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才的“精神土壤”:大学文化环境的与培育

点赞:7639 浏览:248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思想、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构成了大学生存发展的观念层.大学文化环境具有导向性、可控性、纯化性和教育性,并以特定的方式运行于环境和人才系统之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撑.因此,在大学文化环境的培育中应当注重大学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重视人人知晓、人人融入、人人内化的培育路径,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土壤”.

关 键 词 :大学生 成才 精神土壤 大学文化环境

大学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由师生员工传承和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境况.大学文化环境是人才培养的文化小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具体、最直接,是学生成才的“精神土壤”.本文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大学文化环境,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进行分析,并不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大学文化环境的独特性

大学文化环境是一所学校思想、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构成了大学生存发展的观念层.

1.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大学文化环境对于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规范师生行为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

大学文化环境引导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大学的物质环境是学校培养人、塑造人的外在载体,恬静的校园、优美的大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总是受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影响.学校的建筑风格、雕塑、名言警句等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传统、审美取向和教育理念,能够引起师生的审美情绪和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精神面貌.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景观与大学文化不断融合而产生物质与精神的共融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时,大学文化环境引导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大学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是大学师生在大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整个大学文化的灵魂和动力.[1]不同的大学精神文化造就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提炼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2.可控性

大学文化环境的可控性是指具有自在性和自觉性的双重组合特征,可由教育者进行相应的改造和设计,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主渠道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保证人才培养实现德才兼备的目标,保证学校社会主义方向的办学方针.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既是社会主义办学的特色,也是保证大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共同营造的文化环境就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最具营养的知识土壤.

3.纯化性

大学是国家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大学的文化环境是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一道屏障,文化的“塔”保持着自己独立的、纯化的一面.

大学文化以具有高尚品格的文化为主导,蕴含了对人的知识、能力、道德、人格的综合要求.大学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文化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为主导,大学有共同的追求就是通过传授知识、科学研究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但大学又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总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怎么写作.因此,不同国家的大学有不同的文化主导,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国的大学文化就具有社会主义特性,要符合国家需求和社会要求,在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展开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

4.教育性

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是被现实存在的文化影响和塑造的客体.[2]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受到的感染力也不一样,其性格、气质、修养也有区别.大学文化环境的教育性是指大学文化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文化环境主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大学文化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青年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文化环境的教育性以熏陶教育和感染教育的形式出现.在一个积极向上、师生融洽的大学文化环境中,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使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到塑造.

大学文化环境对于学生成才的功能

学生成才的“精神土壤”:大学文化环境的与培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提升功能

提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个人而言既意味着某一方面的不断进步,也意味着全面素质的发展.大学文化环境的提升功能,是指在大学文化环境的浸润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校园文化可以促使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3]让他们不仅从课堂上和书本里学到一些间接经验,而且更要从大学的风气和文化氛围中汲取基本素养和思维方式,逐步培养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大学文化环境中学校的文化传统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每一所大学建校、发展的过程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现实教材.

2.凝聚功能

大学文化环境的凝聚功能是指大学文化环境让所有的大学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形成校内校外的大学文化凝聚力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生凝聚.在共同的大学文化环境中,师生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和谐的大学文化环境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越多,凝聚力就越强,而共同的大学文化环境就是这种凝聚力的黏合剂.第二,同辈凝聚.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而校园文化环境恰恰可以熏陶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价值观,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同辈群体会焕发积极向上的、你追我赶的精神气息.第三,校友凝聚(社会凝聚).校友对于学校的情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大学文化环境中共同学习、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获得的人生经历.这种精神的凝聚成为 “散为满天星,聚为一团火” 的大学情结. 3.陶冶功能


大学文化环境的陶冶功能,是指大学文化环境能够让学生怡情养性,主要表现在对美的认识和对理想的追求两个方面:第一,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审美能力的无声课堂.在浑然不觉中,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因而会不断提高.人人对于美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都有一种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文化就是支撑美的知识底蕴.第二,增强学生责任感,塑造学生理想信念.大学文化环境的陶冶功能还表现为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使学生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学人文精神中,自强不息、心系天下等思想都会对学生产生激励、陶冶的作用,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熏陶下,学生会自觉树立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承担青年的历史使命.

4.健康功能

大学文化环境的健康功能,是指大学文化环境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到的有效作用.优良的大学文化环境是给学生正面影响的肥沃土壤,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好的大学文化环境能够给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我完善上,包括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文化修养、锻炼身体素质、形成良好人格等方面.不良的学习风气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受到好的文化环境的遏制,自觉改变和适应好的文化环境.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变化较为剧烈的时期,自我意识的矛盾中隐涵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和稳定.好的大学文化环境对于学生而言会产生思想的启蒙,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矛盾中正确理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偏差,自觉进行自我意识矛盾的调适与转化.

为学生成才培育好的大学文化环境

大学文化环境既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也需要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培育,呈现传统与现代结合、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大学文化环境.

1.大学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大学文化本身具有历史性和未完成性,传承与创新是大学文化永恒的旋律.”[4]大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时间的积累中才有了文化的习惯.对于大学文化的历史传统,应当以继承与创新的眼光加以审视,而继承就是对于已有大学文化的提炼和整合.

第一,提炼大学文化.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二是大学的精神风貌,如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三是大学的文化标志,如办学传统、校徽、校歌等.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组成大学文化,成为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培养人才,首先就应当提炼大学文化,敢于“亮剑”,把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提炼出来、摆出来.

第二,整合大学文化.通过对大学文化的梳理、提炼,整合大学文化内容,形成大学人文精神,即最具特色的文化内核.经整合的大学文化是大学之间互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也是大学文化区别于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如日本京都的立命馆大学,其创立者提出要把大学作为人才修身立命的场所,倡导“自由与清新”的建学精神,“和平与主义”的办学理念,显现出独特的个性和特色. [5]

第三,创新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传统大学文化新的内涵、新的诠释,使大学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大学开放性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的需求.也就是说,大学文化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除非大学消亡.

2.大学文化环境建设的路径

大学文化的提炼、整合和创新为大学文化环境建设作了重要铺垫,使大学文化环境建设不会言之无物,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第一,人人知晓:大力宣传大学文化内涵.大力宣传大学文化内涵,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学校的校训、校史和人文精神.宣传大学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时机就是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参观校史展览馆、观看学校纪录片、举办各种庆典仪式等让每名刚刚成为大学一员的学生知晓、了解大学文化内涵.宣传工作载体应当是多种形式的,包括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及各种文化景观设施等.

第二,人人融入: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大学文化环境.融入,是人与环境的交融、契合.学生融入大学文化环境,就是要增强其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人人融入的媒介就是教学、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就潜在着大学文化的影响因子,师生自觉不自觉地传承学校的人文精神.而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中,各种文体活动,学校的建筑、景观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展示专业能力的机会,也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融入学校文化环境的平台.

第三,人人内化:形成具有学校独特文化气质的人格特点.内化,是指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大学文化在学生中的内化,是学生接受大学人文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价值观念的组成部分的过程.青年期是个体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大学正是一个人成长中重要的阶段,通过大学文化环境的熏陶,学生会正确对待自我意识分化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并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中融入学校的独特文化气质,烙上大学文化的印记.

总之,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文化环境是人才成长的精神土壤,只有好的精神土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