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的目标——翻译素养

点赞:8546 浏览:339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最近成为译界争论的热点之一.“翻译素质”,“翻译能力”,“翻译素养”相继成为关 键 词 .本文认为翻译的目标应是培养译者的“翻译素养”,并对这一目标的定义内涵,内核要素做一探讨.

【关 键 词 】素养;翻译素养;教学目标;内核要素

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但应规定教学活动达到的结果,而且应提出达到结果的教学活动的程序.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也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因此对教学目标的探讨对于课程的发展乃至学科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译界曾借助于对“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辨来探讨翻译教学目标. 近几年西方翻译理论界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使“翻译能力”成为国内探讨翻译教学目标的关 键 词 .而“翻译素养”近两年才被少数学者关注.而大多数作者把“翻译素养”与“翻译能力”混用.其中只有《“译才”不只是“通才”—与何刚强教授商榷—兼评<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张肖军,2012:74-76)和《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李瑞林,2011:46-51),试图从本质上理清“翻译素养”概念.本文尝试对“翻译素养”这一核心术语作些语义分析,理出其核心要素.

一、“素养”一词的语义分析

“素养”一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如“人文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艺术素养”“美术素养”“音乐素养”等.那么“素养”究为何意?按一般辞典的解释,“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探究“素养”的涵义,需把“素养”与“素质”做一区别.“素养”与“素质”有着紧密联系,经常被一起使用,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素质” 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相对来说“素养”含有继后教养效果之意味,在教学目标中使用该词则强调课程的育人能动性,企望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学科知识,才能和良好学科品格的人才.

探究“素养”的涵义,还应厘清 “素养”与“能力”的关系.“能力” 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与“素养”相比,“能力”的内涵主要是从动态的意义上讲的,是旷日持久的“养”与“练”,其特点是“外显”.而“素养”是从静态意义上讲的,其内容不仅涉及到知识、能力,还关涉到人的精神品质,其特点是“内凝”.“素养”内含“能力”又高于“能力”所承载的涵义.


二、“翻译素养”的基本定义及内核要素

“翻译素养”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它应当涵盖哪些基本要素?对于翻译素养一词的探讨,国内相关文献很少,笔者查到了两个文献,其一是潘卫民(2011)的《全球化语境中的译者素养》一书,但遗憾的是作者对“翻译能力”和“译者素养”没做严格区分,而且对于“译者素养”也未作清晰的界定.另一文献是李瑞林( 2011:46-51) 的《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一文,主张“译者素养主要表现为译者根据翻译情境和目的建构翻译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译者形成专家能力和可持续的标志,译者素养应是翻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指向”.笔者认同李文对“翻译素质、翻译能力与翻译素养”三者关系的剖析,即译者素质是译者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译者能力是译者素质的外化.译者素养是译者素质和译者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但笔者认为李文对“翻译素养”的只能作为一种观点,其并未给出“翻译素养”的本质特点或要素内核,使人无法认清这一概念在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等”.所以对“翻译素养”的界定对翻译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乃至实现这一目标都至关重要.

1.“翻译素养”的基本定义

根据上述对“素养”的辩议,“翻译素养”可以定义为:译者在翻译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怎么发表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融合了翻译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较之以前的课程目标,对“翻译素养”的新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人文素养要求.如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提高文化品位.②突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翻译能力要求. 如注重翻译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发展; 注重译者的自主性,创造性.③力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④提出翻译的价值观和职业观,鼓励部分学生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2. “翻译素养”的内核要素

“翻译素养”的基本要素,体现在英语专业课程总目标、各年段目标以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标之中.

(1)“翻译素质”与“翻译能力”.关于“翻译素养“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参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对翻译课做出的规定:“通过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运用翻译理论,训练学生在词义语序、语法形式、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习惯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对比汉英不同两种语言,掌握翻译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英译汉,汉译英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翻译课程必须在学生具有相应的“翻译素质”,也即大纲中所提到的在词义语序、语法形式、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习惯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开展.在此基础上,翻译课的目标是培养“翻译能力”,而其手段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并运用理论技巧,不断地“讲“与“练”.毫无疑问,“翻译素质” 与“翻译能力”应该成为“翻译素养”的组成要素.但大纲中的“翻译能力” 容易被解释为“文本转换能力”和“双语语言转换能力”. 德国翻译家诺德(Nord,2005:22)认为翻译能力指翻译者要做的所有的事,包括接受翻译任务、译前准备、制定翻译策略、选择翻译辅助手段、翻译文本以及核定译本等. 需要说明的是译者的能力因素内容十分复杂,不同学者对翻译能力会有不同的划分,比较与代表性的,如纽伯特(Albrecht Neubert,2000: 3-18)认为翻译能力应该包括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等五个要素.

(2)“翻译技艺”与“翻译价值职业观”

“翻译素养”还应包括“翻译技艺”与“翻译情感与价值观”. “翻译技艺”是指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翻译的技能和艺术.单列出来是鉴于翻译教育与社会相对脱节的尴尬.据中国翻译协会调查,2009年全国翻译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专业翻译公司3000多家,但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员很少,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不足总数的5%.我国翻译人才缺口达60%.造成该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学中没有结合学校资源优势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把翻译与某一学科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致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基础上,引导学生锻炼并掌握某一学科的“翻译技艺”至关重要.

翻译教学的目标——翻译素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养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最后,“翻译素养”的培养不应忽视“翻译职业价值观”. 《环球时报》2011年6月10日文化教育栏目曾引用上海翻译家协副会长柴明颖说,“如今的中国社会还没有把翻译看成是一项专业怎么写作.而专业翻译就像医生一样,是专业怎么写作,来不得半点掺检测.”“翻译职业价值观”只能在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增强形成,在翻译家的潜移默化下通过技能训练提升.另外还要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体验,在自我认识、体验陶冶职业情感、了解社会中培养对职业的热爱、责任和荣誉等情感.

三、结语

传统的课程教授以“语言知识”为核心, 现在有“翻译能力”目标论, 这些自有其道理,但都未能成为共识.本文认为应从“知识(素质)、过程方法(能力),与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界定基本的翻译素养,三个要素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在教学时只有合理兼顾,才能培养真正为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