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语调表义功能

点赞:23812 浏览:1075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语调不仅是语义的一个基本方面,甚至可以视为句法的一个基本要素.这不仅确定了语调学在语言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而且给语调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内容.加强对英语语调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增加语调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比重非常重要.

关 键 词 :听力教学;语调;表义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03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08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觉得听力理解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最难习得的部分,他们往往把“语音”和“语调”混为一谈.教师在教学中也“重音轻调”,导致有些中国学生以为英语语调不像中文语调那么丰富,只要把语音搞好了,语调问题在实际运用时会逐步得到解决.然而,许多native speakers却发现中国人说的英语有时候很难理解,主要原因是在于没有很好地运用语调.而中国学生又认为听中国人说英语或上课好懂,而听外国人讲话或授课却比较困难,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能正确地使用英语语调或是不能正确理解外国人的语调所引起的.因此,加强对英语语调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增加语调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就显得更加重要(王桂珍,1999:8).

1.语调研究简史和语调教学

和英语语言其他部分的研究相比,语调研究的历史要短得多.虽然语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但是英语语调研究的序幕却是在1914年H. O. Coleman的Intonation and Emphasis一书出版后才正式拉开.此后H. E. Palmer(1922)、L. E. Armstrong(1926)等学者对语调作进一步研究,在教学领域里产生了一定影响.40年代末期,R. Kingdon(1948~1949)和Jessem(1952)、W. R. Lee(1956)等人颇有见解的文章和专著问世.1958年Alan Sharp呼吁结束语调在语言科学中“灰姑娘”的地位.此后,语调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语调研究者们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针锋相对的看法,但在总体上促进了语调研究的科学化,使之成为整个语言科学整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调研究早先研究语调的形式,即语调的自身特点,如:调号、调头、调核、调尾等,后逐步转移到语调内容即语调表义功能方面(刘燕琴,2007:411).研究者们不再单独研究语调,而是越来越向深度挖掘,试图探讨出语调与语义的关系,如:语调与信息表达的关系、语调与句法表达的关系,从而提出语调不仅是语义的一个基本方面,甚至可以视为句法的一个基本要素.这不仅确定了语调学在语言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而且给语调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内容.本文试图从韩礼德有关语调理论开始,译述语调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的发现,提供语调研究的一些新信息,以期引起大家对语调学研究的兴趣和重视,并引起广大英语教学者对语调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韩礼德的语调理论

韩礼德指出英语语调在discourse中传达信息的功用(1964: 10-20).韩礼德理论中的所谓“新信息”不仅指上下文中没有提到的字句,同时也包含那些无法在上下文中察觉到的新内容.韩礼德认为,说话人在说话时总是把所要传达的新信息包含在声调群(tone group)中.这种声调群在语音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它是围绕着一个具有句子最高音高的音节形成的.这种最高音节的词就是句中要传达的新信息的词.每个声调群都包含一个声调重音(tonic),在它前面可以有一个前重音(pretonic),在它后面可以有一个或几个由该重音所引起的重读单词.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语调表义功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调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一般无标志的情况下,这个声调群的结构与一个短句或从句是同形的.在特殊的、有标志的情况下,句子则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新信息的声调群.声调群的内部结构反映出说话人希望用哪个字(或成分)去表达新信息.表达新信息的词是带重音的,那些不包含在这一声调群中的非重读词则是传达已知信息的.在有标志的情况下,句重音会出现在句中某一个词上,这个词必然不会在词尾.而在无上下文的单句中,句重音往往落在最后一个词上.例如:

1. John’s going to `London.

2. Who’s pinched my `book

以上两句句重音均落在句末的词上.但是在对话中,如果句末词已在上文出现过,句重音就要向左迁移.请看下列两组对话:

3. A. What’s happened today

B. Daddy wash the `car.

4. A. What happened to the car

B. Daddy `washed it.

3.语调与信息表达的关系

在英语中,每个句子都要提出新信息,这种新信息通常靠句重音表现出来.例如:

1. `I did that.

2. I did `that.

句1中,“did that”是已知信息,而“I”则是新信息;句2中,“that”是新信息,“I did”是已知信息.

在英语中,用重音来作为新信息的标志.一般情况下,句重音往往落在句末的单词上,但这些单词必须是动词、名词、副词或形容词.如果不是上述词类而是“there, that, it”之类的词,那么重音应落在最近的一个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上(Traugott, 1980: 20-30).例如:

1. He stood on the `dock.

2. He `stood there.

3. He saw the `boys.

4. He `saw them.

用这一规则标重音,带有句子重音的那个词或者整个句子都可能是提出新信息的.这两种可能性(指整句或句末重音词是新信息)可以从下例句中看出:

1. We went hunting one night and `Fido got a bitten by a snake.(“Fido got a bitten by a snake”是新信息)


2. Q: I hear Fido got bitten the other day, what by

A: Fido got bitten by `a snake.(只有“a snake”是新信息)

再比较下面两句:

1. I bought the `fish.

2. I `bought the fish.

句1遵从上述规则,因此带有重音的“fish”是新信息.句2没有遵从上述规则,此句中只有带重音的“bought”是新信息,其他部分不表达新信息.当句重音落在非句末的词上,只有重音部分是新信息,其余部分是已知信息.

4.语调与主观预测真实性的关系

首先得弄清主观预测真实性这个概念.主观预测的真实性与事情本身的真实性不同,它是指说话人对事情真实性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的真实性与句中或句片中所表述的内容或是相一致或是相冲突.如果相一致,就是真实判断;如果相冲突,就是非真实判断.那么,语调在区分这两种预测时是怎样起作用的呢?请看下例:

1. —A: This is John’s wife.

—B: Yes, I `thought he was married.(我过去就认为他是结了婚的.)

2. —A: This is John’s fiancée.

—B: But I thought he was `married.(我过去还以为他结了婚呢.)(Taylor, 1984: 31)

句1B中,句子主重音落在主句动词“thought”上,从句“he was married”所表达的内容与说话人先前预测一致,因而是真实的判断.而句2B中,句重音落在从句上,这就意味着“he was married”与客观事实不相符.说话人先前预测“他结了婚”是与事情本身相冲突的,因而是非真实的判断.

从上例可以看出语调在区别这两种判断时起了关键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1B和2B中用的都是动词的过去式,但是说话人的意图不仅仅是叙述他在过去某一时间对某事的想法,而是着重表明他过去的那些想法与他现在所了解到的事情本身的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因此可以说,是动词的时态和语调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上述的两种理解.这说明语调在区分语义时与句法有联系.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能否站得住脚,把句中的动词改为现在式,看语义会有什么变化:

3. I think John’s married.

在上句中,说话人仅仅在说明自己的想法,没有暗示出他的想法与John的实际婚姻状况是否相符.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估计John结了婚,但不知道他究竟结了婚没有”.是不是“think”在过去式中(thought)就必然会产生上述两种理解呢?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看下例:

4. At that time, I thought John was married.

5. Then I said that I thought John was married.

句4中,虽然用的是“think”的过去式“thought”,但是由于句法与上文的1B、2B不同,这里仍然只起复述过去想法的作用,并不隐含这种想法与事实本身是冲突还是吻合的含义.句5也是如此,它只能是句3在过去时的间接引语,也不涉及到真实或非真实的两种理解.不过,时态(尤其是过去时)与语调共同作用时,在某种条件下会引起上述两种理解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上文已发现,动词过去式的使用有可能导致主观预测真实性的两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过去时指的是过去.除此之外,过去时还有另外两种常见功能:一是说话人为了缓和语气或为了表示礼貌而使用它;二是用来表示非真实条件.尽管上述三种功能有差异,但它们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说话人试图把自己与他所说的内容拉开距离.第一种用法表示句中所述的事情是在过去发生的;第二种用法表示礼貌或缓和语气,说话人试图表明他的某种想法只是过去有过,不一定现在还有;第三种用法表示说话人所说的只存在于预想或检测设中.由于句子中各种过去时的用法都能产生一种与现实有距离的语义,因此就可能出现与事情本身不符的主观判断(Boyle, 1984: 11).

5.结语

从以上对语调研究历史与现状的粗线条的勾画和探寻中可以看出:语调在表情达意中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语调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如何把语调研究的发现指导语言教学是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