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新课改背景下的大学写作教学改革

点赞:3945 浏览:96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大学写作教学面对基础教育施行新课改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本文从转变写作教学观念、更新写作教学手段以及探索写作训练方式等方面探讨新课改下大学写作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 键 词 :新课改,大学写作,教学改革

一、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法定文本《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倡导“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对话意识,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1]在新课改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播者,处于权威地位,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服从和遵守.现代教育理论则指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环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教育主体性的重点在于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探寻真理.

从大学写作教学实际来看,写作课的特殊性质规定了写作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不是单纯依赖对固定性知识的掌握,而关键在于转变成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既有知识、技巧的化入,更关涉深刻的人生阅历与不断的实践,需要较长时间的领悟、内化和历炼.因此,写作教学首先需要理清“教”与“学”两个主体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和写作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往高校的写作课程大多以写作的产品(文章)作为研究对象,从文本角度归纳文章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文体特征与语言技能等写作知识和方法.这种“以文为本”的教学,忽视了写作主体的能力培养和写作行为的过程研究.高校的写作教学改革应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确保学生在学习与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活动与其他任何活动一样,谁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谁的积极性就会越高,这也是由人的角色心理所引发的现实.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角色,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和提高.目前,高校的写作教学应将教学重点放到创制文章的行为本身,突显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中心地位,强调写作主体的主动参与意识,这也是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这一创新教育理念相适应的.

二、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对话.对话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被看着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超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的写作教师也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搭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平台.作为课堂教学,其氛围主要来自教学双方的相互作用与积极配合,一种平等、融洽、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容易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映,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新意识往往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来.加之写作这种创造性活动,不像数理化解题,没有标准答案,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需要写作者在实践中去探索与感悟.因此,作为写作教师,应将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发现的空间.

在大学写作教学中,写作理论的讲授一向使教师难以把握好分寸,讲得太多太深,会犯形而上的毛病,易脱离对写作实践的指导,不讲或讲得太少,则写作课就显得浮泛,成为单纯的写作操作规程的灌输.笔者认为,写作理论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抽象写作知识的教学方式,采用文本分析教学法,可以活化写作理论,将写作理论知识从对具体文本(作品)的分析中概括、提炼出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选择分析文本可不局限于某类文体,而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体裁文本联系在一起,共同阐述某个写作原理和规律,文本之间的反差和规律的一致性,更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写作理论的精髓.文本分析教学法为写作理论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使单调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鲜活,同时,大量具体、典范的写作文本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写作理论的领悟和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是信息时代高校写作教学方式变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写作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体现.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情境,开辟了写作教学的新时空,它不单是教学媒体,它的更大作用在于帮助培植和发展新型的学习生态系统,构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这样的信息学习环境中,轻松愉悦地探索与获取知识,享受学习和写作的乐趣.比如,湛江师院刘海涛教授主持的国家级教改项目“基于网络的写作教学改革”,将高校写作系列课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融为一体,创建“能开展审美型阅读、研究式学习、创造性写作”的教学网站――“华文写作在线”(.省略),该网站包括网络课程、资源库、学习讨论区、学习评价区等内容,“运用讲授型模式、协作教学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教改试验,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使写作课以立体化协作教学资源、个性化写作教学方式、创造性的写作教师形象取代了单本性的写作教材、齐整化的写作课堂、知识型的写作教师.”[2]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现作教学手段,摆脱了传统写作教学“一根粉笔一张嘴”所带来的信息量小、教学材料不直观的缺陷,弥补了传统写作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所造成的学生视野狭窄、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的不足,打破了课堂教学课内课外的界限,把大量课外或校外的课程资源引入到写作课堂,极大拓宽了课程资源和教学视野.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围绕某一问题与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在论辩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此外,这种具有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的信息技术环境,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展示个人观点和写作成果(作品)的广阔空间及便捷途径,能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有效互动,有利于突显学生在学习与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

写作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任何写作理论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反复训练,才能培养和提高写作的实际能力.因此,写作教学改革最终还要落实到探索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方式与途径上.笔者认为,大学写作教改中对写作训练方式的探寻和改进,着重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简新课改背景下的大学写作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其一,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写作环境.新课标明确要求“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1]这一要求是对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作文造成丧失写作兴趣与现象的反拨.应试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切,而要通过考试,学生就只能按老师要求的写作模式、迎合“看官”口味进行写作,在这种被动写作状态下,学生的写作热情逐渐减少,没有了创造的乐趣,自然对写作产生厌恶感.正如有的论者所言:“一个人要成为成功的写作者,并不一定需要多少天赋,而需要对写作的无比热爱与追求.兴趣正是指引人走向写作之路的启蒙者,更是激励写作者走向勤奋写作人生、创造千古作品的终身老师.”[3]因此,高校写作教学也应改革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有效创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训练环境,努力唤起学生的写作,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需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首先,进行写作训练应尽量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有话可说的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培养写作兴趣的第一步,笔者一直主张学生写大学校园、写大学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有感而发.其次,尽量采用自由命题或话题作文的训练形式,尽量淡化诸如题材、体裁、结构、章法和字数等方面的要求,给学生的写作训练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场”,多鼓励学生写作“放胆文”.此外,写作训练的文体应多样化,像随笔、日记、网络博客、校园通讯稿、读书心得、社会调查、演讲稿、求职或应聘书等等文体均可作为训练文体,学生只有多渠道、多角度的进行写作训练,才能逐步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勤于笔耕的习惯.

其二,培养学生自由写作的心态.创造性的写作需要自由写作心态,即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随意从容、洒脱自然的心理状态.作者的写作心态越自由,越能保持自己的个性、自主性与言说的真诚性.写作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自由写作心态,最重要的是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鼓励学生释放真情.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其创造力形成的基础,个性张扬,人格独立,才有所谓“狂放不羁”,否则只有温顺驯服、循规蹈矩,不可能有自由的心态和创新的意识.北师大著名写作学研究者刘锡庆教授曾深有感触地指出:“大学新生的作文还是普遍地缺乏个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敢从‘我’出发写生活,第二,即使写‘我’,不认识或找不准‘我’的‘独至’之所在,显得一般化、普泛化,第三,特别是语言文字,空泛、老套、无色彩,使个性表现更加稀释.”[4]造成大学生作文个性缺失,与传统写作训练往往“以文为本”,只着眼于机械地进行模式化写作训练有很大关系,比如老师只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统一的文体和固定的模式写作,学生只得被动地在由既定命题形成的框架内堆积材料,这样就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丧失殆尽.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倡导“我手写我心”,解除羁绊学生自由写作的条条框框,学生对于写作话题与体裁的选择应有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写作训练环境中有自己的观察感悟与独特构思,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与写作的自由,真正使写作教学和作文训练“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构建和能力生成中的合法身份,从而改变学生个性缺失的现实.”[5]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有了自由的心态,敢于在文章里敞开心扉,则表明教师营造出了和谐、宽容的写作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由地表达真情,也才能更好地享受写作赋予的精神愉悦.


其三,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传统的写作训练课程中,教师习惯奉行的一直是学生开始提笔之后的指导,如出题后的审题、书面或口头批改、作文评讲等.这种“后”写作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它注重写作开始“后”学生记忆中的生活素材的运用,忽略写作“前”学生观察生活、摄取素材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它重视文章形成时的技术操作,轻视文章生成“前”的信息搜集和感情储备.脱离生活实际的封闭式写作训练,割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生作文出现言之无物、缺乏生活气息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客观生活.事实上,在文章生成之前,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有许多事要做,作为写作教练的教师也有许多工作要做,最重要的工作除了前面提到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外,还应注重训练学生获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引导学生拓展写作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应帮助学生打开生活之窗,开拓学生从事写作活动的视野.一方面,要开掘写作的“源头活水”,即重视生活积累.学生的生活积累包括观察与思考两个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训练学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另一方面,要将写作训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校、家庭、社会等)融合在一起,使写作训练走出课堂狭窄的空间,将学生的写作舞台引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让学生深入企业、乡村、街道和社区开展调查、采访活动,把社会作为写作训练课堂,使写作训练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特别是校内外的写作社团,如校园文学社、院报记者团、系上或班上的写作兴趣小组以及担任学校所在地的报刊、电台或电视台的特约通讯员等,这既能使学生在这些具有“共同话语”的群体中找到“写作归属感”,融进写作的氛围之中,又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写作空间,扩大写作的视野,获得更多的写作契机,使写作训练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