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点赞:26143 浏览:1194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大学语文》教育是传统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传统《大学语文》教育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教育新模式的需求,如何为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定位成为此类院校亟待解决的的问题.笔者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应用型《大学语文》应起到的突出作用,初步探索了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进行课程定位时应找到的合理契合点.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 《大学语文》 课程定位 应用性 契合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54-02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本科院校的立足点来看,《大学语文》课程旨在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和体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文学审美品位,进而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思想.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地作用.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种实际问题以及其独特的教育需求,《大学语文》课程是要继续传统的姿态还是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实际需求,是广大从事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的完整提出在上世纪末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1.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完善;2.我国民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应用型本科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数据表明,应用型本科已占全国本科院校近30.依当前发展形势来看,上述数据还将继续增长.那么,作为目前高等教育重要生力军的应用型本科对其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要求即此类院校课程设置与定位时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

从国家教育部关于应用型本科的有关文件中可知,应用型本科的核心特点在于“应用”, 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用”和“实践”要求,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需求.传统《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和“实践”方面考虑较少,它期望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读与赏析,使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进而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传承人类文明.要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更加科学的定位,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关人文素养的说法众多,综观而言“人文素养”是指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学等人文学科的人文科学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上述人文科学本身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当今社会的包容性以及思想的自由性,使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声音,其中不乏一些与人文精神相悖的思想和言论,影响着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例如:某某卫视的热播节目中女嘉宾说“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引起了社会热议,其中不乏对这种言论的支持者.青年大学生(包含应用型本科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良性的熏陶与指导,社会风气的正义与公平,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将是未来社会的学者需要大费精力去研究的课题.《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通过解析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与精神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老子“无为”智慧以及庄子“率情任性”的洒脱,古老的经典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以深沉而浓郁的气息感染当代大学生.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本科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导致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口头和书面不能流畅而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应用型本科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考量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而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

语言文字的理解力与专业课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提高不仅在于日常的思维模式训练,《大学语文》课程对文章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程中列选的散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相关领域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可以通过阅读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专业课程的语言表述时,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二)《大学语文》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的结合

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除了具备传统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外,还应在实际语言应用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来.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应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相结合,而笔者认为将二者结合的契合点就在于如何将课程内容变得更具“应用性”.


1.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必不可少.

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在进行教材的选择与编写时,不能只关注作品部分的文学性、经典性,还应将实际训练部分的编写水平考虑进去.从笔者接触到的教材来看,“口语训练”部分多见于高职高专语文课程,在目前的本科语文教材中比较少见.写作部分多是应用文写作,而没有其它体裁的写作训练.上述情况是目前应用型本科语文教材编写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口语和写作部分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例如在讲解《诗经王风黍离》时,让学生讨论并分析这首诗歌的内容,并选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在学生陈述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帮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还应当让学生积累名句,让经典中的成熟表达为自己所用.

2.将文学作品的解读与现代社会信息相结合.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和学习,最怕的就是就文章论文章,显得毫无生气与时代特色.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笔者认为,在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过程中,要将其内涵与今天具有时代特点的信息相结合,这样才能使经典“活”起来.比如讲《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内核“仁”,所谓克己复“礼”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将“周礼”解读并引申为今天的“礼”的内涵,并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结合起来;讲《孟子》的仁政,就可以将今天的民生、民本思想与之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在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中,应当时刻注意将作品的文学性以及思想内容与具体的现实意义巧妙结合起来.如何让每一节《大学语文》课程都能与现代性、应用性相结合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进行研究与探讨.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科学定位应当注意的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能因为对应用的重视而忽视语文课程本身的审美特性.如果一味迎合应用而失去原本的审美与情感特色,便不免走入纠枉过正的歧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