行为中也明显的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诚”的意义,“信”的重要?感受到心灵的“诚”、形象的“诚”?音乐教育是理想的形式.大学生可以在健康的音乐欣赏中陶冶情操,流露感情,激发精神,鼓舞士气,提高诚信自觉性.优雅动情的音乐使人身临其境,浸入心扉,学生能够感受到它的真诚,感受到它的美丽.那么,相反,伪音乐的噪音会使人心神不定,烦躁不堪,会使学生放任自流,缺乏真诚.这就需要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的音乐教育,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认知、欣赏、感受,使他们在美丽动听的音乐中体会人生的美好,人性的真实,人格的魅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样,我们要以自己最动情、最动听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用真诚进行心灵的沟通.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正确的诚信德行,我们在走向社会以后,才能够用真正的‘诚信’去处事待人,开拓美好的明天.

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渗透在德育之中,美的音乐教育对于德育具有辅助功能.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也是社会意识形态.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具有感化性和规范性作用.音乐教育以鲜明的审美价值,在潜移默化中以情感人,教育我们正确面对人生,以自身的美来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在生活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