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

点赞:3316 浏览:78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英文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体现在历史、审美、宗教、风俗习惯诸方面.故旅游英语翻译的方法包括解释、类比、增加等, 只有这样才能将旅游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正确地呈现在外国游客面前.

关 键 词 :文化差异;旅游英语;旅游英语翻译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我国旅游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我国的旅游业也必将会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好远景.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届时将有1.37亿人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但在风光美景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国旅游业的最具竞争力的无形资源正是异域风情中蕴含的异质性文化所承载的吸引力.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又成为旅游的障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给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少困难.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旅游英语的主要对象是未来的导游,导游与游客进行交流,目的是引起游客在情感、观念及行为上的互动.游客对语言的理解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导游和游客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成为双方互相沟通的障碍,而消除这种障碍已成为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一)由于物质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导致翻译困难和不合理.比如,“粽子”、“阴阳”、“春节”等词是汉语中所特有的,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在给外国游客讲解这方面的词语时,如果将“粽子”译为a pyramid 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es,不仅显得冗长拖沓,关键是原有的文化意义尽失.外国游客虽然知道了“粽子”是什么东西,但是还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更不知道为什么在五月初五当天要赛龙舟吃粽子;再如“春节”一词,经常被称作Spring Festival, 按照字面意思,外国朋友至多理解为这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至于过春节家家户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更为关键的信息都丢失了.在另一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同样的物质却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和隐含意义.最有代表意义的莫过于“龙”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一个是皇权和高贵象征,而另外一个则是邪恶的代表.导游人员在给外国游客讲解有关“龙”的内容时,一定要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化背景,否则我们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就被外国游人们理解为“魔鬼的传人”了.

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英语翻译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 旅游英语中部分景点和风俗的直译和完全音译使它们失去了本来蕴含的内在涵义.在旅游中提及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诗词典故等,一般中国人都能理解,但若不作任何改变,直接译成英文,由于文化差异,外国游客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却很难理解.此时,可采用一些方法,把需要的资料补充进去, 如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是纯正的傣家风情,为的是通过泼水,祈求快乐、祥和.只译作“Water-Sprinkling Festival”,在外国人看来就是互相泼水的节日,对于节日的由来、意义、民族都不甚了解.

一般地说,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翻译,此类翻译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不会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碍,如北京(Bei-jing) 南京(Nanjing)、等.在翻译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译加意译,主要适用于对景点和景区的翻译.比如把天安门广场翻译成Tian’anmen Square,前半部分是采用音译方法,直接译为Tian’an men,而后半部分是采用意译方法,这样就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外国游客一眼便能看懂.如果采用完全意译的方法,把天安门广场翻译成Heenly-peace Square, 则把景点完全西化了,无法传递出地名的信息.类似的翻译还有八达岭长城(Badaling Great wall).承德避暑山庄(Chengde Summer Resort)等等.

目前大多数人主张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翻译景点和景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西方游客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传递中国的地名信息,无形中增进了游客和中国文化的沟通.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旅游英语翻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解释

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如一个介绍湖南省的小册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东经108度至114度,北纬24度至30度.因地处洞庭湖之南,所以叫做湖南.译文如下: Hunan Province lies just south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etween 108°and 114°E longitude and 24°and 30° N latitude. As it is also situated south of Lake Dongting,the Province has the name Hunan,which means“south of the lake”.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发现译者增加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which means“south of the lake” 来解释地理名词“湖南”,让游客了解“湖南”这个地名的由来,对它了有更深的印象.

2. 类比

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几位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弄懂故事内容.此时,周总理提示翻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样,外国客人马上明白剧情的主题思想.这个例子说明了类比的作用及重要性.其实很多中国历史人物、事件都是借助这种方法向国外介绍的.如,把孔夫子比作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苏州比作意大利的威尼斯;把杨贵妃比作海伦等.浙江兰溪有一济公纪念馆,里面写着:“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其译文是这样的: Jigong,RobinHood in China,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济公在译文里被比作罗宾汉,外国游客读到这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人民为何如此喜欢和爱戴济公.

3. 删减与增添

删减对旅游英语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人在介绍旅游名胜古迹的时候多喜欢有感而发,加入许多主观的内容和思想,往往从景点的历史说起,把历代名人与景点的关系结合起来面面俱到,一气呵成.这种介绍方式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让人觉得景点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无形中便增加了旅游的乐趣.而在英语中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拖沓冗长,抓不到重点.因此,采取删除的手法处理译文,就能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景点介绍.可见英文翻译没有亦步亦趋逐字逐句的翻译汉语介绍,而是在多处运用了变通手法,删除了汉语介绍中主观意向比较强的词语,转而注重客观介绍,因此译文的语言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非常符合西方人的口味.

增添主要是为了方便外国游客的理解,加入了对特有历史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外国游客而言,在文化旅游中最有吸引力的是感触和体验异域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而这又是旅游翻译中的精髓所在.如苏州寒山寺名字的由来――早在我国的唐朝,用曾在此居住一位叫“寒山”的和尚的名字命名,这座寺庙因《枫桥夜泊》这首诗而扬名天下.如果学生按字面意义译为“the Bleak Mountain Temple”,就会因为没有了解寺庙的由来和它本身的历史意义而造成误译.

除了上述提到的策略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手段,比如改写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差异,更好地使旅游翻译符合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 在旅游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对这种文化差异的合理处理,不仅可以使外国游客在中国享受到很好的旅游怎么写作,而且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扩大自己影响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