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建校区隐性课程建设现状

点赞:5269 浏览:174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课程理论尤其是隐性课程理论的发展,大学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大学领导及教育工作者尝试通过建设隐性课程来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从四个层面分析当前大学新建校区隐形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大学传统的课程观“把课程作为学科,着眼的是科目的编排,教材和教科书的编制,以及其他课程材料的生产;同时,由于其以知识为中心,所以较注重知识的逻辑和结构,强调学科体系,而且,学科专家一般是课程发展工作最具资格的人士,教师只是课程物品的使用者和执行者而已.由此可见,这种课程观的弊端在于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课外活动,忽略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向度,课程设计中,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都未作考虑.”[1]随着课程理论尤其是隐性课程理论的发展,大学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成为共识.大学隐性课程主要价值“在于它能在学习能力、个性培养、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提供给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整体性经验,旨在培养完整的人的个性.”[2]正式由于大学隐性课程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大学领导及教育工作者尝试通过建设隐性课程来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在实践中,大学隐性课程建设的现状如何呢?

一、重视物质层面的建设轻制度、精神层面的建设

大学隐性课程从存在的形式上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行为形态的隐性课程.诚然,金碧辉煌的校园楼宇、宽敞舒适的教室宿舍、四通八达的校园道路、精雕细琢的校园大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良、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行走在这样美丽的校园,身心无比喜悦,内心无比畅通,让他们精神焕发,心胸开阔,不仅陶冶了情操,更增长了建设.但我们在过分关注物质形态的隐性建设时确轻视了制度形态、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理想目标以及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等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重视形式结果轻行动过程

当下高校的新建校区热衷于建高楼、铺摊子、摆架子、搞面子工程、走形式主义路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准备定位”“办出特色”等这些先进经验领导开会讲,学校网站宣传,校园横幅悬挂,真让人感觉自己的选择没有错.然而,这些先进理念是如何去落实的?我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是否真正的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呢?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学校管理制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高校重形式轻过程的现实不胜枚,最令人诟病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素质的降低,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学新建校区隐性课程建设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隐性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重外来繁琐文化轻自身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凝聚数万师生共同建设没有校园,更能提高学校自身的实力,从而发挥高等学校在社会的大文化建设中应起到的引领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虽然可以经过显性课程来进行传递,但由于其隐含、无形等特点,其中大多数因素需借助于隐性课程也就是学校的隐性文化来加以传承.”[3]然而当前的校园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大学本来是一个有闲情逸致的地方,莘莘学子在饱学之士的教授引领下潜心学习,修身养性,从而得到身心的发展,宁静而致远.反观今日之大学,上到学校校长,下到每一学生无不忙来忙去,领导忙着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行政事务,教授忙着走穴挣外快,辅导员忙着这通知那文件,这纪律那规范,而一向认为最闲暇的学生也忙着考级考证找实习单位,全然没有了塔精神.学校本来就是学习文化的场所,但是不少校园文化被外来世俗文化所侵蚀,不务正业,不能彰显校园本有的特色,照这样发展,大学如何能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引导人们的精神生活.


四、重人校分离轻人校同构

隐性课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师生之间.“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承担其特定的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更是一个具备文化个性、精神品格和创新活力的学术殿堂.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越;大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它还要向我们展示伟大的精神力量,默化、净化、升华我们的气质、人格和境界.”[4]大学本来应该是一个人际关系最融洽、最简单、最吸引人的地方,大学最初的本意就是师生共同体,而现在高校教师因种种利益关系与学校貌合神离,不少教师视学校为打工干活领工资的地方,按时上下课,没事决不踏进校园、走进学生的中间,一个学期下来,往往是老师人不得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很难记得老师的尊容.这样的师生关系能否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之处,这样的师生关系怎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敬之情,这样的师生关系怎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感知知识的魅力,大学生生活的诱人之处?大学本来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样的人际关系怎能营造崇尚学术自由、追求卓越、批判创新的大学学术环境,这样的人际关系怎能培育出探索科学、追求知识、坚持真理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这样的人际关系怎能使学生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占有一席之地呢?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2]陈红军,贾莲芝,宋书通:潜在课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及设计[j]. 辽宁教育研究 2003(6)

[3]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4]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