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策略

点赞:30515 浏览:1428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问话语及策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以10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课堂为研究对象,从提问类型、提问策略、等待时间、问题分布和反馈形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探究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 键 词 】课堂提问;提问策略;问题类型;等待时间;反馈

【Abstract】Questioning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effective methods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questioning and strategi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uc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y taking te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ssay studies the questioning types, questioning strategies, waiting time, question distribution and feedback types.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effective questioning strategies and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Classroom questioning;Questioning strategies;Questioning types;Waiting time;Feedback

0 引言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提问既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语言输入,促进了师生互动,又为学生提供了用目的语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对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学活动就是通过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交互过程来帮助学生进行目的语习得.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探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现状及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现状

有关课堂提问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2年,美国学者R. Stevens 第一次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课堂教学中占很大比重,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Barnes(1976)根据对英国中学课堂的观察把问题分为四类:事实性(factual questions)、推理性(reasoning questions)、开放性(open questions)和社会性问题(social questions).在此基础上,Barnes 又着重区别了两种推理性问题:封闭推理和开放推理.

Long & Sato(1983)在Kearsley对问题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重新把问题分为形声性问题(echoic questions)和认识性问题(epistemic questions).认识性问题包括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 )、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表达性问题(expressive questions)和反问性问题(rhetorical questions).其中,Long & Sato 对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展示型问题是指提问者自己已知道问题的答案,提问目的是进行语言练习;参考性问题则是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提问目的是获得学生的主观信息.此外, Long & Sato (1983) 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同样的提问倾向,即展示性问题的提问比例远远超出参考性问题.Pica & Long(1986, 转引自Ellis, 1994) 对十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的研究也发现他们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比参考性问题要多.但是,这三项研究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因此研究具有局限性.

近些年,随着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提倡与展开,参考性或开放性问题的提问比例有逐渐赶上并超越展示性或封闭性问题的趋势.周星和周韵(2002) 在她们对六个班的教师课堂提问研究中发现,这六个班的课堂提问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参考性问题远远多于展示性问题.


研究者还就教师提问后允许学生思考的等候时间进行了相关研究.White & Lightbown (1984,转引自Ellis,1994) 和Nunan (1991) 都肯定了教师的等候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少数学者如Ellis, White等就教师在课堂上选择的提问类型与学习者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rock(1986) 和Long & Crookes 较早地着手研究教师提问培训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他们都发现接受参考性问题培训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确增加了这类问题的提问比例.

2.研究方法及结果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观察法(Allwright & Bailey,1991,即研究者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并辅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研究手段.作者选取了吉林市某大学公共外语系的10位不同年龄、教龄、职称的英语教师和他们所教授的10个班级(一年级、二年级班级各五个)共72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作者共观察了20学时的大学英语综合课,对每堂课进行了录音并运用转写软件将录音转写为文字材料.此外,作者还对10位研究对象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研究对象班级的72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10位教师提问的展示性问题平均为67%,参考性问题平均为33%.展示性问题多出现在词汇、语法讲解和句子翻译方面,参考性问题主要出现在导入阶段,教师引导大家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相比展示性问题,参考性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多话轮的师生交流,促进学生的口语输出.因此参考性问题在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10位教师平均使用提问策略的频率为21%,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52%)是重新指定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其次是提示策略(33%),而追问策略则使用较少(15%).与重新指定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策略相比,提示策略和追问策略能够激发师生间较多话轮的交流,在此过程中亦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因此,提示策略和追问策略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

(3)教师提问后的平均等待时间为4.5秒.其中展示性问题的平均等待时间为5.2秒,而参考性问题的平均等待时间为3.1秒.其等待时间的差异在于:教师对展示性问题有已知答案,因此倾向于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以便于他们给出正确答案.相对于此,参考性问题多发生在导课部分的讨论当中,教师内心更倾向于得到学生潜意识里的答案,因此待时较短.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则没有意识到具体的差异,但对待时的长度感觉不太满意,认为教师如果给出更多时间,自己则能做出更好的回答.较短的待时会使学生在准备作答时感到仓促,并使学生对自己的答案缺乏信心,这样会对课堂师生互动产生消极影响.

(4)教师提问的分布不均衡.教师大多倾向于把回答问题的机会(78%)留给他们心目中的好学生,而他们认为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得到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较少(22%).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潜意识里渴望得到正确答案,二是80%的教师重视教学进度,因而倾向于把问题留给可能会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以保证提问环节的顺利进行.教师提问分布不平衡,会降低那些很少被提问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对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5)教师使用的正反馈(77%)多于负反馈(23%).正反馈中,简单肯定使用频率高达69%,肯定后继续发问则只有16%.负反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改正(46%).与负反馈相比,正反馈更有利于建立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效促进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正反馈中的继续发问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帮助.负反馈中的引导学生自我改正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激发正确的语言输出.

3.总结

研究表明,教师提问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活动之一,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对提问策略的重视程度,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1)在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时,应重视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2)教师在备课时,应把提问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从精心策划每个问题到熟练掌握提问策略.(3)教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评价学生成绩,更应当注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师生互动.(4)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性质来调整等待时间,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作答.(5)为了给学生提供较为均等的答题机会,教师在提问时应兼顾全班学生,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准备不同难易度的问题.(6)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较多的使用正反馈.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师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参考文献】

[1]Majrjorie Hall Haley, Theresa Y.Austin.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nteractive[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2]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New York.New Rochelle. Rochelle. Melbourne. And Sydney: CUP. 1982.

[3]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唐丽萍. 课堂语码转换评述[J].国外外语教学, 2003,1:5-10.

[5]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01.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