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的新视角

点赞:27338 浏览:1298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释意理论翻译源语翻译,特别是交替式口译,是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语言本身.意思是语言知识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相结合的产物,这便要求译员首先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然后还需掌握百科知识,对各领域的知识都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在头脑中产生意思.释意理论不是把翻译看作一个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这为翻译理论打开了新的视角.用塞莱丝柯维奇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译员把法文译成英文的过程就好像是把一件法国式样的毛衣拆开,把毛线都洗净理好,然后再按照英国的式样把它织成一件新的毛衣(塞莱丝柯维奇,1979:48).新织好的衣服当然还是一件毛衣,而不是别的什么衣服,但式样,或者说形式却可以同原来的那件毛衣大不相同.它明确地告诉译者需要译出的是什么东西(是意思,而意思是语言知识和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译者弄懂自己所译对象的内容以及讲话人或作者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而不是像纽马克所批评的那样,仅仅满足于使自己相信:自己译就的句子“从语言上来说是有意义的”(Newmark,1988:155).

翻译包括三个阶段:第一,听懂源语.这对于外语来说,要求译员具有较高的外语基本水平,特别是听力水平;对于母语而言,需要译员听懂带有口音的母语.同时在讲话人逻辑混乱、语焉不详或刻意掩盖真实用意的情况下,替讲话人梳理逻辑链条,或根据语境推理讲话人的真实用意.这个过程被称为“话语阐释”,其实质是将语言信息转化为讲话人尚未开始讲话时头脑中的思想.还原程度越高,翻译越准确.第二,忘记源语结构,只记意思.这一阶段叫做“脱离语言外壳”.第三,思想在未经表达以前,并非是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之中.而一经用语言说出和确用译入语重新组织和表达意思.在这三个阶段中,脱离源语外壳最重要.很多翻译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受到源语词汇、语序、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译员在翻字词而非意思.

持释意派观点的口译人员认为,思想在未经表达以前,并非是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之中.而一经用语言说出和确定之后,它又会在别人的头脑中以“非语言”的形式形成某种概念(S,115).因此,在口译时,译员必须而且也能够做到抓住讲话的内容,并将其连贯地记在心里,而不是让自己陷于讲话人所使用的词句.这种观点有没有科学根据呢?答案是有的.伍铁平(1990:14-15;转引自许钧、袁筱一,1998:201)指出:“当代科学家推测,大脑很可能是一种全息装置;除语言以外,还有表达思想的某种特殊代码,使得大脑有可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信息等”“保存在记忆中的是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自然语言的代码.”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在记忆中是分别保存的,语言的深层意义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较长,而表层意义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较短.”

塞莱丝柯维奇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她问道:一篇500字的讲话和一部故事片的情节,哪一个更容易记住呢?答案是:电影虽长,但却并不比五百字的讲话难记.同样一个人,记住500字的讲话约需1小时,而且很费劲,记住一部电影却毫不费力.也许,他不能把每个细节都从头至尾叙述出来,但却能够回答有关每个细节的所有问题,至少在看过电影后的几小时内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他记住了整个电影.由此可见,总体而言,有两种记忆法:内容记忆法和文字记忆法.内容记忆的特点是只要理解内容,便可以复述出来.文字记忆则需花费许多时间,反复背诵.一篇10至15分钟、包括1500字至2000字的讲话,至少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记住.记住内容,是对讲话全面领会并迅速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如果说观众记住了影片的内容,那是因为他看懂了电影(塞莱丝柯维奇,1979:41).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此阶段被称之为“脱离语言外壳”,在理解和表达之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程序是释意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该科学的贡献.这一结果对于翻译教学法研究的意义重大(许钧、袁筱一,1998:202).

翻译理的新视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语言”和“思想”完全是一码事,总是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当听到有人说应该把语言和思想分开时,他们便会感到非常惊奇.人自幼年学说话时起,就在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已经有了的思想和感受,如婴儿学着叫“妈妈”.但实际上,孩子刚生下来不久就已经认识了妈妈,他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却会用微笑来表达自己看到妈妈时的思想感受(塞莱丝柯维奇,1979:114).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通过分析和理解,搞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现象;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此阶段称作“话语阐释”(interpretation or exegesis of discourse).话语阐释是口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演讲人与听众之间最为重要的连接纽带,因为演讲人的话一经说出,它的口头表达形式便立即消失.但与此同时,它却通过话语阐释这一环节,变成了译员的思想.

释意学派的理论非常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该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就是翻译的过程.其实,大多数译员都是不自觉地在口译中运用释意理论,不过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等人将这个过程抽象化了.理论家的伟大,就体现在这里.根据我的观察,释意理论应用于笔译比口译的效果还要好.因为口译中,源语转瞬即逝,不可能重复、再现,译员不得不脱离源语的外壳翻意思.笔译则认为,源语始终存在,对译员的影响和束缚,贯穿翻译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