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模式与政策

点赞:18196 浏览:817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大学技术转移率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大学的使命、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决定了其技术转移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我国应该重点分析和研究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模式,分析我国现有的技术转移政策,进而确定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政策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模式与政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技术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 】大学 技术转移 基本模式 政策

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模式

大学技术转移的过程存在三个阶段,分别是实验室阶段、产品化阶段和商业化、产业化阶段.实验室阶段是技术开发和研制的过程,产品化阶段是将研发的技术运用到产品上的过程,商业化、产业化阶段是将研发出来的带有新技术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中所经历的系统化过程.根据技术转移过程中,大学和企业的参与程度的不同,技术转移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技术转移模式的三个阶段均由大学完成,主要表现为大学的衍生企业应用技术直接创造效益.也即由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得出的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整个过程均由大学来完成.大学衍生企业,是指由大学出资建立或者控股的企业,包括生产制造型企业和相似度检测或怎么写作性的企业.大学衍生企业最典型的代表有依托北京大学的北大方正集团以及依托清华大学的清华紫光集团、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种,技术转移模式的第一个阶段由大学独立完成的,而产品化和商业化、产业化阶段由企业来实现,即大学通过技术市场将自己的研发成果转移给企业,国际上这种技术转移模式多用于专利转让.因为大学擅长技术的研发,而企业擅长产品的运作,所以较第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更为突出的优点.

第三种,技术转移模式的前两个阶段由大学和企业合作完成,最后一个阶段由企业独立完成.这种合作模式使双方从技术开发阶段即进行合作,最后共同完成技术开发和产品的生产,有时还需要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比如建立联合技术开发中心、研究所,然而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大学与企业共同组建另外一个企业.目前这种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大学的欢迎.

通过对这三种技术转移基本模式的比较可见,第三种模式对于大学和企业信息的沟通交流更有好处,因为这种模式可以使大学更多、更准确地了解并收集市场信息,也使企业更好的理解和吸收研发成果,最终更好地实现技术和经济的融合,并表现出更好的技术转移效果,相应地提高技术转移率.

技术转移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转移或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运行的.这个运行的过程不仅需要依靠大学自身知识力量的优势,还需要企业、政府等的共同参与.运行的效果同时也依赖于社会、经济和政策的环境、文化、制度、互动结构等.这个过程要求大学在追求自身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科研能力及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另外,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移,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技术转移产品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以提高大学技术转移率.


我国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

知识产权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是我国技术转移政策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我国从1982年开始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如198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90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维护了技术创造者的利益,激发了技术创造者的创新能力,完善了我国技术转移的政策,提高了我国技术转移率,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技术创新政策.在技术创新政策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了如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另外,我国在各个地区还相继成立了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试验基地,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政策.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因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科技政策十分注重科研队伍的建设,如1997年制定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实施管理办法》等.近年来,我国对科技人员的培养相对比较稳定,全国的科技人员总数在290万人左右,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160万左右.

第二,R&D经费政策.图1显示了我国2000年至2008年R&D经费的投入情况,从该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R&D经费投入情况良好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并且增长幅度也在逐年提高.在研发经费政策的制定方面,尤其在扶持和鼓励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在1995年制定了《关于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并设立了政府专项基金,这项政府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我国这方面的研发经费的投入情况比较好,但也应该更新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

第三,技术创新部门.在规范技术创新部门方面,我国于1990年制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1991年制定了《高等学校开放研究实验室管理办法》,规范了我国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的建设条件、立项程序、项目实施和管理体制,为我国的高等院校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1999年又制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的管理和评估.技术创新部门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因此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技术创新部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国际合作政策.我国人力资源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出国学习及回国工作,体现了我国在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上的态度是积极的.在项目合作上,我国的技术转移政策关注国际合作,赋予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鼓励与国外合作实施研究项目,成立了国际合作机构,简化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的出国审批手续,加强了技术交流.在国际合作的政策制定方面,198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和1997年的《关于设立中外合资研究开发机构、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办法》,对我国的对外经济的合作和中外合作开发研究机构的建立与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我国的科研部门及科研人员能更好地与国外就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流和学习.

财政税收政策.在财税政策的制定方面,我国于1994年发布了《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1994年发布了《关于对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的通知》以及1996年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这些通知均包含了对技术转移的环节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我国推动大学技术转移的立法.我国为了推进大学技术转移,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1993年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技术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1996年制定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法》,该法要求政府把科技成果规划到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当中,并规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享有不低于20% 的技术转移收入,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99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除另有约定外, 技术入股可占注册资本的35%,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2002年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若干意见》和《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加快推动高校尽快成立技术转让机构.

通过对我国大学技术转移基本模式及相关政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促进大学技术转移,提高大学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就必须发挥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共同作用,单靠一方的力量难以有效地完成.大学的科研人员要努力做好科研工作,认真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争取多出成果,企业在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最大优势是有充足的资金,能为实现大学技术的转移、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提供物质保障,从政策角度出发,大学技术转移的完成以及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在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起宏观作用的各种政策,政府要制定出完善的政策,为大学技术转移提供宏观的政策保障,同时还要成为企业界和科技界沟通的桥梁,减少大学科技转化过程中的障碍.我国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完善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也不能照抄照搬,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政策,以保障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顺利完成.(作者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