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点赞:4153 浏览:113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中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仍然侧重培养学生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很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分析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文化语境 大学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一、引言

Hymes(1972)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使用语言的合法性(formally possible),2.进行交际的可行性(feasible in virtue of the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ailable),3.交际语境的得体性(appropriate in relation to a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sed and evaluated),4.交际的实际结果(something is in fact done,actually performed and what its doing entails).那么,什么是语境呢?M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由三个主层次构成:情景(situation),形式(form)和实体(substance).情景指与语言活动相关的环境,事件,人物,交际方式和渠道等,是语言活动产生的动因和环境.形式包括词汇和语法,它们将实体成分排列成可辨认的,有意义的模式.实体指语言的载体,也就是讲话的声音和书写的符号.在这三个主层次之间还有两个相似度检测层次:音系层(phonology)或字系层(graphology)和语境层(context).音系层或字系层把实体和形式联系起来,语境把形式和情景联系起来.Halliday和Hassan(1976)认为,语篇和语境是不可分的:语篇是语言在语境中的具体应用,而语境在篇章中得以体现.有了语境,语言交际才得以进行.

语境又可以分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前者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社会环境,而后者是某一交际事件的环境,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没有把文化语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认为文化语境是独立于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之外的东西,这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语言传达的就是文化信息,如果把语言视为一种社会交际,文化语境必然成为外语教学的核心部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culture awareness)成为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必由之路.下面结合自己数年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分析文化语境和听说读写教学的关系,探讨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作用,以期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二、文化语境与听说教学

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过程最接近现实的语言交际(social interaction),因此,听说教学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尤为密切.以下笔者通过两个案例对此进行分析.

文化语境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境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案例1:笔者曾经教授《大学英语听力》第四册(修订版)(虞苏美、李慧琴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十课B部分是有关Abraham Lincoln生平的一篇听力材料,其中一段为:

In 1860,Lincoln was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He was the candidate of the Republican Party.This party opposed the creation of new sle states.Soon after his election,some of the Southern states withdrew from the Union and set up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This action brought on the terrible Civil War which lasted from 1861 to 1865.

多数学生在此之前对林肯这个人物并不陌生,对美国的政党制度和美国内战也有所了解,但是,若想准确地把握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以及林肯在此过程所起的历史作用从而对林肯进行全面的了解,学生就必须知道“出现新的奴隶制州”(the creation of new sle states)这一文化历史背景.但是,对此多数学生知之甚少.我们知道,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已经由独立时的十三个州扩增到三十多个州.北方各州(free states)主张废除奴隶制,是共和党的势力范围;而南方各州(sle states)拥护奴隶制,是党的势力范围.因此,是否废除奴隶制成为国会中两党之争的焦点,也决定了联邦政府的走向.由于当时双方在国会中议员的数量相当,两党之争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但是,1854年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这一年又出现了一个新州(Nebraska),在这个州是否推行奴隶制又成为美国政界争论的焦点.按照美国的政治制度,每一个州在国会中都要有它的议员,因此,这个新出现的州势必打破国会中两党奴隶制之争的平衡.以林肯为首的共和党坚持Nebraska应成为非奴隶制州,而南部各州坚决反对.1860年,共和党在大选中获胜,林肯当选总统这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索.南部各州立刻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联盟(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美国内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讲解了这段美国的历史,也就使学生具备了必要的文化语境,从而扫清了学生听力理解的障碍,也为之后围绕林肯生平进行的分组讨论提供了充分的语料,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加强.

案例2:笔者在2005年春季教授过一次口语课,学生为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讨论的话题是“What are good manners”.首先我在黑板上列出一些日常的行为:

Respect your parents and your teachers

Lady first!

Take off your shoes before entering a house

Lee something in your cup or bowl when dining at a friend’s house

Ask other people’s age,ine and family

Take your turn when waiting for a bus

Never oke before getting the permission from people around you

No littering in public places

Always be punctual

Shake hands at first meeting

不难看出,这个话题带有显著的文化色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些行为的看法会迥然不同.在一个中国学生眼里,受邀到朋友家做客,进门前要脱下鞋子以免弄脏了主人家的地板或地毯,进餐结束的时候要在盘子里留点菜或在茶杯里留点水以示吃饱喝足了.但是,这些中国人眼里的礼貌行为却不被西方人理解,他们到朋友家是不需要脱鞋,进餐时总是吃得一干二净以示他们喜欢主人的饭菜.同样,一些西方人眼中的礼貌行为也不为中国人接受.例如:很多西方人初次见面时习惯性地亲吻对方的面颊作为初识的礼仪,而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时更习惯于握手.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有共同的礼貌行为:尊老爱幼,候车排队,不随处乱扔垃圾,女士优先等.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改变.例如:中国人过去习惯于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和家庭情况,但是对外交流的增加,中国人也像西方人那样回避交际中涉及诸如此类的个人隐私.

总之,要想对“What are good manners”这个话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相对性和趋同性,丰富学生的文化语境.

三、文化语境与阅读教学

正如Halliday和Hassan(1976)所说,语篇和语境是不可分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语境知识.《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修订版)(翟象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七课选自名著《Love Story》第十三章,讲述的是由于男主角Oliver Barrett Ⅳ和女主角Jennifer在是否接受Oliver父亲的生日邀请一事上发生分歧并激烈争吵,Jennifer愤然离家出走,于是Oliver在哈佛大学校园内四处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有这么一节:

Jenny’s got to be here!

Instinct made me stop at a door where I heard the pounding(angry)sound of a Chopin prelude.I paused for a second.The playing was lousy―stops and starts and many mistakes,At one pause I heard a girl’s voice mutter,“Shit!” It had to be Jenny.I fling open the door.

A Radcliffe girl was at the piano.She looked up.An ugly,big-shouldered hippie Radcliffe girl,annoyed at my invasion.

“What’s the matter” she asked.

“Sorry,” I replied,and closed the door again.

Then I tried Harvard Square.NOTHING

Where would Jenny he gone

I just stood there,lost in the darkness of Harvard Square,not knowing where to go or what to do next,A colored guy approached me and inquired if I was in need of a fix.I kind of absently replied,“No,thank you,sir.”

这段文字貌似浅显易懂,但是,想读进字里行间(read between the lines)却是不易的,因为,它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

首先,由于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美国国内掀起了浪潮般的学生反战运动.很多青年学生从反战发展到反对政府和权威,反对传统观念.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学生也纷纷脱离家庭的束缚,追求他们个性的生活方式和爱情.小说中的Oliver就是这样一个青年,他不惜以断绝父子关系为代价,和平民女孩Jennifer相爱并结婚,恰恰就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缩影.


其次,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正进行地如火如荼,尤其是他于1963年组织领导的华盛顿大进军,吸引了包括黑人,白人以及其他人种在内的二百五十万人.在华盛顿的集会上,他演讲了《我有一个梦想》(I he a dream),使反的意识深入人心.例如:文中称黑人小伙子为“a colored guy”,而不是歧视性的称呼“a Negro”.同时,出生名门望族的Oliver也没有过去美国白人对黑人惯有的傲慢,而是很有礼貌地回答,“No,thank you,sir.”这都体现了当时普通的美国人受民权运动的影响而发生的心态变化.

最后,由于整个美国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当时的青年也陷入了迷惘(the lost generation),他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出现了嬉皮士一代(hippie),他们行为怪异语言粗俗,有的追求性开放,有的沉溺于毒品.文中出现的哈佛大学Radcliffe音乐学院的女生便是这样一个嬉皮士,“shit”这种脏话从她这样一个名牌大学女生的口中脱口而出.此外,文中的黑人小伙子在哈佛大学的校园内向Oliver兜售毒品(a fix),说明当时的毒品泛滥程度多么严重.

以上分析说明,阅读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一定要深入字里行间.若缺乏应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深入不进去,对小说的欣赏也就大打折扣.另外,根据文章进行的问题交流和小组讨论也受到严重影响,也就谈不上交际力的培养了.

四、结语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和申奥成功给中国大学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力已刻不容缓.作为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语境知识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重视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