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点赞:19231 浏览:842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了解了大学体育课现状和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探索大学体育课如何更好的发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发现从体育常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的转变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关 键 词 】 大学体育课;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常识;课程结构;主体地位

以前高校体育课比较简单枯燥,体育老师的地位也尴尬,大学体育课成了“鸡肋”,究其原因是大学体育课炒了中学体育的“冷饭”,延续了“应试教育”,使体育课成为指向竞技目标的枯燥训练课,把体育活动解剖成单调的技术动作,这不但不符合“素质教育”大众性、个性化的教育思想,而且挫伤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规定了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构成的课程目标,从此大学体育课的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思潮不断出现,但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大学体育课的终极目标,也是大学体育课存在的意义,那么大学体育课要怎样才能发挥这个作业呢?经过大量的访谈和文献阅读,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更有利于发挥大学体育课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

1.体育常识的传授

以身体教育、传授技能为己任的体育工作者本身就是培养人才的人才,须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修养和体育教育实践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追求卓越和有所超越,在体育工作者的各项运动能力和教学能力中,其教育理论素养是其它能力的基础或源泉.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锻炼和认识是能动的因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内容和衡量标志.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过程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然而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这决定了他们学习、掌握知识及技术技能的可能和限度.体育常识的传授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部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大量实践课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掌握体育锻炼的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指导思想,更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克服锻炼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提高自我锻炼能力,以求不断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人体运动规律和锻炼价值,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大学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课程结构的改革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受体育方法教育程度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学生个性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也使学生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课程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灵活性和选择性以满足这些需要.所以要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班上课,这就是是课程结构选择性创新的突出体现.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结构改革在继承原有课程结构的优点,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与培养学生终生体育和体育锻炼习惯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使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课程设置上,如原来以田径、体操为主的“拼盘式”体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对学生的身心缺乏认识,因此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既难掌握又难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改为活动性、对抗性、集团性强的蓝、排、足球为主教材,以个人容易实行、对锻炼身体价值又较好的项目(如武术、健身跑锻炼),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较理想的运动项目.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技能基础和体育知识水平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必修选项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上课,这样基本上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的原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根据修完体育的学生要求再开设体育任选课.加强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主动教育”.目前不少人甚至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还存在误解,以为体育教师无非是领着学生打打球、跑跑步而已,不了解体育教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的专业.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知识处于螺旋状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决定了创新性、综合化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师的重要特征.因此,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体育教育人才能够形成终身教育及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3.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把学生留在课堂上,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就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合理的学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条件,尽量自己完成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原先的传授者变成辅导,只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完成动作的手段.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学生要根据教材,通过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寻找方法、积极尝试、解决问题这几个步骤,自主完成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教师教起来有重点,教学效果一定明显.

4.小结

从体育常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的转变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达到终生体育的目的,同时也为大学体育课注入了更多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