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点赞:36030 浏览:1615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我国基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招不来、出不去的现状.提出“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并在绵阳市进行实践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是可行并富有成效的,“初中布点”拓宽了后备人才来源;“高中集中”整合了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对接”解决了未进入高水平专业队的参训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同时也化解了竞技体育低成才率与高淘汰率的矛盾.

关 键 词 :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体育后备人才;绵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100-03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体育系统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中间和底层出现招生困难,尤其是县级业余体校严重萎缩,使青少年后备力量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1].体校为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是输送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主渠道[2].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中等体校在招生、人才培养、升学、就业等方面均受到强烈冲击和挑战.招生困难、输送渠道不畅集中反映了当前中等体校面临的困境.有研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层随机抽样的72所中等体校调查显示:有84.7%的学校生源不足,一些学校招生人数逐年严重下降,甚至有个别学校出现停办现象[3].单一的培养目标,狭窄的人才选拔、输送渠道,低成材率,高淘汰率等[4]问题,使传统基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有研究表明,许多优秀运动员退出竞技体育领域后的生活处境与其当年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反差较大[5-8].高淘汰率和相当部分退役运动员出路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客观事实,对有运动潜质的青少年参与训练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在理论上构建“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四川省绵阳市的学校中进行了实践.

1.“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模式

1.1 模式的概念

初中布点:在对比全绵阳市各中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基础上,有选择地支持和帮助包括绵阳中学、绵阳魏城中学在内100所学校开展业余训练.重点支持传统体育项目初中.体育行政部门每年给一定的经费支持,并选派专业体校经验丰富的教练员进行定期指导与帮扶.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校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高中集中:将初中布点学校有一定训练基础的毕业生,集中到一所学校进行训练和文化教育.该学校为绵阳市实验高中(省级示范重点高中)与原绵阳市体校(现更名为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联合创办的绵阳奥林匹克体育学校.招收学生注册绵阳实验高中学籍,纳入实验高中统一教学管理.学生的食宿、训练由原绵阳市体校负责,文化课教学以及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检测、教学质量考核、教学质量控制由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绵阳实验高中负责.

大学对接: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对有运动专长的运动员或学生的特殊招生政策制定,实现他们上大学梦想的策略.大学对接通过4条途径:1)重点高校高水平特招;2)未注册运动员的特招(类似于高水平特招,但又有一定区别).3)体育专业院校单招;4)喜欢体育但未取得专业运动技术等级的体育生高考招生.

1.2 模式的优势

初中布点扩大了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和专业体校“实体化联合集中办学”,对参训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高中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省优秀运动队输送、重点高校特招、体育院校单招、运动员达级高考加分、考取体育院校”等多种成才途径,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成材率.大学对接解决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大多数参训学生出路问题,解除了参训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对其他参训学生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与引导作用.从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到大学对接,基本构建起了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初中布点——拓宽后备人才来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通过大范围有选择的在初中布点,充分利用教育系统覆盖面广的优势,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还有利于形成布点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集聚效应.绵阳市体育局每年对布点学校给予体育器材和经费支持,以及体校专业教练员的定点帮助与指导,调动了布点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积极性,保证了业余训练的质量.通过上述工作,解决了过去体育苗子选材渠道窄、学生选不来的问题.经过3年多的建设,大部分布点学校确立了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为高中集中阶段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保证.

2)高中集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中集中是该方略的核心和主体.首先,对体育有特长、文化课有基础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以省级示范重点高中为管理主体的学校,且不收任何费用,这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其次,利用省级示范重点高中的知名度和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就读,训练由体校专业教练负责,解决了许多学生到高中阶段因要考大学而中断体育训练的问题.实践证明许多家长对孩子就读省级示范高中坚持业余训练持支持态度.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为考取大学,大部分参训学生和家长选择在高中阶段中断训练专心考大学,体校招生难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重运动成绩轻文化教育,难以提供良好文化学习条件,更难针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是基层中等体校的普遍现状.除了个别运动成绩优异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有明确出路以外,大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无望和难以就业.学生的出路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之上,建立在能进入大学、能走向社会并被社会接纳的基础之上.调查发现:现有中等体校、普通高中都不具备既保证较高水平训练又解决参训学生文化教育的条件.因此,只有打破常规,创新办学模式,创办学训并重学校才能吸引学生继续训练.为了集约资源、整合实力,通过省级示范重点高中和市体校的集中办学、实体化联合办学,为参训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训练环境.

3)大学对接——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基层参训学生的出路问题一直是困扰体育后备人才的现实问题,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使绝大多数参训学生不可能进入省级及以上专业队,上大学成为最好的出路.“大学对接”是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体育单招、体育特长生招生相关政策,按学生运动水平和文化成绩对应选择适宜的上大学途径.通过大学对接使一部分学生通过单独招生进入高校,一部分学生则通过高考考入体育专业院校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等.由于“高中集中学校”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运动等级,文化课成绩也普遍优于以前体校学生,因此大学对接成功率较高,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参训学生结束专业训练后上大学难的问题,解除学生、家长后顾之忧. 2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模式的实践检验

2.1 解决中等体校生存危机,实现共赢

绵阳实验高中和原绵阳市体校“实体化联合办学”达到了开门办学、盘活资源、优势互补、四方共赢的效果.原体校解决了生存危机,2002年四川省9运会后,绵阳市体校跌入了低谷,到2006年春,体校在校训练学生仅有26人,面临生存危机.2008年在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并与绵阳实验高中“实体化联合办学”后,在训人数迅速扩大到300多人,“高中集中”有效稳定了在训生源.近几年来,高中集中学校(绵阳市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先后争创了“全国少年赛艇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四川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柔道二线训练基地”.通过上述改革,绵阳市体育局盘活了原体校的各种资源,改善了教练员待遇,依托新成立的学校使代表绵阳市参加各级比赛的运动员有了数量和质量的保障;通过大范围布点,绵阳市教育局下属各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绵阳实验高中扩大了办学规模,利用绵阳市体校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且开辟了文、体、艺特色办学的道路.该模式实现了原绵阳市体校、市体育局、教育局、绵阳实验高中4方共赢的局面.

2.2 人才培养与输送成绩显著

3年多来,高中集中取得显著的竞赛成绩,绵阳奥林匹克体育学校向省、国家专业队输送运动员40余人,并在国内、国际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8名学生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一大批学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2010年四川省第11届省运会,学校有130人代表绵阳参加6个大项比赛,参赛人数占绵阳代表团参赛人数的26.5%,金牌数占全市的51.8%,奖牌数占全市的41.8%.各项成绩与指标与合作办学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2.3 参训学生出路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利用实验高中的文化课师资优势、教学管理优势、品牌优势与体校教练员专业优势和场地设备优势进行强强联合,达到学训并重的目标.初步解决了困扰青少年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解决了参训学生的出路问题.以绵阳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学校2011届毕业生为例,未进入省专业队学生有7名被西南大学、天津体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以高水平特招形式录取.2名被体育院校单招录取,6名被体育院系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录取,22名被其他专业录取.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中,达到大学本、专科最低录取分数线的112人,占参考人数(120人)的93.33%.如此高的高考上线率显示出大学对接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给学生、家长、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证明了“高中集中实体化联合办学”在参训学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学对接的成功反过来对初中、高中阶段的业余训练又起到增加吸引力、正面示范的作用,实现了基层业余训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初中布点、高中集中、大学对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很好解决了基层业余训练的生源与学生出路问题,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化解了基层业余体校的生存危机.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和专业体校的实体化联合办学是该模式的核心和主体,通过集中合作办学,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学训矛盾.

(该文被第9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为《专题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