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隐喻翻译

点赞:3312 浏览:109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Ge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 键 词 :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一、 引言

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人们只有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总结经验,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才能进而形成隐喻,完成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隐喻的英语等同词metaphor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送”,二者合一意为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换言之,隐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是目的地.

也就是说,一个概念域是可以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其方向是,用熟悉的事物映射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的概念映射抽象的概念.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亲身感知世界,并对所获的经验进行组织的过程.隐喻就是在这种向陌生概念(和抽象)的映射过程中发挥作用,拓宽意域,升华认识.所以隐喻的认知特征在隐喻和隐喻翻译的研究中显得至关重要.

三、 隐喻的可翻译性

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使用喻体是要把喻体或者载体上的某些特征转移到本体上;翻译则必须涉及两种语言,进行翻译时要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隐喻作为一种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方式总是产生于人们言语交际活动中,并与整体的言语交际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语言角度看,隐喻是一种比较“奇特”的语言方式.所谓“奇特”,指有缺陷的表达方式,为违反会话原则的结果,它能把表面上看似超出常规甚至荒唐的事物联系起来.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从文化角度看,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四、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一) 对等策略

对等翻译策略指的是汉隐喻中始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似的,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许多隐喻词语具有相似的喻义,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我们很容易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隐喻用法.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采用直译,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再现原文隐喻的喻义,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如:(1)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 for the festival.

译文:孩子们准备过节忙得像蜜蜂一样.

本例中译语中和原语中的相似点是对等的,即在于孩子们的忙碌与蜜蜂的忙碌相似.句中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蜜蜂忙碌”) 的始源域的认知到表示抽象概念(“孩子忙碌”) 的,目标域的映射而实现喻义的再现.

(2)Time is money.

译文:时间就是金钱.

本例中隐喻的喻义是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始源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目标域的映射而实现的,喻指时间的可贵.

可见,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这种译法既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相融性,又达到了神形兼备的效果.

(二) 转换策略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始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译者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

1. 换喻法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受制于各种文化.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形式、审美情趣等因素使得人们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同一概念往往会运用不同的喻体.在翻译时,译者可以适当地变换原语隐喻的喻体,使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比喻形象,以达到“神似”的效果而又不失原语中的美感.

(1)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以上例句中的译法均是通过将原语中的隐喻转换为译语中的隐喻,充分表达出其蕴涵的喻义.

2. 意译法

由于一些隐喻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隐喻表达方式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当原语隐喻在译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时,恰当地使用意译的翻译策略,既能形象地保留原文的隐喻意味,又可丰富译语中的隐喻表达.具体地说,隐喻意译的方法是通过对原语中词语表层结构的理解,以译文的习惯表达方式把原隐喻的喻义与深层蕴意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获得审美效果上的动态对等.

例如:(1)The ship is plowing the sea.船在乘风破浪地前进.

(2)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五、隐喻翻译的跨文化语境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语言根植于文化,不同语言折射不同民族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在许多词语和句法表达上的差异都是源于英汉民族在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在隐喻解读过程中文化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始源域形象,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六、 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从一个新的高度和视角解释隐喻,为许多语言规则和现象提供了理据.隐喻就其本质而言,是两个域(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跨文化活动.隐喻翻译也因认知语言学对隐喻认知性的深入研究和认知理论的不断完善获得一个更科学、更完善的理论基础.为了力求做到原语与译语中隐喻喻义的对等再现,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隐喻认知隐喻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语言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林剑萍(1982-),广西钦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钦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