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大学毕业生的构成特征

点赞:30951 浏览:1438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北漂”大学毕业生作为流动人口中的高知群体,在构成、特征、问题等方面,都有别于农民工群体.本文在详细分析“北漂”大学毕业生基本构成的基础上,从北漂动机、工作性质、社会支持、社会融合方面分析了“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特征,并提出了对于弱势群体、社会融合、人才流失等问题的关注.

关 键 词 “北漂” 大学毕业生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北京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为12.0%.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建设蓝皮书2011》指出:北京市登记流动人口占全市实有人口比重已达40%.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1年末,北京市总人口为2019万人.根据以上三组数据,粗略估计,2011年北京市有近100万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百万“北漂”大学毕业生作为流动人口中的高知群体,在构成、特征、问题等方面,都有别于农民工群体.

1.“北漂”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构成

按照社会学的定义,“北漂”大学毕业生属于流动人口的范畴,指的是户籍不在北京,在北京生活或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北漂”大学毕业生的构成,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1.1 以是否就业为标准,分为“就业北漂”和“未就业北漂”

“就业北漂”指的是京外生源,在北京就业,但是没有解决北京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未就业北漂”指的是京外生源,生活在北京,但是没有在北京就业、落户的大学毕业生.这类“北漂”大学毕业生包括以下六类:一是考试族,准备研究生、公务员、专业资格考试的毕业生;二是求职族,毕业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断寻找就业机会的毕业生;三是出国族,准备出国,参加或者等待签证的毕业生;四是啃老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不急于工作的毕业生;五是创业族,准备或正在创业的毕业生;六是结业族,毕业时没有拿到、学位证,需要继续修读相关课程的毕业生.“未就业漂族”一般都继续留在母校或者其他高校周围,因此,又被成为“校漂族”.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北漂”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组织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显示:北京流动人口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比例接近6%;《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北京流动人口中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者比例为12%.也就是说,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数量就实现了翻番.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的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

由于“未就业北漂”只是一种短暂、临时的状态,最终这类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要上学或就业.因此,与“未就业北漂”相比,“就业北漂”是“北漂”大学毕业生的主体.

1.2 以学校地域为标准,分为“京内高校北漂”和“京外高校北漂”

“京内高校北漂”指的是毕业于北京高校,在北京工作或生活,但是没有解决北京户口的毕业生.“京外高校北漂”指的是毕业于京外高校,在北京工作或生活,但是没有解决北京户口的毕业生.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好的社会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很有吸引力.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北京高校京外生源毕业生中,64.2%的被调查者期望首选北京就业,最终,50.1%的京外生源毕业生在京就业.麦克思《2007届中国大毕业生求职和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北京2007届大学毕业生整体流入率为97.5%,整体净流入率为70.8%.从和民间的调查数据均可以看出,“北漂”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巨大.

由于北京市对生源地、毕业高校都在京的“双外”毕业生的限制要多于京内高校的毕业生,加之地缘和情感因素,某种程度上都降低了京外高校毕业生到北京寻找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因此,与“京外高校北漂”相比,“京内高校北漂”是“北漂”大学毕业生的主体.


1.3 以收入高低为标准,分为“低收入北漂”和“非低收入北漂”

“低收入北漂” 指的是月薪低于同届毕业生全市平均月薪的北漂毕业生,除此之外的“北漂”毕业生叫“非低收入北漂”.麦克思《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在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毕业生处于低收入状态的比例为11.2%,低收入就业漂族大学毕业生的家乡大都为地级及以下城市或农村,更多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阶层.廉思2009年《“蚁族”调研报告》显示:“蚁族”中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比例为33.5%,月薪2500元以下的比例为74.7%.从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北漂”在“北漂”大学毕业生中占有一定比例.

从以上对“北漂”大学毕业生构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就业北漂”、“京内高校北漂”、“非低收入北漂”是主体,虽然“未就业北漂”、“京外高校北漂”、“低收入北漂”不是主体,但是由于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更不易于融入社会,会对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2.“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特征分析

“北漂”大学毕业生虽然只是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小众群体,但是与农民工相比,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在流动动机、工作性质、社会支持、社会融合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1)从北漂动机上看,突出自我发展.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北漂”,除了有较高的预期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和“生存型”流动人口的农民工相比较,“北漂”大学毕业生属于典型的“发展型”流动人口.廉思2009年《“蚁族”调研报告》显示:

“北漂”大学毕业生的构成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毕业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蚁族”留在北京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学习深造机会多、工作条件好、能在大城市生活是自己的梦想、家人希望自己留京”,其中“学习深造机会多”占比49%,工作条件好占比28%.“蚁族”作为“北漂”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群体,坚守在北京的目的是发展机会,其他的“北漂”大学生正是因为在北京抓住了发展机会,才在提升自身经济收益的同时,实现着自我价值. (2)从工作性质上看,从事智力劳动.和农民工相比较,“北漂”大学毕业生由于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好的个人素质和较强的就业能力,因此,在工作的选择上有更多的优势,多从事智力劳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北京青年流动人口从事金融地产、教科文卫体等高薪或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26.7%的“北漂”大学毕业生从事科研和技术怎么写作行业.“北漂”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的性质,与其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相适应的,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受教育状况是把劳动者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信号,高学历文凭会把受教育者推到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去.因此,正是由于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才使“北漂”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性质与农民工有很大的差别.

(3)从社会支持上看,赢得多元支持.“北漂”大学毕业生作为流动人口,虽然在就业类型上属于非正规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由于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因此,占据了非正规就业中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待遇较好的重要工作,属于高技能非正规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相比较,“北漂”大学毕业生做的是比较体面的工作,而且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单位管理比较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比较高,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也比较高

(4)从社会融合上看,融合程度更高.《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明显改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最高.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公共怎么写作、社会保障、经济地位、社会参与、身份认同的每个维度来看,“北漂”大学毕业生都要高于农民工,最为直接、可衡量的指标有劳动合同的签约率、“五险一金”的缴纳率、住房的条件、收入的水平等.更高的社会融合程度,使得“北漂”大学毕业生并不像农民工那样,从生活、住房、行为、语言等方面,被视为“外地人”.

3.“北漂”大学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北漂”大学毕业生虽然在工作性质、社会支持、社会融合等方面都好于农民工,但是由于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和人生的追求都比较高,因此,会出现与农民工不同的一些问题.

一是弱势群体问题.包括两类:一类是“校漂族”中的求职族,这部分“北漂”有求职的意愿,只是在就业能力、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存在欠缺;另一类是以“蚁族”为代表的低收入北漂,这部分“北漂”生活状况拮据、劳动保障水平低.对于“北漂”大学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在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

二是社会融合问题.户籍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它会把“北漂”大学毕业生屏蔽在分享城市公共资源之外.有调查显示,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既会影响“北漂”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融合,又会影响人力资本的社会转化.因此,需要政府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怎么写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系和政策.

三是人才流失问题.“北漂”大学毕业生作为流动人口中的高知群体,对北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北京工作在住房、生活等方面对流动人口来说有很大的压力,使部分人就可能会离开北京.《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7届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2.2%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而且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9000元以上的收入阶层离开的比例占到20.9%.离开的这些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属于“北漂”,这对北京来说是一种人才的流失,需要引起政府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

“北漂”大学毕业生看重的是北京的发展机会,希望能够在北京实现人生梦想,但是流动人口的身份,使得在公共怎么写作、社会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不仅不利于“北漂”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不利于把人才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因此,政府、社会应高度关注“北漂”大学毕业生群体,并创造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潜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