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蔷薇花》翻译

点赞:3043 浏览:91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斯蒂芬斯的诗歌《风中蔷薇花》,表现了一个为情所困少女飘渺的思绪,形式简单,意象优美,意蕴深长.译者郭沫若提出“风韵译”法,采用四言诗经体使译诗形神兼具,优美动人.在上述分析的同时,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译诗.

关 键 词 :蔷薇 为情所困 郭沫若 风韵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中英蔷薇,美质动人

詹姆斯斯蒂芬斯(James Stephens,February9,1882-December26,1950)是一位爱尔兰诗人和小说家.其小说多是重现爱尔兰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充满了幽默和抒情意味.他在乔治、威廉姆、拉塞尔(Gee William Russell)的指导下开始诗歌创作,第一部诗歌总集《叛逆》(Insurrections)刊行于1909年,1938年发行的最后一本书《月亮与国王们》 (Kings and the Moon)也是一部诗歌集.他的诗作《风中蔷薇花》(The Rose in the Wind)由于郭沫若的翻译而广为人知.

The Rose in the Wind 风中蔷薇花

二、为情所困,梦魂所依

Dip and swing,

Lift and sway,

Dream a life

In a dream,away.

Like a dream

In a sleep

Is the rose

In the wind,

And a fish

In the deep,

And a man

In the mind,

Dreaming to lack

All that is his,

Dreaming to gain

All that he is.

Dreaming a life,

In a dream,away

Dip and swing,

Lift and sway.

颤颤巍巍,

颉之顽之,

睡梦生涯,

抑之扬之.

睡中之梦,

风中之花,

蔷薇颠倒,

睡梦生涯.

水中有鱼,

心中有君,

鱼难离水,

君是我心.

梦有所丧,

丧其所有,

梦有所得,

得其自由.

睡梦生涯,

抑之扬之,

颤颤巍巍,

颉之顽之.

玫瑰(rose)这一意象在英文诗歌中已不胜枚举,最为著名的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的名作A Red Red Rose.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炽热的爱,而玫瑰也成了娇美少女的代称.日文中把rose译为蔷薇.受其影响,余光中也曾把英伦诗人萨松(Siegfried Sassoon,1886-1967)的名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译为:“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郭沫若旅久,把标题译为《风中蔷薇花》也在情理之中.娇艳的玫瑰风中摇曳,此意象不经意间已传达出了动人的美质.

纵观全貌,这是一首怀春少女表达思恋之情的诗歌.诗人以玫瑰喻少女,首尾呼应,真幻结合.诗歌首尾重复使用双关语,反义词(下dip―上lift)和近义词(摇摆swing―sway),不仅立显玫瑰在风中摇曳的形象,更是表现出少女心绪起伏,神思摇荡.梦(dream)一词在全诗出现7次,凝缩了少女的情致.梦境的基本宗旨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只有在梦中,她才能梦见想要的生活,可这种梦,也会像梦本身一样醒来无踪.可怜的少女所凭借的只是自己的梦,梦中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了偿心愿.

诗中出现三个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象:风中花、水中鱼、心中人,实则层层递进,融情于景.把梦幻和现实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弦外之音、境外之境的美学境界.玫瑰似的少女思念意中人,愁思绵绵,煞是欣羡水中鱼儿的洒脱.鱼儿的逍遥反衬出少女的为情所困,既有朦胧的画意,又有幽幽的诗情,充溢着缠绵悱恻的情绪.这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这些意象步步推进到全诗的――意中人.过后,笔锋陡转,别离笙箫的惆怅,事过境迁的轻叹,少女在现实中无法达成心中所愿,转而又求之于梦.梦中有时君迹无踪,余恨常有,有时良人梦中伫立,青葱如昔.幽梦如烟如雾般飘忽,造成一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灵动艺术美.排比的应用加强了感情抒发的力度,既贴切又含蓄,感情浓郁而又意味深长.人物内心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只能在梦中和谐,纯真的情致在无形无影的梦境中得到展现.梦境打破了现实与幻境的界限,增强了诗歌的涵盖量和感染力,使其余韵悠然.

徐志摩认为,一首诗的秘密就在于它内含音节的匀称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 《风中蔷薇花》中五个“in”短语的排比使用,使该诗节奏曼妙舒缓,形式精致工整,声调富于韵律,提高了语言表现力.并且,形式上的一致性突出了语义上的对比,在修辞的语义表达效果上,起到了古汉语传统修辞中“兴”的作用.爱恋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蔓延在轻吟漫唱的旋律中,使诗歌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韵律感,收到一种回肠荡气,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风中蔷薇花》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诗歌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诗译艰难,郭老传神

诗歌不同于一般的文本,诗人为了追求诗歌内涵的多义性、韵律的节奏感,往往所用语言就具有了省略性.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信息转换,加之诗歌本身的韵律与独有的美学特点,所以有学者认为文学翻译难,而诗歌翻译更难.如果只是逐字呆译,仅仅体现原诗的表面意义,而丧失其气韵内涵,就得不偿失了.当然意译也不能天马行空.译诗不能不说是一种再创作,一种增值翻译,但这是一种有限度的再创作.原诗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在对原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原作者的思想和写作动机,顾及原诗的用韵、选词、节奏及音响效果,还力求原诗语神语势的圆润.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雄厚的汉语、汉诗和英语、英诗功底、扎实的东西方比较文化知识以及诗人的才情,而且必须具备驾驭翻译理论和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

郭沫若老先生既是文学巨匠,也是翻译大师.郭老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但他更强调“雅”.就“直译”和“意译”的划分而言,他倾向“意译”.郭老的“意译”倾向和对“雅”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他所主张的“风韵译”中.郭老于1920年就提出:“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握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由此可看出,郭老强烈反对对诗歌进行语言学家般的解释,而倡导对原诗充分领悟,顾及原诗的语势神韵,同时用精熟的汉语自然地呈现原诗的风貌,这才是艺术家的译品.

换言之,郭老不仅追求译诗的形似,而且还有神似.神似不容易做到,形似也不容易做到.有人曾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舍弃什么,那一定是形式,而不是内容.但是不尊重原作的形式,而一味追求神似,则为不忠实,因为形式具有引发性和整体的暗示性.《风中蔷薇花》原诗共20行,每行仅三或四个字,言简意赅.如果译者只是直译,非但译诗不能凑足20行,有损原诗的形式美,而且文笔枯涩,黯淡无光.郭老基于原诗的形式,别具匠心地选择了四言诗经体来翻译.不仅在形式上美轮美奂,而且能让读者产生极其美好的联想.诗经中《关雎》(周南)和《蒹葭》(秦风)都是论及儿女情长,都在表达一段无法忘怀的爱情的难言隐衷.既富有层次,又富有变化,层层推进,反复吟唱,尽显痴情人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都成了《风中蔷薇花》最好的注解.如果说好的翻译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那么郭老的译诗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说“意”是诗歌的内涵,那“韵”就是诗歌的外衣.《风中蔷薇花》的原诗韵律较散,有类韵(元音押韵),dip/lift, dream/sleep,头韵,swing/sway,尾韵,sway/away, wind/mind, is/his.纵然这三种押韵方式都有加强原诗句的语气,使诗句抑扬顿挫,尽显英诗曲韵之美.但强要用中文同时表达这些韵律形式,只怕不太可能.郭老灵活运用中文诗歌传统的尾韵格式,以及顶针排比等手法,使译诗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感.

郭老译诗在忠实于原诗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对原诗所进行的大胆再创造,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诗歌翻译,而同文学创作结合在了一起.通过补充其“经济”的表现,体会出了其“富裕”的内涵,原诗的意境和神韵美跃然现于眼前.译诗的形神兼顾是他秉承民族精神,翻译不以洋化为主,而让译诗在汉语肥沃的土壤中成活的结果.郭老的译诗使原诗的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强调了情绪自然消长的审美体验,符合“形美,意美,音美”的“三美”原则,充分体现了风韵译的思想,可说自成一篇美文.读后让人如饮醇香美酒,回味无穷,真正体会到了外国名诗动人的魅力.诗人译诗,以诗译诗,诗意更浓,译诗传神.郭老将原诗的思想内容与符合汉语诗歌表达习惯、具有音韵之美的语言结合在一起,从而为读者奉上了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佳作.

四、初涉诗译,人愚笔拙

翻译中亦有异化归化说.异化是最大限度地展示原语文化风采,保留原文的语言及文化特点,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虽然这种策略有时会增加理解的难度,但却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异域文化信息.归化则会忽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自身的某些文化价值形态强加给原作.如果从这两种翻译策略来看,郭老译诗无疑是归化的产物.其译诗时代久远,用语古朴.原诗文字通俗,而郭老译诗过于优雅,致使原诗简练平直的诗味丧失了.笔者秉承“风韵译”的思想,坚持“三美”原则,斗胆试用现代汉语译之,贻笑大方:

摇曳起伏,心绪飞舞,梦中之梦,旖旎如斯,逝者如斯.

玫瑰风中,兀自颠倒,鱼戏深渊,任其逍遥,

君驻心中,难舍难抛,梦失所有,君迹无踪,梦回所得,良人青葱.

梦中之梦,旖旎如斯,逝者如斯.摇曳起伏,心绪飞舞.

(《风中玫瑰》)

注:本文系四川理工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xjky009.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译:《风中蔷薇花》,l.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海岸:《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宝童:《也谈诗歌翻译――兼论黄杲先生的“三兼顾”译诗法》,《中国翻译》,2005年第1期.

[6] 曾祥芳:《浅谈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以〈英诗译稿〉译文为例》,《文艺生活》,2009年第2期.

[7] 周红民:《美言可信信言可美》,《上海翻译》,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

王庆,女,1972―,四川自贡人,四川外国语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

夏宏钟,男,1965―,四川仁寿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