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文化,一条师德建设的工会工作路径

点赞:7117 浏览:234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教师文化、师德建设、工会工作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大学教师文化对师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师德建设问题上,工会应结合自己的特点,突出在文化建设和群众工作方面的作用,与党政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相配合,共同构建大学文化环境提高师德水平,开创工会工作在师德建设方面的新局面.

关 键 词 :大学教师 教师文化 师德 工会

教育之本在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始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和关键问题.在教育部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师德建设的"自律"与"他律"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教师师德问题是近年来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综观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师德的内涵及规范,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对于大学文化对师德的影响作用研究较少,给出的对策又往往缺乏操作性,文本以工会实际工作为出发点,探讨工会对师德建设的作用,以大学教师文化构建为切入点,通过工会工作,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一、大学教师文化的概念

1.大学教师

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传承、融合之地,同样,大学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彰显者和创造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对大学教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做了精辟的诠释.

大学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在价值信仰、专业技能等外显特征上有差异,但具有一些核心的群体特征,如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有独立的思想观点、较强的逻辑抽象能力,主体意识突出,不愿接受约束,具有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不喜欢僵化的制度管理,喜欢管理方式.针对大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对其进行管理、引导,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以怎么写作、间接影响等的隐性方式开展工作,通过刚性的制度管理模式来控制教师,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2.大学教师文化

大学教师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大学文化氛围中的大学教师在长期的职业行为过程中不断汲取社会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教师精神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大学教师的精神信念、价值取向、学术风范和职业道德①.从大学教师文化形成的动力结构来看,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外部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宏观上看,校园生态脱离不了整个社会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教师文化也是教师对多元文化价值进行内部选择的结果,教师群体对职业意识、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认同和选择,是一个群体作用的过程,从微观角度,通过内部社会支持能产生不同于"社会气候"的"微观气候".大学教师文化一旦形成,它将调节教师的职业行为,决定着教师群体的职业人格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对大学教师文化进行培育和引导,有利于凝聚大学教师的心灵、提升职业道德水准、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热情、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二、大学教师文化与师德建设的关系

1.师德的内涵及现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所好的大学必然需要一支政治坚定、学术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成长稳定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外,对教师人格接纳程度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能力,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这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根本需要.

大学教师文化,一条师德建设的工会工作路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师德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师德,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以及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关于师德的内涵,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②.可以从敬业、师表、育人三个维度来理解师德的三个层次,或对师德进行评价.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高校处于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教师职业道德面临多方面冲突,表现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信仰意识淡薄、终极关怀缺失;经济效益成为衡量成功的主要标准.虽然大部分高校教师能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学校、学生的需求,但也经常出现师德失范的现象,比如缺乏敬业精神,心态浮躁,照本宣科,教学信息量小,只注重投入产出高的应用研究,忽视基础研究;只注重可以晋升职称的科研,忽视教学环节,形成"一流教师忙科研,二流教师忙教研,三流教师忙教学"的功利型"道德失范";师表意识淡薄,只教书不育人,仪表不整,缺乏仁爱,信口开河,把课堂当做个人发牢骚的场所.

2.大学教师文化对师德的促进作用

社会转型期,师德建设受到多方面冲击,高校把师德建设放到了学校建设的重要位置,尤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重视,专人负责,把师德建设列入日常教育中.在学习教育上,组织了一系列规范学习,出版了师德读本,开展师德培训,这些指导性思想教育的师德建设活动,虽取到一定作用,但收效并不明显,对于高知识群体,职业道德的社会化,更多的是批判吸收和内化,正面的宣讲易受到排斥,其实,并非正面认知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正确不真实,而是在道德宣讲的一开始就受到教师的意识的抵触,这让很多师德建设活动流于形式.在制度建设上,很多高校出台师德公约与师德规范,建立师德评价、考核体系,表彰师德典范.通过制度建设,能对师德失范进行惩戒,但对于道德的量化考核是很难操作的,能防范比较明显的失范行为,却很难在思想层面对师德典范行为作出激励,并不能转化为教师个体自发的坚定的师德信念.究其原因,师德作为一种道德现象,道德的形成有着自身的规律,除了组织学习、制度建设等道德"他律"外,道德还有"自律"的一面,师德建设还应提供"自律"的土壤,大学教师文化就是这片沃土,只有当大学教师内心认同、内化吸收,思想上接受师德规范,自觉产生道德行为,也只有建立在这种"自律"基础之上的师德信念才是坚定的. 三、工会在师德建设上的作用

对于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自律,与党政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相配合,系统化构建大学教师文化环境,解决新形势下师德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工会有着自身的责任和优势.对工会在构建大学文化、师德建设的作用认识,有利于突破工会及工会干部对工会在这些方面的"无关论"、"无能论"、"无为论"等消极认识,恰好相反,工会在这些方面更有责任和优势,表现在:

(1)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是高校工会的责任,《工会法》要求,工会必须"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可见,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履行工会职能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道德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

(2)开展群众性师德建设活动是高校工会的优势,高校工会是群众组织,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体是教职工,会员网络覆盖学校的各个层面,这为开展群众性师德建设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组织保证和群众基础.

(3)工会工作的广泛性与师德建设的系统化要求,高校工会有维护、参与、建设和教育四项职能,其核心是教职工的权益,工作范围也如同会员的广泛性一样,只要涉及教职工权益,工会都有涉及,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和性质上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契合了师德建设系统化的要求,师德不同于一般职业道德,大学既是教学的工作场所,往往也是日常生活的场所,这种重叠性,也使得师德建设需构建于整个大学教师文化之上.

(4)工会与教师的非利益冲突,在这里强调非利益冲突,并非弱化工会的职能,只是相对于行政部门等机构而言,作为高校部门机构,工会不是利益的分配者,从而避免了因为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晕轮效应",能更好的团结广大教职工.工会工作的怎么写作性,工会干部的热心,让工会和工会干部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工会成为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的重要力量.高校工会的核心是教职工权益,其组织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让工会更容易被教师群体所接受,在师德建设等文化、道德建设工作中,突破利益冲突、思想认知上形成的障碍,引导教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解,进而认同、内化为个人信念.简而言之,就是同样内容,不同路径,相互作用,系统推进.

(5)工会有丰富的文化工作开展经验,文体活动是工会开展工作的主要载体,在这些工作中,工会积累了丰富的活动动员、组织、管理等经验,对教师个体都有深入的了解,在开展以师德建设为目标的群众活动时,这些经验都可以迁移到师德建设工作中.从本质上讲,以往这些文体、业余社团活动和师德建设群众活动并无差别,大学文化、师德建设工作并非工会的新的工作领域,以往的活动开展已经包含大学教师文化、师德建设的内涵,把师德建设工作突显出来,一方面是对以往活动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是倡导针对师德建设目标的活动形式创新.以便在以后的工会工作中,工会组织或干部能意识到文体活动开展背后的深厚寓意,有意识的升华文体活动的内含,在道德与幸福间找到平衡,在目标与活动间找到支撑.

四、大学教师文化,一条师德建设的工会工作路径

大学教师文化在内的大学文化建设、师德建设都是工会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工会职能的体现.大学教师文化和师德建设都是工会工作的目标,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师德建设为目标,尊重道德教育的规律,避免不符合道德养成的主题运动式整治行为,以大学教师文化来统领整个师德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强调的是在一种协同作用,追求"1+1>2"的效果,在工会具体工作中,应注重以下方面内容,构建新的工作局面

(1)密切联系大学教师文化与师德建设的两者关系,即在广范围的大学教师文化培育中,着力挖掘师德内涵,提升寓意;在具体的师德建设活动中,突出其文化本质,注重师德活动开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2)时代精神与终极关怀相结合,要注意到大学师德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师德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批判继承发扬的基础上,立足时怎么发表展的客观要求,能够不断赋予大学师德新的内涵,以凸现时代精神,彰显终极关怀.在学校内部,教师差异、师生差异、学科差异对师德都有不同理解,强调"以人为本",加强对师生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互动,注重文理科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师的特长发挥,加强教师对校园的人文理解,通过校园的标志性象征的认同提升大学教师的凝聚力,如开展对有学校自己独特人文品味的校训校徽、校志、标志性建筑与相关纪念物等的认知普及活动,做到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浸透着独有的人文韵味和风情 ,培育人文情怀.

(3)扩大交流、形成内部支持,大学教师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群体的群体认同,为了促进这种认同,必须构建人际交流、互动的环境,环境的构建一方面来自于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实质内容,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教师的自发性,以及需要有人或组织带动,工会恰是这两点的契合者.工会利用高校自身优势帮助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组织还未退休的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修养高的老教授,通过传帮带、办讲座等方式,提高年轻教师的文化素养.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类教师团体和文体活动,陶冶教师的情操,间接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4)建立机制,激励创新.配合党政部门,保障管理、监督,认真履行工会职责,推动学校的制度建设.没有制度和相应的机制保障实施,再美好的愿望都是空谈,因此,管理模式和机制都必须从观念到内容、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 ,积极尝试教师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措施与手段,努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人文素质.

注释:

①毛连军,成容容.大学教师文化构建与高校师德建设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9):121-123

②刘东英.师德之现实判断[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