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翻译陷阱看英语教学

点赞:8259 浏览:3203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由于习语翻译的特殊性,英汉习语极容易形成翻译陷阱使译者掉入其中.本文从思维差别、历史习俗、地理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并分析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在教授英汉习语互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英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照以及习语之间的翻译实践来启发、促进学生对英汉文化的互动式理解.

【关 键 词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陷阱;翻译方法;英语教学

1.引言

英语中,习语是对现成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的称呼,即“idiom”,也可解释为“set phrase”,汉语习语不仅包括四字格为主的成语、典故,也包括三字词组居多的习惯用语,还包括来自民间的谚语、歇后语等口头俗语.

由于习语通常具有隐含意义,因此,习语的字面意义并不代表本身意义.依照Nida(1997),影响人类沟通的限制因素由两个基本因素组成:没有任何两个人用相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相同的经历;没有任何两个人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符号.

“语言文化特征的研究包孕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牵涉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征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刘重德,1992)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习语,在表现法中,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

由于习语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涵义,习语翻译又有它自己的局限性,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首先找出源语中的文化是否存在或部分存在于目的语文化中.

传统的习语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和意译.直译不但追求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再生而且还强调原文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的再生.而意译则被定义为直译的补充手段,它不强调与原文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对等而是尽力去追求和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思想.此外,还有借用法和综合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习语应该尽量了解习语的深层结构,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运用习语.

2.英汉习语中的翻译陷阱

2.1 英汉习语的文化比较

习语植根于各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吸收本民族生活营养产生和发展起来,无疑,民族的种种要素都会对习语产生影响,使它染上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2.1.1 生存环境的差异

生活习惯是生存环境影响的结果之一,这种差异也会在习语中体现出来.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曾一度领先世界,而中国古代是一个内陆国家,传统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土地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再如英语中的“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汉语中的“斩草除根”、“拔苗助长”等都体现了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汉习语的翻译陷阱看英语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英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英国人的主食是牛奶和面包,这两种食物便常常出现在词语中,如“to 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而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大米和饭相关的习语,如“生米煮成热饭”、“看菜吃饭”等等.

2.1.2 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它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这一历史典故,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美国《时代》周刊曾登载这样一句话:“Many people borrowed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在这里,作者援引了《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者Shylock(夏洛克)作为典故,喻指债台高筑的赌徒不得不借还债.

2.1.3 宗教文化的差异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语言之中,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极生悲”等.而在西方,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再如,《圣经》中有“The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比喻“观其行而知其人”,“turn thick cheek”喻“宽大为怀”;《论语》中的“温故知新”――温习旧课,可以更好地加深理解.

2.1.4 风俗与心理状态的比较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生活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心理状态,会对同一事物赋予不同的感彩或意义.

例如,英语说“a black sheep”,汉语则说“害群之马”;再如,与狗有关的习语中,也有很多差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的日子).而汉语中则多为贬义,如:“狗咬吕洞宾”――把好人当成了坏人,“狗头军师”――不高明的参谋.

2.2 英汉习语中翻译陷阱举例

习语由于其本质特点是具有意义表达上的双重性,一为形象或字面意义,一为抽象或深层意义,并且由于复杂的文化背景的制约,稍不注意,译者就很容易掉入其陷阱之中.

1)“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与“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该英语谚语原为否定句,出自《伊索寓言》,即“Fine feathers don’t make fine birds.”肯定句带有嘲讽意味.意思是说“华丽诱人的外表并不表示优点或能力”,显然带有贬意.而汉谚是褒义的,意为外表装饰能带来有利的效果,“人们穿上好衣服才漂亮、精神”.英谚强调内美,而汉谚重外表打扮的客观作用.

2)“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与班门弄斧.这里英谚意为“try to teach,inform,or give advice to someone who is more knowledgeable or experienced than oneself.”就是说:“竭力想教人干某事,而殊不知他人比自己干得更出色.”这只是一种“多余”而已,但绝无卖弄之意.而汉谚出自柳宗元的《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有“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一句,意为在行家面前炫耀本领.

3.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1 直译法

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paper tigers――纸老虎.汉语中独有的歇后语多数情况下可以采取直译形象的方法.例如,“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译成“a ten-foot lamp stand that sheds light on others but none on itself.”

有时,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如,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ef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3.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不保留原文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原文意思的翻译法.

例如,英语中“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掉下金蛋的鹅)可由我们更熟知的“杀鸡取卵”替代.汉语中的“掌上明珠”译成英语就是“the apple of their eye”;“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英语中最好是“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同类羽毛的鸟聚在一起).

3.3 借用法

英语里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习语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通或极其相似的喻意.

如“猫哭耗子检测慈悲”和“shed a crocodile tears”,“煽风点火”和“to fan the flames”.

3.4 综合法

有一些习语,若将直译、意译、借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三种方法的长处并得出很好的译文.如:

(1)下海

译文:plunging into the Sea of Business.

(2)This was a rag to the bull.(Mark Twain:Life on the Mississippi).

译文:这话简直是朝着公牛摇晃红布,火上浇油.

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受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等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翻译时,应该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文化之间的类同和差异,掌握译入语有关的文化、社会等的背景综合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掉入翻译陷阱之中,不致闹出翻译中的笑话.

事实上,比较翻译英汉习语的过程就是比较两种文化、两种历史,两种不同民族心理的过程.通过诠释英汉习语中的精彩内涵,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两种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内容,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通过外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习语的学习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对学习英语的人来讲,熟悉英语习语的引申意义并据此掌握翻译的技巧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