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力的

点赞:4014 浏览:110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仍显突出.而这个问题在师范大学的非师范生中更为明显.在新的发展时期,师范大学应更加重视培养非师范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学生就业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什么是就业力

就业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例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包括了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合作能力、相关实践经验、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提升就业力,不仅是要求学生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提升必须的综合素质,锻炼和加强各方面的能力,以此增加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二、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1.受传统师范教育的理念和培养模式束缚较深

转型中的师范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保留了鲜明的师范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灌输、轻理念培养,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训练,强调与中小学教育接轨.与发展较为成熟的师范专业相比较,非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前瞻性的统一规划和系统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关联性、适应性呈现不足,有待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完善培养管理,加强与相关行业的联系互动,怎么写作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

2.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师资力量不足

相对于师范专业而言,非师范专业属于师范大学的“新”专业,底子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甚至与社会实际脱节.社会对师范大学开办非师范专业缺乏了解,很多用人单位甚至不知道师范大学有非师范专业.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生师比偏高,有不少教师是从培养师范生转向培养非师范生,师资的准备不够充分.

3.理论教学质量不高,实践学习较为欠缺

教师在非师范专业教学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往往对该专业最新的发展与实践缺乏深入研究,教学方式也缺少有效的教学互动,导致理论教学质量不高.此外,目前的非师范专业培养较少与社会、企业主动接轨,较为欠缺实践学习的内容,忽视了教学的探究和课外实践.

提升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力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专业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学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运用和指导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师范大学的非师范生受师范生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影响较深,更重视知识重现而忽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个人生涯发展中的共性多而个性少.相对于师范专业而言,非师范生实际可选择的职业生涯目标更多,职业发展路径更开阔,但普遍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运用和指导.

5.学生求职技巧训练不足

非师范生职业发展路径更开阔,意味着在求职技巧训练上的差异性更大,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许多大学生在走上求职之路时,没有受到专门的求职技巧训练,即使有求职技巧训练,更多也是理论上的,缺少针对性的实践.许多学生写不出一份像样的简历,缺少与招聘单位的沟通能力,在求职时感到十分吃力.

三、提升师范大学非师范生就业力的主要途径

1.调整非师范专业的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特色

要正视师范大学开办非师范专业面临的优势和不足,打造非师范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特色.应加强与非师范专业有关行业的接触,对非师范专业的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解每种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调整各专业的市场定位,进一步与市场接轨.

2.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宣传和产学研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根据社会对师范大学开办非师范专业缺乏了解这一现状,师范大学应重视对非师范专业的市场推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应注意内拓外引,调动专业教师、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学生培养;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为非师范生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践提供锻炼的机会,以培养专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能力

师范大学在深化非师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将就业力的提升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平衡好专业知识学习与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关系,从课内、课外多渠道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与特色,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4.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非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师范大学应重视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课内、课外的学习中可适当增加实践类的课程或内容,例如开展行业、岗位分析调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锻炼等,让非师范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锻炼自身综合能力,提升就业力.特别是理工类的非师范专业,还要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例如组织各类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的学科专业竞赛,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够大大提升非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步入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5.非师范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能力培养的主动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结构化失业”问题越发突出,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待业和失业现象是正常的.因此,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和工作观是十分重要的.对师范大学的非师范生而言,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能只等待学校学院安排,等待用人单位上门,要主动接触社会、了解职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大学学习规划,提高自身能力培养的主动性.

6.加强全程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打造非师范生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师范大学非师范生的特点,高校有关部门和教师应转变就业工作重心,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系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力,加强就业观念、职业素质、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从低年级学生就开始进行科学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制订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实施和反馈调整,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师范大学的非师范毕业生要突破就业困境,实现高质量就业,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职场,做好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