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大学文科教师地位边缘化现象探析

点赞:29622 浏览:134105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20世纪以来,西方大学人文学科教师角色地位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学在经费投入上重理轻文,在职能上重科研轻教学,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职业安全感,导致人文学科教师出现职业困境.探究人文教师地位下降的根源,追溯人文教师与大学发展的渊源,对彰显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维护人文教师的职业尊严,提升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消解教师职业危机是有利的探索.

关 键 词 :人文学科 人文学者 地位 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54

自20世纪以来,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大学校园内自然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竞相争霸.相比之下,传统的人文学科沦为了“沉默的羔羊”.人文学科地位的降级,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也被逐渐边缘化.面对学科危机和职业困境,众多人文学者纷纷重申人文学科对当今社会和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分析总结人文学科教师地位衰微的表现,探究人文教师地位演变的根源,追溯人文教师与大学发展的渊源,对彰显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维护人文教师的职业尊严,提升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消解教师职业危机是有利的探索.

1.人文学科衰落与人文学科教师职业危机的表现

上世纪至今,一百多年来,人文学科衰落和人文学者的职业危机主要表现在:大学经费投入上重理轻文;在教育职能上,重科研轻教学;在学科专业发展上,人文学科专业受到大幅削弱;人文学科的本质和教育目的受到多方质疑.这一切颠覆了人文学者的传统角色,剥夺了文科教师的职业安全感,直接影响人文学者的职业尊严和在校影响力,迫使文科教师在大学的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

二战后,西方各国纷纷缩减对大学人文学科资助,加大对理、工科的科研投入.美国,政府更青睐于对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工程技术学的经费投入.有数据表明,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间,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仅占总经费的6%[1].

经费上的“失宠”直接导致了专业的削弱.例如,英国政府在削减人文学科经费投入中,大学语言类专业首当其冲,面临被关闭的危险.人文专业削弱一方面由于经费的缺乏,另一方面则由入学人数减少造成.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于2013年6月公布的人文学科发展的系列报告中的第一份报告《描绘未来》中指出,自1966年以来,全美范围内人文学科的学士学位授予占总学位授予的比例从14%降至7%.学生及其家长更倾向于实用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不是非功利性的人文学科[2].

人文学科教师所面临的不仅是研究经费的不足和学科专业的削弱,西方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更是给以教学为主的人文学科教师特别是通识文科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20世纪下半叶,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降级到次要地位,以教学为主的通识教育成为了“灾难的区域”[3].归属于各系的通识科目教师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严重影响其尊严和教学情绪.

中世纪巴黎大学文学院教师为大学“代言人”的辉煌消失殆尽,现今的人文学科教师在大学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大学教师自身的诉求越来越微弱,以至于人们已经忘却大学教师与大学自身的天然联系”[4].失去职业安全感和职业尊严的文科教师,不得不把原本治学的精力分散到在市场上兜售自己的“产品”上,不得不在从事研究过程中时刻追问自己研究成果“是否能出售”[5]这类问题.在这些“不得不”的过程中,人文学者们逐渐忘却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注.布鲁姆准确的将现今大学的人文学者比作是“被埋没的雅典人”[6].

2.人文学科衰微和人文学者职业危机的根源

人文学科教师地位衰落的原因及职业困境出现的根源主要有理论观念的冲击,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学科的专业化趋势.

首先,产生于19世纪末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变更了传统的大学不受外界干扰的“塔”角色,强调大学的怎么写作职能、科研的实际产出和学生的就业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此大环境下,大学人文学者依然选择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研读着与经邦济世毫无关联的知识,为世人所不解甚至不屑.


其次,市场机制的主导是高等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文学科从20世纪至今全面衰退的最根本的原因.本文援引王保星教授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定义:基于对经济、效率与效能的目标追求,在大学管理事务及运转中逐步引入市场逻辑,最大限度发挥竞争与机制在引导高等教育怎么写作并满足市场需求过程中的作用[7].王保星教授认为“市场化”在大学事务中的表现主要有:减少国家(政府)对大学的资助,加大市场、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加强大学与工商界的联系等[7].此外,大学在与工商界联系中获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适应工商业发展,大学不得不压缩人文学科人才的培养,不得不打破科研和教学的平衡,不得不将研究商业化.至此,市场的洪流冲垮了大学自中世纪以来为教师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搭建的堤防,大学教师最本质的学术自由权利受到被剥夺的威胁,大学教师完全暴露于自由市场中,被迫自设摊头,贩卖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

在这过程中,以“象征性知识”[8]为主的人文学科在市场上也被强加上了交易价值.作为客户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简单的一两门人文学科课程就具备思辨、审美和驾驭未来职业的能力.这类交易价值又因毕业生从业表现良莠不齐而显得波动不定.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招生、人才培养都由市场决定.而人文学科的非功利性、非实用性特征使得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从业前景迷茫,从而对中学毕业生及其家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人文学科的“客户满意度”低于其它学科.交易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客户满意度”相对较低使得人文学科在高等院校市场上全面贬值.

除市场机制操控外,学科专业化也是人文学科教师被边缘化的重要成因.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学科专业在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由于专业化是教师工作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教师获取外部经费支持的主要方式,为此,人文学者们力图使本学科专业化.但人文学者们逐渐发现自己仿效自然科学专业学者将人文学科专业化的过程中将自己带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布鲁姆指出有些学者将人文学科视为刻板的专业学科,在解读经典时态度漠然或急切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用其它学科的时髦词汇支撑门面[7].在人文学科专业化的历程中,有些学者东施效颦般欲将人类生存和生命的意义用几条规律和法则解释清楚. 在外界学者看来,“文科教员太缺乏在跨学科主题和综合性课题上的合作,而是可以理解地沉溺于对每个主修课的专业主义之中”[8].过度的专业化使人文学者们成了井底之蛙,远离学生、疏离社会.

3.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学者的职业担当

人文学科及其学者在大学中的地位由巅峰走向边缘的痛苦经历,使人们纷纷反思人文学科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学者的职业角色.

自19世纪以降,科学的成果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人们的膨胀、道德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科研结果因缺乏自我约束功能对人类生存造成和带来潜在的威胁和灾难.正因为科学无法解决本身所带来和引发的问题,而人文学科所包含的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关怀精神,对科技意义价值的反思、规范和指导,赋予了个人以尊严、物质世界以意义,使科学和技术更富有人性化,更有利于科技在推动世界的公平和公正上发挥正能量.

正因为人文学科所彰显的社会价值,使其成为知识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们也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面对现实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困惑,呼唤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人文学者们承担起了“这种时代精神胚芽的孕育和生长环境的营造”[9],使大学培养出带有批判精神的技术驾驭者而不是技术工具.因此,只有赋予人文学者职业尊严、职业安全感以及学科的自豪感才能使人文学者真正回归“社会知识大厦的建设者和社会良知的体现者”[10]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