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毕业生就业问题

点赞:3955 浏览:98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些年毕业生连年剧增,而社会所提供的各类就业岗位又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长久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非同步性矛盾,造成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得并不紧密,存在着严重的系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和供求性失衡等现象.

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毕业生就业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专业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 :课程设置 毕业生 就业

近年来,各高校专业设置门类多,重复设置多,专业设置考虑学校自身生存的因素多,出现了某些专业供不应求与某些专业供大于求并存的现象.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核心课题.因此,我们从最初高校专业设置的角度出发,积极探讨当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成因,比较不同的专业设计中的不足和有效性,以此来掌握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对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启示,积极探讨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高校教育培养方式.

1.高校专业设置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早在2009 年,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 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政策引导,有效合理地解决金融危机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意见中强调指出“以社会需求为就业导向,并且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以此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以此来衔接教育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问题.

何为高校专业设置?有人把专业设置看作是静态的概念,认为学业门类设置是根据高等教育部门的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而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设置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专业设置一般都是由设置口径、设置方向、设置时间、设置空间等4方面进行形态变化设计的,这样在人才培养活动的多方面的作用进行调控.”首先就是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控就是通过高等学校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力量和手段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变学校现有的状态.”其次,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而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完全符合这一规律的.就业率高的专业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强,与其不相关的专业毕业生均不得轻易进入,当然这些行业薪资也高,使其成为就业生眼中的热门专业.与之相反的几类专业则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大类是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类专业;另一类则是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的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学生.那么,以后就会导致这些专业在其高考招生情况未来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高校就该本着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就业方向,这样不仅能够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还能够使得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候有相对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立足高校发展的自身内在规律性,对现有专业进行有效整合,对合规律合目的的专业实施有序合理地培植,对不合者进行深度改革与调整,这样双管齐下,使高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良好地发展.对于热门专业,各省教育部门就需要适当调节,增加一些专业,避免专业的重复性造成的一哄而上的局面,预防再次出现前几年原本热门的“工商管理、法律、计算机”现如今无人问津的现象.


2.高校课程设置应与社会接轨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一种现象,即有些毕业生就业前的“回炉再造”.顾名思义,学生毕业后,没能走上就业岗位,却又走进了各种职业培训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了能够尽快就业,他们选择了“回炉”再学习.

有些毕业生反映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一些知识跟很多就业单位的实际要求差别很大,加上自己实习经验有限,无法立即上手,所以找工作过程中多次碰壁.因此,许多培训学校应运而生.这说明,很多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和社会脱节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能更好就业,“回炉”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源头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吻合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根本原因,但是如何根据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据笔者调查,一般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不同学生须修满的学分、学时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必须修满160 及以上的学分方可毕业,学时也在2200-3500 之间不等.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大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十余门课程就已经占据学时学分的1/4了,其他专业必修课程有的十几年一成不变、有的调整几门,的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了.因此,才会出现上述毕业生“回炉”学习的社会现象.

目前,在高校学制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纵断面,课程则反映的是社会分工的横断面.纵断面体现的是分工的层次,横断面则体现的是分工的类别.所以可以认为,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大学的定位主要就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层次,另一个是类型.本科为主的大学和研究生层次为主的大学,反映的就是社会分工在层次上的不同;而专业和课程(实际上我国的所谓专业,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课程的特殊组织形式)则代表了社会分工在类别上的不同.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就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要,但并不代表课程安排就完全要复制市场的要求,否则就是职业教育了,长久以往就失去了大学教育的本色.

应该说,正确的定位既是解决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么对于这些大学,如何既解决学校的定位所指向的学术水准的提升,同时又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呢? 这就必须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来考虑了.

3.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进一步灵活管理,加强投入与调控

解决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教育部门一方面要调整好已有的专业的设置结构,强调专业结构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引导各高校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既遵循专业培养人才的内在规律也要适应市场对人才日益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既要靠高校主动自我调整适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调节,又要靠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尤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与市场变化即时性的矛盾,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早期预测和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单纯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容易造成热门专业设置过热,而冷僻专业、艰苦行业专业和基础专业则会受冷落,不利于国家整体人才培养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那么,就业的地区性差异也越来越值得大家的思考.沈阳是接收辽宁毕业生的主要地区,连续几年占省内接收毕业生总人数的3-4 层,其次为大连,占2-3 层,而其他外省一二线城市如广东、山东、北京、江苏、河北五个市份能接收4-5 层,中小城市也就不到1 层.“高考填志愿、考公务员、找工作都一样,大家都一窝蜂往大城市挤.”其实,大家不妨把触角伸长,在偏远地区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大.但更多的毕业生认为大城市,提供的职位更多,就业面更大,因此,即使在初次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也愿滞留在大城市,慢慢寻找机会,而不愿到其他城市实现自我价值.面对这一现象,急需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调节人才的流向,补充二级城市、城市的人才库,否则有些毕业生在一级城市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此,各省级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时要根据就业状况进行预警机制,在制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的时候把就业情况作为重要依据.

为了把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相挂钩,就要坚持基本原则.对社会需求少、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要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对于质量差、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要坚决坚持减招或者停招的原则,不适用社会需求的专业,要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