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教学体制的

点赞:6385 浏览:219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大学语文逐渐走出以往的沉寂成为媒体报端热议的对象之一,并由此引起国家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高度关注.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这些政策导向所传递出的积极信号,使得全国许多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空前提高.大学语文从多年的“边缘化”走向当前的热潮.但热归热,其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依旧未能完全解决.浙江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毛信德教授在《试论新世纪大学语文的变革》报告中形象地称大学语文的现状是:“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与李瑞山教授联合撰文指出目前大学语文教育处在“危机与转机并存的局面”.因此,大学语文应抓住当前发展的良机确立课程地位,“好风频借力”方可“送我上青云”.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尽快解决制约大学语文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具体而言,亟需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保证课程独立性与稳定的课程地位.

一、明确课程定位,确立大学语文的地位

1.大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高级阶段.语文教育是国民的终身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则是这种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语文既非中学语文的简单延续即所谓“高四语文”,也非专为语文水平不过关的学生开设的补课型课程,它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延伸,是语文教育必经的高级阶段.一些人把大学生写错别字、不会写请检测条等基本语文能力的缺失作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意义的例证,把那些中小学语文应该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问题,作为大学语文课的主要内容,这实际是对大学语文功用的误解,大大降低了这门课的意义.学者巢宗祺把语文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温饱型”的识字,看懂报纸、通顺地写信;“小康型”要能基本表达;更高层次的是美学教育.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表示,大学语文课程与小学、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南开大学周志强博士更具体地指出,在中学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技巧;在大学强调的是对文体的感染力、审美能力及语言交往能力,强调广阔的视野.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紧密相连又明显区别,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出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其大中小三阶段都拥有不同的任务与使命.三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不仅仅是内容的不同,而是整体层次的一种内在的提升.所以,大学语文绝非可有可无,它是语文教育必须阶段.

□ 2.大学语文不是单纯的人文课、文学课或文化课,它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大学语文课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但也正是这样一种很宽泛的认识,赋予大学语文太重的责任,使之陷入困惑.由于一段时期以来,过分强调了大学语文的“大学”、“人文”属性,而偏离了“语文”属性,一些教师把大学语文单纯地讲成 “人文课”、“文化课”或“文学课”、“思想课”,大学语文成为一个“四不像”,失掉了其课程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因此,我们在定位大学语文课时必须突出其区别于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课的基本功能:即母语教育功能.大学语文首先是语文课,有学者形象地概括大学语文是“行”大、姓“语”.其次,它又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大学语文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担负着塑造品格、培育人文修养的重要职能.这是其它任何课程都不能替代的.

3.大学语文课要彰显民族文化精神.语文不仅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成员智育、德育、美育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源流,其中蕴涵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语言是民族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作为记录、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最高标志”.所以,语文教育不仅是每一个国人所必需掌握的语言工具,更是一种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目前重外语轻母语的整体教育环境中,外语尤其是英语在教育中强势地位对语文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在大学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大学生语文能力的普遍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种种努力为大学语文课争取应有的地位,同时,更要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民族文化精神,无论是学习汉字还是诗文都应引导学生去体会丰厚的民族历史内涵,唤起学生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母语教育”.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了的《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在这个编号为“[2007]38号”的函件中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母语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正确处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审美性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其他相关课程的任务分工.在这个文件中把大学语文定位为“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母语教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定位整合了多方面意见,比较清晰准确的概括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些学者、大学语文工作者纷纷撰文呼应,复旦版《大学语文实验教程》更以“重新发现母语”为核心元素,标明从重新发现和认识母语为出发点的立意,在教材领域作了全新的尝试.应该说,这也符合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依据的阐述.这个定位可在两个层面上理解:“高等教育层面”突出了大学语文课程区别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独立性与不可替代性.“母语教育”强调了其语文特质,并且“母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比“语文”一词更能引发人们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危机感.当然,这个定位仅是一个方向上的把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更具体的解读:比如:大学语文承担哪些母语教育的内容,语文素养具体培养哪些能力,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审美性的关系等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和辨析.

二、完善教学体制

1.完善大学语文的教学体制,首先需要解决师资问题.徐中玉先生曾尖锐地指出:“学生不喜欢语文,这个结果必须由老师来负责.”换句话说,大学语文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而现在的整体师资状况距此标准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尽快改变教学队伍不稳定的状况,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在教师选拔过程中严格把关,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进修、交流学习等方式,增加广大一线教师与同行、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现有师资教学与科研水平.

2.编写优质教材,改变教材出版混乱局面.教材混乱是大学语文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而且,相当一部分教材存在着粗制滥造问题,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大量雷同,穿新鞋走老路者比比皆是.教材的严重不统一直接导致教学上的分歧,这对大学语文的发展极为不利.改变教材混乱局面除了采取一定行政手段干预外,用真正的优质教材驱除劣质教材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目前,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材计有6种: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南京大学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复旦大学张新颖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这些教材在编写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他们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课程定位的思考.随着课程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希望从事大学语文工作的有识之士整合多方优点,编写出能够切实反映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真正的优质教材.

3.课程的课时与授课规模问题也应该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研究.目前,对大学语文课时量没有硬性的规定,各学校按照自己的情况分别开设32课时、36课时、48课时、54课时等,其中以30课时左右居多.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通常采取合班授课,其授课规模一般在150―200人之间.相较于大学英语200多个课时、几十人的授课规模,大学语文教学明显处于下风.当然,要实现与外语同样的课时量与教学规模既不现实也没必要.那么,这样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在实现其教学目标、保证其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怎样的课时量与教学规模才是科学而符合实际的,这也应该成为一个探讨的问题.

4.考虑制定语文水平能力测试制度.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说,许多高校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原因很简单,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英语,而对中国语文能力则缺少硬性要求,后者难免被挤掉.因为体制上没有保证,也缺少切实的措施,加上现实利益总是驱动人们先考虑比较实际的问题,像大学语文这样要求比较“软性”的课程,就越来越被“边缘化”.有人提议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对大学生语文能力也来一个考级.这种设想可以加强语文学习的“强制性”,对改变大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趋势可能起到作用.教学与国家测试一旦挂钩,这对学生学习来说,绝对是一种强有力的指挥棒.并且设立统一的语文水平测试,就能使我们的母语教育有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并使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学校教学可以更符合社会需求,学生获得了国家证书,也更具有就业竞争能力.其实,这样的尝试已经有了.一些高校在校内自主设立语文水平测试,西北大学是国内高校开展此类测试最早的单位之一.上海交大、北京邮电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一批院校面向本科生进行语文水平测试,凡测试不合格者都必修《大学语文》课程,否则不能毕业.此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心理学家和语言学专家开发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测定居于职业核心能力之首的母语语言能力.满足大学求职、新闻单位、教师、公务员等有语言能力要求岗位考验考生汉语水平的测试标准,应该说这对于推进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有益的措施.当然类似的测试是否科学合理,是不是需要研制开发一个独立的汉语水平考试,尚待进一步探讨,但这样一个方向与趋势无疑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教学体制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母语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结语

汉语教学是整个国家汉语大厦的根基,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关系着汉语发展的大计,我们呼吁进一步确立大学语文地位、明确课程定位,尽快完善大学语文教学体制,使之成为高校中一门重要课程.

[基金项目:天津科技大学“十一.五”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编号20071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中国高等教育》,2008.3.

[2]何二元:《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大学语文研讨会上的发言》,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省略),2007.11.

[3]王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 ――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中国教育报》,2004.5.

[4]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八版)•,前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白艳玲: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