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职业的关联在教学中的转化作用

点赞:4295 浏览:107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大学阶段作为学生进入职场的关键过渡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调查,很多大学生是在模糊状态开始进行角色转换的,从心理和行为上并未得到真正转化,只单单停留在环境变化之中.毕竟,大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不能妥善认知大学与社会职业的关联,而大学侧重于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授,导致学生不能提前了解社会职业及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出现认知盲区,这已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缺陷.我们要科学地剖析大学与职业的关联,并在教学里有效转化及作用,填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使其客观认知职业及缩短职业适应期,科学地作用于自身,发挥并实现个人目标,产生经济效应,凸显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 键 词 职业关联 转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的职能与职业的功能

大学与职业同属于社会体系中的产物,存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范畴,对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大学与职业有其各自的特点、功能,在交叉比对中,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共性和互补,彼此作用,以人为媒介体进行信息流通.

1.1 我国高校的职能

当今,在国家宏观调控及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下,对社会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资源整合,促进社会科学、高效、稳健地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我国高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饱受岁月的洗礼与积淀,凝练出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作用于社会.高校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个元素,既独立又相融,发挥着特殊的功效,主要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怎么写作社会.从另一个角度看,时代变革依靠于行业的全面发展,行业的发展内动力则来源于人才的使用,而优质人才来源于高校.由此可见,大学与职业有着紧密的关联.

1.2 职业的功能及特征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有一定专门技能并获取经济报酬的工作,是人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职业的特征有:专业性、技术性、多样性、职位性、组群性.其三大功能:第一,个人功能,以个体进入职业环境,大多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工作绩效和个人价值;第二,社会功能,职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存在物,与社会发生直接关系,在社会中发展并实现其价值意义;第三,经济功能,职业里出现劳动,劳动将产生经济效益,劳动者从中获取经济报酬.

大学与职业的关联在教学中的转化作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大学与职业的关联

随着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大学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高,大学成为职业推进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职业又成为大学存在价值的核心体现.当下,只有通过科学剖析,掌握大学与职业之间的规律、作用性,深化人才教育与培养,逐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实现科教兴国.

2.1 大学与职业的互通性

大学与职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彼此存在信息流通通道.透彻地讲,大学如同一个初级加工厂,而社会职场则是精品加工基地,两者能及时互通、反馈,造就时代精品.再者,高校学科建设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与科学研究领域,和社会职业人员的需求与职业的发展变化.所以,大学开设的学科专业不是孤立的.加之,大学人才培养作用于职业,全面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反作用于高校学科建设,推进教学科研及教学改革,这是一种循环,互益于双方.可见,两者之间的互通性是依靠信息传递而密切作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大学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学校在不断的信息互通和总结分析中逐步改善,使人才培养变得具有市场性、针对性、综合性,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2.2 大学与职业的联动性和互补性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及改善,其依据在于社会职业的供求.当发展波动时,某些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随之发生变化——供求关系改变.为此,教育部门也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调整.显然,它们的供求互补性和联动性存在短期性和长期性.其次,两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互补和联动.比如,大学着重于基础教学,界定于基础理论知识层面;而职业则表现在实际运用及可控操作上,产生具体的经济效益.所以,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是一个永远不可分割的整体,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全面的展现;实践操作过程中有效验证基础理论知识,并反作用于它,使其渐渐科学深化及完善.这样,更有利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使双方循序发展、推进,产生共赢效应.

2.3 两者之间的经济转化及体现

学生在大学以学习为主,其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经济资助,处于经济支出状态;当学生进入职场成为职业人后,在职场以知识输出和技能操作为主,通过个体劳动力来获取劳动报酬,处于经济收入状态.前者是一种铺垫、沉积,而后者则是一种获取和实现,两者在经济方面存在着一种内转化,客观地反映了大学与职业之间的经济变化及价值体现,彼此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

3.职业在教学中的转化及作用

3.1 提前认知职业属性的必要性

学校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进入职场前的一个积淀准备阶段,终究步入社会,奋斗于职场.作为教育机构,要充分掌控好此阶段,更好地教授学生与专业、职业相匹配的知识,运用学校与社会的互通空间培养学生一些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素养,并逐步循序地提升其能力等,尽量使学生在真正转换角色前,对所倾向的职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及认知,让其进入职场后拥有清晰的工作思维和方向,避免陷入迷茫.如此一来,能有效为他们在日后职业中的内涵提升、开拓创新铺垫根基.比如,市场营销职业应具备的素养、能力、知识结构,应掌握的礼仪、着装、语言技巧等.当下,企事业单位在人力市场争抢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不愿再过多消耗时间和精力在人员培训上.加之,中国大学生如今面临的就业压力,已使学生、社会、国家有些焦虑.高校应结合市场变化,科学调整,进行有意义的转变,让学生在校做好对职业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并始终坚持灌输不被一个职业所束缚的思想.职业选择人还是人选择职业是两个不同结构的选择,学校要给学生创造有效空间来历练、学习、总结,时刻做好两手准备,用实力去选择适合自身的岗位,渐渐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3.2 合理的自我认知与职业定位

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在校除了知识吸收和技能学习外,还应具备客观的外在认知(社会、职业、国家政策)和内在认知(个体能力、素养、专业技能),从而全面系统地进行自我梳理.很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混沌迷茫,致使自身陷于就业的被动局面.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学生入校便出现一种松懈状态,忽视客观环境所存在的危机,导致自身渐渐陷入日后的就业危机.准确来讲,大学生入校首先应从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去了解、认知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前景,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定位,有效地整合资源,同时结合社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学习与能力历练,始终坚持把自身与社会的动态发展相融合,避讳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效转化,让素养与能力结构得以合理调整及优化.这一切无疑给高等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3.3 职业规划课程的引导和桥梁作用

从学校到社会职业,学生需要一个指南针指引方向,需要一座桥梁与社会相连接,真实而清晰认识职业的需求性和变化性,使自己能在职场中实现个人目标.那么职业规划是门什么课程,对大学生有什么作用?其实,职业规划课程就是依托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成功学,帮助人们认知自己与社会,并进而规划人生的方法学课程.它具备了引导和链接的双功效,能让学生在校时客观认知社会与职业,科学地剖析自身,进行合理的自我职业规划,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缺失性,迈向成功的就业目标.

在当前,依靠托关系就业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群体,大部分人群还得依靠自身的奋斗努力去改变命运和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要合理地把握大学与职业的关联,尽快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挖掘潜能、完善自身、树立职业素养、提升知识技能等,用健康的体魄及智慧的行动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追求高品质生活.同时,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杠杆作用使学生去定位、去创造、去实现,并证明短暂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使大学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不断地提升人生含金量,彰显教育的作用及科教兴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