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方向探寻

点赞:29240 浏览:1325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课存在内容和目标上的共同点,然而,大学语文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在开设了30多年后的时下,已经逐渐边缘化,相反,在“国学热”的影响下,国学教育却在大学被广为推崇.本文试图在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和国学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关联的基础上,探索“国学热”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国学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关联;发展


作者简介:徐燕;单位:共青团海南省委,此前在高校工作,目前在职攻读高校教师硕士学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064-02

一、大学语文的边缘化和国学教育的同时兴盛是一种悖论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197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由此,大学语文走进全国高校的课堂,成为中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为培养中国大学生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30多年来,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大学语文课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学时被严重压缩,甚至被一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高职院校取消,大学语文课已经步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受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强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忽视了通识教育;二是受功利思想的束缚.大学生普遍注重自身专业学习,认为学好专业才能保障就业,对语文课等公共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国学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再次悄然兴起,伴随这股热浪,国学教育也逐渐被大学所重视,一些高校开设了国学课程、成立了国学专业和国学研究机构,积极举办祭孔、成人礼等国学庆典,大学生们也普遍表现出对国学的推崇和兴趣,尽管,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国学的内涵,甚至没有完整的读过一部国学原典.国学之所以被追捧也有其缘由,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人随之剧增的民族自豪感指引着人们去追寻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国人国学知识和国学修养的缺失确实已经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越是匮乏越是渴望.于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在国学教育的如火如荼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但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国学教育的兴盛同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大学语文教育的悲凉不应该在国学教育的火热中被比照,反而应该在它的温热陪伴中得到一次改革和发展的良机.

“国学热”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方向探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教育的关联和共通

了解和领悟国学和大学语文的概念范畴是我们找寻二者关联和共通的前提.国学,广义上指一国所固有之学术,包含文史哲、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所有中国过去所固有的文化和科学.狭义上则一般指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细究国学的包罗万象,可以说它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育则普遍被认为包含提高大学生汉语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以及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其实,研究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我们也会发现,从先秦时始,语文教育其实从来都是以综合学科的姿态出现,并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包含着语言工具的表述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国学和传统语文教育二者在内涵上的交集必然指向着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教育某些关联和共通.

1、教育内容上有关联.国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儒家经典的教授,对经、史、子、集等传统著作的学习是基础,大学语文教材也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献的集中收录,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目录就不难发现其中包含《诗经》、《论语》、《老子》等经、史、子、集的经典选段.其实,我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国学的教授内容都与大学语文有共通之处,在先秦时期,当时的国学主要说的是人伦之教,这与大学语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一脉相承,秦汉年间,太学的主要内容是孔孟之道,这与大学语文的传统文化内容是相通的.因此,大学语文和国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交集是一种自古的传承,应该继续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

2、在教学目标上有关联.国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解读,唤起国民的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了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化功能,大学语文课绝不仅仅是一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导学生如进行适应于工作和学习需求的写作的课程,而是要用传统的文化陶冶其情操,提高其文学鉴赏力、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其人文精神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一门重要基础性科目.从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一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教学目标来看,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与国学教育相同的责任,有着共通的奋斗目标.

3、在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有关联.在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国学教育和大学语文的都是包含着综合思维和融会贯通两大要义.不拘束于单一割裂的分析和看待问题是国学一贯崇尚的理念和思维方法,国学包含儒、释、道三家,综合文史哲,在国学教育中,看待问题不是单纯的要么“是”,要么“不是”,而是立体而丰满的,是一种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大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也包括古今的文学、历史和政治,教育理念同样是综合而不单一的.在理念上的另一个共通即是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在晚清国学的复兴时期,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了国学的核心主导地位,同时也为国学注入了比照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同样,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的外国文学部分,对外国文学史和文学著作均做了精心的收录,大学语文对外国文学的不离不弃充分体现了培养大学生对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目标.

三、以“国学热”为契机,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在困境中寻求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学热”方兴未艾,也许由于国学教育的不成熟和国学学习的急功近利,这股热潮多少掺杂着盲目,存在着精神缺失,但国人对国学的推崇和国学知识的迫切需要却是发自肺腑,国学在当下这个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时期里也正在全面实现复兴.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和国学教育的水融与血肉传承,以及其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国学热”确实为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提供了有利时机.

1、丰富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内容,为大学语文教育增添魅力.尽管国学教育课程开始被一些高校单独开设,但是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具体开设国学课的条件.因此,可以增加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内容来满足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同时也增添了大学语文课的自身魅力.一方面可以重新编撰大学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学经典的收录比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部分举办与国学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古诗词朗诵会、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等.在有条件开设国学课的大学,可在非国学专业的大学语文课上安排国学讲堂,安排国学院专家为非国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国学专题讲座.

2、加强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发挥大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相似的教化功能.个人理解,大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因此而建立的民族自豪感、文化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观.这与国学教育着力培养国人的民族精神认同和仁义礼教的道德观有着相同的教育诉求.国学之所以被推崇,也正是因为它有这种强烈的教化能力.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大学语文教育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与国学教育相似的教化功能,要在课堂讲授和实践活动中时刻注意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内质,不能把大学语文课仅仅上成一门文学课,作品赏析课,而要尽可能地讲解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

3、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相较于国学教育所具备的独特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2009年,成都大学在新生中开设《国学经典导论》为公共必修课,取代《大学语文》,并通过多种形式并举,打造了一场国学教育的改革.四川是国学研究的集大成之地,成都大学有着丰富的国学研究资源和强大师资,尽管如此,它用国学经典导论取代大学语文的改革是否值得效仿还有待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国学和大学语文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也不能被互相取代,大学语文承担不了国学教育的全部内容,国学教育也不能完成大学语文教育的所有功能.例如,大学语文教育中教授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等工具性和应用性功能就是国学教育所不能完成的,这是大学语文教育具有的培养大学生专业写作技能的独特功能,对于这类功能,需要凸显和强调.

4、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国学师资队伍助力大学语文教育.大学是国学大师集中的地方,但是,大学的国学大师或者国学专家通常很少会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授课教师.大学要善于发挥国学优质师资的作用,整合教育资源,组织和引导国学专家参与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改革,主要包括督导授课效果、改编教材、参与课外国学实践活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研究等内容.有国学院的大学可以定期组织大学语文教师的国学培训,丰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国学素养,进一步增强大学语文教育队伍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