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改革

点赞:21251 浏览:94881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材选编大众化,教学目标明晰化,教学语言通俗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有效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毕竟不是专业课,所以不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少数个别老师看到学生对学习大学语文兴趣不浓厚也听之任之.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高职高专中大学语文课程教与学的质量不高,教学的有效性令人怀疑.根据笔者在这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教材选编大众化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相似度检测,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形式.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总体上而言,内容老套,与当前生活脱节,与时怎么发表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之一是入选的古代文学作品偏多,而现当代作品很少,实际上学生对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更感兴趣.因为这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对他们适应当前社会将更有帮助.笔者认为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一本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很有必要的.教材内容可以按照如下方法编写:第一,针对大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特点,增加语文知识部分;第二,选篇上增加现当代文学作品,减少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生难怪僻的文章,且避开中学语文已学作品,以免内容上重复;第三,每篇作品留有思考题,力求有所创新,以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维活动的开展;第四,教材体系按文学史脉络安排,以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第五,在完成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一套辅助教材,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思维广度.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整体能力,单是靠课本这个例子是不够的.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周围的具体实际,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中、报刊杂志中选择一些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内容补充到课本中,让他们对自身感受深刻的语言现象进行学习、剖析,它们不一定非要是典范的、精致的、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可以说,学生接触到的所有文字读物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课的教材(当然先要经过教师的选择),尤其是一些与当今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甚至一些有关流行于网络的文章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的教材.这样的语文教材,学生会感到亲切、有趣、实用,学起来也就兴致盎然了.杨振宁博士说:“文化和科学课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支柱.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是要削弱基础,而是要改革基础课教学,把教学过程与培养创造思维过程统一起来.”语文教学原本就应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内可以学得少一点、精一点、深一点,而课外则必须要多一点、广一点、杂一点,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感受到语文的作用,在实际使用中增强语文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知学、乐学、善学”,培养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这样,语文课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上就会得生动活泼,变教室里的封闭型教学为走向社会的开放型教学.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教学目标明晰化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人文素质层面,如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文学修养层面,如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三是语文技能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提高表达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这一教学目标和大学中的不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存在重合的,但大学语文课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这种自身的特色大致可以表述为:大学语文以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加强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和调节他们的精神世界为着眼点.这一特色与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课相比各有其特点:与文学类选修课的涵盖面不同,具有包容量大、综合性强的优势;与技能训练类课程相比,则更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学生的某一项技能,这并不是说忽视学生写作等技能训练,而是举纲张目,通过加强文化素养,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让技能训练超越课堂教学的范围.

大学语文从总体上看还属于人文科学的综合基础课程,对哲学、文学、思想、文化、语言、文字、写作理论与技巧等方面领域都有所涉及而均不够深入,但应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对学生选修其他人文科学课程起到引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对相关课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需要,明确选课目的,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以及通过交流中对不同学生的了解,有意识地推荐一些课供学生选修时参考.这样就能使大学语文课更好地和其他人文选修课衔接,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也有利于学校人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有了明确的目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朝着这个既定目标努力,从而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语言通俗化

大学老师同样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让学生感觉到听课是一种享受,使学生体验到一节优质课可以使学生达到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朝阳、如饮甘露、如歌如舞、如诗如画的境界.果真这样,则学生幸也,学校幸也,教育事业幸也.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有一定的自主自控能力,但追求生动形象的境界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会使学生听起课来如醉如痴,在轻松活泼不知不觉中知识的营养,获取知识的乳汁,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大学的有些课程生动性不够,形象性不足,枯燥乏味和抽象化有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突破这个局限,使学生的思维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在通俗易懂的讲解中升华.

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邢福义先生讲授语法课时,就能把枯燥的语法知识讲得活灵活现,生动活泼,学生都喜欢聆听.比如讲道动词对描写人物刻画人物个性的作用,邢福义先生举了武松打虎的例子,原文是“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见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稍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等.”邢福义先生对这段文字的动作描写给予了高度评价,然后接着说:“如果作者不用这些生动的动词描绘,而是仅仅使用我们常用的动词‘搞’,写成大虫这么一搞,武松那么一搞,大虫又这么一弄,武松又这么一弄,那效果可想而知.”邢福义先生边讲边适当地表演那些动作令晚生哄堂大笑.关于人与人要团结,学者要文人相亲,邢福义先生常常说:“一个群体里,人与人总会有差异,关键在于识大体顾大局相互谅解相互补充,要‘做一群蚂蚁,不做一袋子螃蟹’,蚂蚁虽小,善于群体奋战,可以搬动大山;螃蟹威风凛凛,可一袋子螃蟹倒在地上,就会各爬各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有把自己的力量同整个群体的力量融会在一起,自己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常言道,‘没有了张屠夫,照样不会吃混毛猪’,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是加法关系,乘法关系,而不是减法关系或除法关系”的邢福义教授生动形象比喻,让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之后永远牢记要与人友好合作,不闹矛盾,不搞摩擦,要常常自我反思,自我反省,摆正自己的位置,决不允许滋长骄傲情绪.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师,他的声音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味同嚼蜡,其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所以,授课艺术的提高迫在眉睫.大学语文课本来是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可是由于个别老师缺乏上课的语言艺术,所以造成课堂上沉闷乏味,这样学生当然不会认真去学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