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点赞:33148 浏览:1557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化形态差异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必然会给中英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从文化差异出发以对比语言差异,旨在为准确有效地进行中英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 键 词 :文化;语言;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89—02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涵和外延都是十分广泛的.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正式文化(英文中用大写的Culture表示),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方面;其二,是普通文化(英文中用小写的culture表示)既普遍的社会习俗和惯例.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定义被很多人认为是经典定义.书中提到: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事实上,文化一词是在泰勒之后才在英语中流行起来并得到人们的偏爱的.

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也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般.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媒介,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此语言就是文化的镜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当然没有文化也就没有语言.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不了解一门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该语言.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指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掌握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字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从几个方面对中英两种文化略加比较.

一、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体现在思维差异、日常交际和称谓方面.在中国,白色代表着死亡,而在西方,白色则代表着纯洁,在英语世界黑色代表悲哀与庄严,而在中国和朝鲜以白色表示哀悼,有时也用黑色;绿色对英美人有时意味着嫉妒,而对法国人有时却意味着不记前嫌;在欧洲,紫色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在东方是不可侵犯的权贵颜色.

(一)打招呼与寒暄

人们在打招呼与寒暄时,一般都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进行交际.对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常用“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或“你要去哪儿?”(实际上并非关心其结果)作为打招呼用语:常以年龄、婚姻、薪水等个人情况作为聊天的话题.而英美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他们不知道这纯粹是中国人的greeting(打招呼),而并不关心他是否真的吃饭没有或是去哪,因而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对中国人打招呼的用语、聊天的话题,他们会误解为在被人监视,甚至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他们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或聊天.他们见面常说:“Hi/Hello/How are you!”或是“Good morning”等问候语.他们聊天时常喜欢谈论天气、政治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如“It’s a good day.”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It’s true that every body talk about the weather.It’s the most mon subject of conversation.”(每人都谈论天气,这是事实,谈论天气是最普通的谈话话题).因此,当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交流时,常会由于语言交际方面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引起不快.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小张、小王”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汤姆”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Li”(李老师),“engineer Liu”(刘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此外,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三)赞扬与祝贺

在中英国家中的赞扬与祝贺差别也很大.中国人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直接表白;在得到赞美时常表现得很谦虚,内心接受,不正面承认.在接受赞美时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用词上有明显的差异.当有人夸奖某人漂亮时,通常得到的反应是:“No,no,Where?而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回答应该是:“Thank you.”.在中国人看来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英美人截然相反:得到赞美时的表现是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认为赞美是真实的,理应接受.另外,当英美人在接受了某人的帮助时总是说:“Thank you.”(谢谢);中国人这时常会说:“It’s my duty.”(这是我应该做的).此时西方人会误解为中国人帮助他人是责任和义务、是出于无奈,必须这样做.按着他们的习惯应该回答:“It’s my pleasure.”或是“My pleasure.”(我很愿意帮您忙). (四)告别

在中英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二、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语言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不同的宗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词语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因而影响着中、英词语的翻译.在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神,由此,汉语从佛教和道教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丰富了汉语语言.如与佛教有关的词语有“五体投地”、“借花献佛”、“大慈大悲”等等,与道教有关的词语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然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独特的欧洲文化对其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他们的语言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色彩的烙印.《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人物故事成为现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部分.比如Cain,出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的“该隐杀弟”的典故,后来该隐就成了“谋杀亲人,叛乱,内讧”的代名词.英语中与基督教相关的语言很多,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保佑自救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议,由上帝来决断)等.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涉及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比如英语课文中出现过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ans to breathe(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知道《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认为:人是上帝造的,上帝用粘土(clay)捏成泥人,然后从其鼻孔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造人的全过程(the creation of man).在此句中,作者借用上帝赋予人类生命之气的故事,高度赞扬了老师教书育人的伟大工作.正像泥人从上帝那里获得生命之气一样,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能更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文化意义.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价值取向的差异

价值观作为人们衡量价值的标准,指导或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价值观念是民族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由于它依附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中国文化中,从古至今,人们对集体荣誉、群体观念有很强的归属感.在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人崇尚的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在美国文化中,自信是特别受重视的品质.强烈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人们接受这样的生活信条:“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某些词在一种文化语境中是可以接受或受人欢迎的,而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难以令人接受甚至令人讨厌.比如,在小说《青春之歌》中,当卢嘉川指责林道静的想法和做法是为了个人利益时,林道静蓦地站起来为自己申辩说:“你认为我是个人主义者吗?”有的人将其翻译成:Do you mean that I am an individualist? 笔者认为,这样翻译是不妥的.之所以“她蓦地站了起来”是因为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个人主义”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重视个性的发展,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是“拼搏进取”的同义语,明显具有积极的褒义.上句译文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英,美读者对此必然会产生误解,所以在这一语境中应把individualist改为self—seeker(追逐私利者).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采用恰当的方法,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传播或移植原文的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影响着词语的翻译,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在不违背原文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词语的文化意蕴,真正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