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点赞:24673 浏览:1094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章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我国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盲区.只有尊重艺术专业特点,分析学生个性特征,编撰适用于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创新性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

[关 键 词 ]艺术专业 大学语文 建构主义理论

[作者简介]王英丽(1970- ),女,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吉林 四平 136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7-02

截至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公共课和必修课,但是,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其当作人文素质基础课程而列入教学计划中.尤其是艺术专业,针对学生文学基本素质较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普遍情况,多数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被动”选修课程甚至是“隐性”公共课程开设.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商榷,但也实属无奈之举.作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时偏少、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学理念陈旧等.对此,我们认为只有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背景,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主动必修课程,既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本文选取了国外正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是一种影响很大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被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师作指导、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积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知识是由学生来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都作为教学情境而存在,为教学怎么写作.在这一理论的观照下,我国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逐步改进.


一、教材文本的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语文的相关教材更是层出不穷,配合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很多教材要么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以此突出人文教育;要么偏重于应用文书写作以及口头交际能力,以此强调应用性质的人才教育.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如何选择应当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适合教学的教材不是教师在使用中觉得得心应手就是好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需要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角度出发.教材如同带领学生入门的一盏探照灯,教材的适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学习.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一般都采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以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目的”,一直被视作学界中的通用教材,其中选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在编排体例上,教材根据作品内容或特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学素质相对较低,这样的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要求的教材不利于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大学语文的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不分专业和学科背景,笼而统之地将之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教材,则失之偏颇.

围绕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建构教学体系,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把握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分专业、分门类的需求.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经受了音乐、舞蹈、绘画的培训,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对这类学生的大学语文素质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等同于普通文理科的学生.“与其分析《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的详明,不如让他们感受《战国策》的雄辩夸饰之风;与其分析《氓》女主人公的反抗形象,不如让他们体会《关雎》‘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缠绵情怀和美好的心灵之光.”

基于建构主义理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兼顾文学和艺术,使大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文学与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思内容相通,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相通,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情境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2009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之一《大学语文》,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材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尝试.该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文学与艺术兼顾的二元法则,在研究教材结构、遴选课文、分析课文等方面更加注意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努力使教材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动机.各所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应该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积极探究,选取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

二、教学理论方法的改革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的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者广泛.把这门课程当作一门不重要的公共课,采用填鸭式、讲授法来实行“满堂灌”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该课程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点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殊途同归.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应该慎重选择和对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作为教学理论革新的重要尝试.通过这一理论的贯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主动地接受审美能力的教育,在老师以“美”为标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具有艺术美感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身教.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和补充.各种教学手段都是学生感知语文世界的途径和手段,借此来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文美、道德美、境界美.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不同特点,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式分类教学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这个特点出发,增加学生参与和课堂讨论的分量,采用更为灵活的授课形式.例如对待绘画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授不同篇目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体会《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时,不仅仅要通过讲解让学生去感受断肠人艰辛与执著的情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词中出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元素的画面感,通过多媒体直观画面来再现情景,鼓励学生采用绘画、歌唱、诗歌再创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原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除了参与式分类教学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诵读体验法进行教学.诵读法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来达到对作品理解、领会和审美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这种诵读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能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吟诵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之美与意境之妙.这不是老套教学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回归.因为诵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诵读体验的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一种通过声音来反复品味情味和韵致的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为主、潜移默化、自我建构”这种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诵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从容自如的声音,悦耳动听的语调,生动传神的语气,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高尚感人的情操和深邃含蓄的思想内涵,会激励着每个学生对美的不懈追求.在生动的语言美感愉悦中,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视能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共生出具有深邃博大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方面,绝大多数院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封闭式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建构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这类课程的考核以实现美育为教学目的,现代的标准化考试并不适合这门课程的考核.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必然要改进传统的考试方式,探讨科学合理的创新性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只要是能使考试题目充分体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同时将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专业学习相关联,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实现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考核中不宜出现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是否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提高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能力.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机制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在具体实施细节和方式上还有待开掘.但是任何考试评价方式都不应该脱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艺术专业的背景依托.

蔡元培先生在《文学和一般艺术关系怎样》一中认定“文学有统制其他艺术的能力”,可作“一般艺术的总代表”.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逐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多地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予以关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尊重艺术专业特点,针对学生艺术专业特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饶峻妮.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03(5).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赵飞.论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曹明升.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摭谈[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