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功能视角下的唐诗翻译

点赞:30371 浏览:142151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唐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明珠.本文从Halliday的人际功能理论入手,试对比分析唐诗的英译本,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古诗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翻译研究者带来一些启示.

关 键 词 :唐诗 英译文 人际功能 语气系统 情态系统

1.引言

近年来,许多翻译工作者投入到中国唐诗翻译研究工作中:许渊冲提出了“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翻译原则,对古诗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黄国文曾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对杜牧的《清明》一诗进行概念功能等方面的分析,为古诗英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模本.本文撇开对诗歌文学审美方面的探讨,以Halliday的人际功能理论为框架,对古诗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古诗翻译提供的指导性.

2.人际功能概说

根据Halliday(1994)、李战子和胡壮麟(2005)对人际功能理论的解释,人际功能理论可以定义为人们用语言表达说话人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表达说话人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的功能.语言的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Mood)和情态系统(Modality)等语法手段来实现 (Halliday1985,1994).

语气(Mood)系统是剖析小句功能的主要成分,它通过小句的主语和限定成分的位置关系体现陈述、疑问、命令等;情态(Modality)是隶属于语气系统的一个子系统(Halliday 2000),依靠情态动词和情态状语等手段表达可能性、意愿以及责任等.二者是实现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语气系统与人际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气是实现人际功能的最重要成分.语气系统的选择是实现地位建构的重要途径,对语气的分析能较好地揭示话语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李战子,2002: 25).最基本的语气系统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陈述语气是主语在前,限定成分在后;疑问语气则相反,限定成分在前,主语在后.

3.1语气系统的选择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前三句均采用陈述语气,而译者对第四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语气翻译存有分歧.有译者使用句号(视其为间接疑问);也有译者使用问号(视其为直接疑问).本文收集的五个译本中,三个译为直接疑问语气,其余两个则一个为间接疑问语气,一个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混合形式:

译者 译文 语气

刘重德 “Where do you e from”with a ile to me they say.

直接

王大濂 “Stranger, where are you from”they ask me with a ile.

吴钧陶 “And where do you e from at all”One asks with a brightly iling face.

万昌盛 And inquire from where he I e, from where 间接

Bynner They ile and say:“Stranger, where do you e from” 陈述+疑问

上表显示:万译(万昌盛译文)视其为间接疑问句;Bynner译则比较特殊,介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结构;其余的三位译者使用直接引述,是诗中问话人(儿童)的直接提问.可见,语气的使用与译者对原诗理解有关.把诗人视为叙述者,则采用直接陈述语气,向读者提供信息;若为转述人,译者就应使用直接引语向读者转述“儿童”的话.因此,确立诗人立场有利于诗句语气翻译的确定.

3.2 语气成分

根据Halliday(1994),语气包括两部分:(1)主语(subject),由名词词组来充当;(2)限定成分(finite),属动词词组的一部分.限定成分包括两方面:说话的时间和说话者的判断.前者称作“主要时态(primary tense)”,有三种:现在、过去、将来,皆相对于“现在”而言;后者称作“情态”( 前文提到,情态是隶属于语气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本文将于第4节“情态系统与人际功能”对其进行讨论),情态主要指说话者对其说话中涉及的概率或频率,以及义务或意愿做出的判断,一般由情态助词表达.

3.2.1主语

古诗翻译中,主语人际功能的实现需要注意两方面:(1)主语补译,即诗中主语不明确,译者根据上下文意境对诗句的主语进行补译;(2)主语一致,即译文主语跟原诗的主语一致.

(1)主语的补译

中国古诗多以语言精练简洁著称,因此,它们在主语方面往往是不明确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然而,中文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在没有主语的情况下,中国读者也能理解;而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读者会为物主不明而困惑.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序言中提出:“中文常不举主语,韵语尤甚,西文则标举分明,诗作亦然.译中诗者遇此等处,不得不一一为之补出”(1980:5).主语的补译能使物主更明确,但不同的主语往往会造成对原诗主旨理解上的差别,甚至使译文偏离主旨,因此,在对主语隐匿的中国古诗进行英译时,补译正确的主语是必要的.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庄》:“日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原诗并未确指“夜归人”的身份,造成译者对其产生分歧.许渊冲和文殊对“风雪夜归人”的翻译如下:

译者 主语 译文

许渊冲 I With wind and snow I e when night is dark.

文殊 someone As someone heads home this windy, snowy night.

两译者对原诗的“夜归人”的理解存在差异:许译认为“夜归人”指“我(诗人)”;文殊则认为是“某人(白屋主人)” .为忠实于原诗,译者有必要对“夜归人”的身份进行考究:首先,只有主人才能言“归”,所以“归”字可表明“夜归人”为白屋主人;其次,既然日暮苍山、天寒白屋及犬吠皆为诗人所见所闻,则“夜归人”也应为诗人投宿后所见;再者,“夜归人”与“白屋贫”相呼应,正因山屋贫白,主人才辛苦劳作以致夜归.因此,笔者认为,取主人夜归之意较佳,更能深化原诗主旨:将主语“I” 改为“someone”,以不确定的第三人称来译,既易于让读者联想到主人夜归,亦为空旷的山庄增添几分神秘和寂寥.


(2) 主语一致

Thompson(1996:40-45)指出,主语是说话者要对小句中提出命题的有效性负责的一种实体.因此,在翻译中必须保持主语与原语的一致,否则交流就转向另一新命题.如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的英译:

译者 主语 译文

Bynner, Witter&江亢虎 my children And my children,meeting me,do not know me

万昌盛&王中 The children The children recognize me not when me they behold

吴钧陶 the children Confronted by the children all,I am a stranger to the place.

刘重德 kids Kids don’t know me when one another we behold

王大濂 boys Boys meet but know me not.

首先明确诗人为叙述者.风华正茂时离家,鬓毛疏落时返归,诗人不禁感慨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原诗“儿童相问”为一妙语:《唐诗鉴赏辞典》(1983)认为,儿童淡淡的一问却给诗人重重的一击,引出其无限感慨而抒发“我不忘家乡而乡人忘我”的悲哀,意旨深远.译者Bynner, Witter&江亢虎在“children”(孩子们)前加译“my”(我的)一词是译者对“儿童”一词的个人理解,而这种理解既削弱了原诗的主题也不符合客观实际:37岁中进士的诗人离家为官,垂暮之年回归家乡,即使离家时有孩儿,他们也早已长大,不再是“children”;王译中的“boys(男孩们)”也有失偏颇,因为原诗并未确指儿童的性别.笔者认为万&王译以及吴译笔下的“the children“和“kids”即可.另一方面,《文史知识》(1994(5):23)曾指出,诗人少小离家,老大返家,久居他乡,乡里小儿不认识这位归客是意料之事,诗人却特地指出,原因是诗中的“儿童”并非一般儿童,而是诗人孩童时在家乡一起玩耍的少年伙伴.若按这种理解,本文收集的三种译文均无准确译出“儿童”,即其人际功能的传达未到位.

人际功能视角下的唐诗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由此不难看出,古诗中的同一个主语,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不同的译文.这也证明中国古诗具有“诗无达诂”的特征(黄国文2006:147).译者在选用时需力求准确,从原诗的意旨出发,选择可准确体现主旨的主语.

3.2.2时态选择

时态是一种语意范畴,表现的是所谈论的事件、情景和谈论的时间之间的关系(Elizabeth C.1978:26).英语中的时态可通过动词时态的变化表现,而汉语中却无“时态”概念.张智中(2006:52)在《许渊冲与翻译艺术》一书中也提到,中文的动词可以写实、也可以写虚;可以写现在、写过去、也可以写将来,但在形式上往往看不出区别,而英语诗歌中的动词时态分明.由此可见,对古诗进行英译是碰到时态和时态选择的问题是必然的.

古诗英译中时态形式的选择反映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和对原诗意境的把握.古诗的英译本大都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大部分译者认为,一般现在时能“使诗行呈现出一种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朦胧美”(朱徽1990:48).而无采用一般现在时的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用一般过去时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这种情况的一般过去时可改为一般现在时;二是诗中有明确的表示过去意义的词语,这种用法的一般过去时通常不能换为一般现在时;第三种情况是通过时态形式的交错使用达到栩栩如生地描绘往事的目的(黄国文2006:157-158).笔者收集的古诗译文显示,同一首古诗既可用一般现在时也可用一般过去时来翻译,但所表达的意境并不相同.然而,并非每首古诗英译都可自由选择时态,若原诗中有明确的时间,时态的选择就必须根据诗句的意义来确定.如《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就有明确的时间“少小”,英译时,动词的时态受到限制,须选择过去时:

综上,古诗的英译必须考虑英语时态的限制.时态的选择要把目的语的语法限制和不同时态表现的含义与语境结合起来考虑.

4. 情态系统与人际功能

情态意义大都由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以及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唐诗语言精练,适当使用情态表达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表达个人对原诗的理解.如唐代诗人徐安贞的《闻邻家理筝》:“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夜深更阑,诗人对月无眠,愁怀满腹.忽闻邻家赵理筝声,然而一把“银锁”却让诗人可闻而不可及,只好寄望于梦中相见.该诗的英译本中多处使用情态动词表达译者对原诗的个人理解.如第一句“知是邻家赵女弹”的译文如下:

译者 译文 情态动词

许渊冲 I know it must be she, my neighbor’s lovely maid must

W.J.B.Fletcher I knew it was that lovely maid 无

Herbert A.Giles And I know that it is she, the sweet maid next door to me 无

诗人愁绪万千之际忽闻阵阵悠扬的筝声,他判断理筝者是一位美丽温柔的歌姬(赵女).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虽然未能目睹其容貌,但仿佛眼前已有一温柔可人的女子,所以许译使用了情态动词“must”表达诗人在听到筝声后做出的逻辑判断,断定理筝者必定是邻家赵女;而Herbert A.Giles 和W.J.B.Fletcher无使用任何情态动词,仅仅在陈述事实.又如最后一句“不如眠去梦中看”:

译者 译文 情态动词

许渊冲 So I cannot see her but in the dream land sweet. cannot

W.J.B.Fletcher That sleep may bring sweet dreams to me

must be my only hope. may、

must

Herbert A.Giles That I hasten from the fancy free and in

dreamland pray to see. 无

诗人经历了可闻而不可及的失望后发出感慨:不如到梦里相见.许译和 Fletcher译分别通过使用情态动词“cannot”和“must”表达诗人细腻而复杂的情感,突出诗人可闻而不可及的失望和寄情梦中相见的无奈;Fletcher连续使用两个情态动词突显诗人的担忧,因为他认为,孤寒之夜里的这阵筝声,非但不会消去诗人心头的愁闷,反而更撩起他的愁思,虽说“眠去梦中看”,但恐其今夜难眠了.而Giles使用一个陈述句表达个人对原诗的主观理解,未对原诗句的意境作深入探究.

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原诗进行解读,再将其理解用目标语转述出来.对原诗的情态理解的把握有助于对原诗的理解和翻译,适当使用情态表达有助于英译者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原诗的理解.

5结语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语篇分析的一项理论依据,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语篇进行分析和研究早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古诗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求与原诗对等的过程,因此译者在古诗翻译过程中对原诗所蕴含的人际功能的把握(包括主语、时态以及情态),对于忠实原诗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上面利用人际功能对古诗翻译进行的分析,笔者认为用人际功能理论指导诗歌翻译,既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理解原文,还可以帮助分析英译的准确性..可见,人际功能视角下对古诗翻译进行分析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