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本德育”的现状策略探究

点赞:18751 浏览:829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我国各高校“人本德育”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具体在实施和操作层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大学人本德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根源,进而研究相应的人本德育建设的具体策略,为当前大学的人本德育找到具体的改进途径.

关 键 词 :大学;人本德育;大学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45-02

大学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德育的现实内容为相似度检测的有目的的交往,是双方实现自我超越和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1]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人文主义的重要理念,在高等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来进行具体工作.大学中的人本德育应该使学生享有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自在的潜力,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本德育的内涵解析

人本德育就是指德育应以人为本,即德育应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在德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现代道德智慧的人.[2]德育作为主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塑造的专门的教育领域,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自在的潜力,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协调发展.在人本德育的具体操作时,时刻把握教育规律,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性方式入手.要辩证统一地分析学生与教师的“双主体性”特征,只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次,要达到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相辅相成.人本德育既注重德育理论的知识性,也立足于具体德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操作.人本德育的实践性使大学德育在开展时要脱离口头式的“知识德育”,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人本德育在学生群体中能真正地身体践行.最后,要做到教师知识传授与情感关怀的相互促进.现当代的教育学者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就是培养人的场所.在这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本德育的重要性,要注意到德育的开展能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能与学生心灵相通,在教学中寓于道德情感的培养.

二、大学人本德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学校德育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教育理念、目的、目标、内容等,归根结底都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历史传统等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3]可它并不是被动地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它也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巩固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当下,某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错误的倾向,不仅没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反而阻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德育与德育目的偏离,未达到培养人的基本要求.首先,德育目的工具化.德育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及其个性的培养,而使得德育被用作达成德育目的之外的某种利益目标的倾向性.其次,德育目的客体化.大学德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但现实社会中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是统领,人的行动、思想等一切都要受其控制和约束.最后,德育目的功利化.一些大学仅仅以目前的社会利益为立脚点制订德育目标,急功近利,着眼于现状的解决,容易使德育目标变得肤浅.

2.德育过程简单粗放,未考虑到学生的真正需要.首先,德育过程变成教师塑造学生的单向过程.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而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客体.从而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由互动的双向关系演变为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关系.[4]这样使德育过程不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使学生在思想和活动中都收到严密的控制.其次,德育过程变成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大学德育成为“知识德育”,德育只是成为一个学习道德知识的课堂,知识凌驾于德育实践之上.最后,德育过程变成忽略学生需要的简单输入过程.学生只能接受知识和道理,没有批判,更谈不上顿悟.教师的角色作用就是不断地向学生的大脑中输入,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输入内容完全取决于教师以及教学内容的要求.

大学“人本德育”的现状策略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德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德育内容空泛乏味,未显示出德育自身的真正价值.首先,德育内容在符合规律上的单调性.在定量的科学主义下,德育的内容以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为主要,而忽视了人的价值理性的作用.其次,德育内容重视目标性、忽略过程性.德育主要包括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在这两方面向学生渗透大学德育的内容.而大学的现实是注重德育目标的灌输,目标的重要性凸显了其与学生的外在联系,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目标,亦步亦趋地跟着既定的框架接受大学德育,失去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地位.最后,德育内容只单纯地继承以前的体系,缺乏创新性.德育内容漠视了学生之为人的价值及精神追求,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被彻彻底底地隐匿了,而主观能动性正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增长点.

三、大学人本德育建设的具体策略探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针对以上大学人本德育的现状,需要大学相关的利益共同体群策群力,以教师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工作.

1.完善大学德育教师自身素质,作学生的道德教育榜样.首先,德育教师的任用需要慎重,这是由德育教师所承担任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校德育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特殊职业,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崇高职业.它意味着德育教师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这样,教师的专业化素质需要更高,教师自身要做到身正为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抵制对其有腐蚀性的价值观念.此外,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德育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各高校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实施大学生德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德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德育工作专门人才.要设立并完善大学德育专职教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好教师关心的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多关心德育教师的发展,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早日成为大学德育方面的名师.最后,德育教师自身要以学生教育为己任,关爱学生,解放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德育教师要常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交往.德育教师也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和习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德育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教师的成功不能仅仅靠金钱等经济地位来进行衡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对教师来讲也是自身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 2.重塑大学人本德育目标,以大学生生活世界为本.大学开放德育范式,注重“我―你”对话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在、平等、和谐的氛围里开展深入的对话.[5]因此教师要走进大学生平时的生活,要多与学生沟通联系,体现人人平等的对话关系,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同时,教师要把学校相关的公共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连接,课内学习与课余活动相连接,构成协调统一的德育平台.使学生不仅从学校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课余时间去实践相关知识,寓知识于学生的方方面面.其次,人本德育重视在生活中呈现,最后回归生活的本真.学生将所学所想应用到生活中,并以此为纲,按此进行各项活动,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提升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情趣,改变不良的价值观念.德育以生活为起点,最后又要走入生活中去.

大学人本德育的目标要以大学生生活世界的需要为主要依托,承认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继承前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德育目标要处处体现我国留下的宝贵的传统和经验.在当今社会,如何传承和改造传统经验以适应现代社会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将过去的精华与现实结合,是德育当前最关注的问题.

3.构建和完善人本德育的评估体系.为了在大学更好地贯彻人本德育的目标,就要构建和完善大学人本德育相关的评估流程和体系.人本德育评估以学生为本,评估体系要从结果评估转向过程评估.与此同时,评估体系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评估要逐步取代重结果重选拔的结果评估.过程评估强调人本德育评估的协调和控制功能.德育过程评估体系首先要获得充分的关于学生德育情况的基本资料,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又能够对于这些问题及时干预,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协调解决.另外,大学要建立相应的人本德育反馈系统,对德育进行及时的控制和影响,使得问题及时得以解决,消除在萌芽状态.

总之,大学人本德育的系统体系建设是一项耗力耗时的任务,需要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同时还需要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包括德育方面的专家、教授及相应的大学人本德育教师一起努力,集思广益,也要使德育的发展主体――大学生们参与进来,一起为大学人本德育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