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昆仑”起

点赞:4920 浏览:193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前一阵,《北京晨报》报道:作家马伯庸发微博透露,他看到一位学者的文章从德文里翻译了的《念奴娇·昆仑》诗句后,竟将此诗作者译为“昆仑”.记者查询后发现,误译的作者名叫陆兴华,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马伯庸认为,此事之荒谬,堪比此前有人把误译为“常凯申”.

严格地说,的《念奴娇·昆仑》并不是诗,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写作于1935年长征途中.稍微有一点常识,或认真查一查,都会知道的.

该副教授是在一篇分析德国现代学者施米特的政治理论的文章里,引用了这首词最末一段的德文之后分析道:“施米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来展望这种世界革命或战斗下的真正的政治的斗争和和平:把革命和战斗的火种当礼物,一把送给欧罗巴,一把送给美利坚,一把留给中国自己,这样和平才会来主宰世界.”段尾特意注明:“这是本人的翻译,未查到昆仑原诗.”


据记者报道,这位闹了大笑话的副教授,甚至还通过微博回复爆料的马伯庸说:“没错,但想怎么样?说我对不够了解?你关闭了回帖,瞧你这心态!”而记者却发现,马伯庸的微博其实并未关闭回帖功能.后来记者希望通过微博采访陆兴华,但对方不予回应.

马伯庸的微博里,作为对比而提及的误译为“常凯申”的事,也确实堪与上述这件事相“媲美”.据《新京报》等传媒在两年多以前的报道,那是一篇署名“高山衫”的网文所披露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在一部学术专著中把翻译成了“常凯申”.这是继有人将吉登斯名著《民族、国家与暴力》中的孟子翻译成“门修斯”之后,出现的又一人名翻译重大错误.

这个错误出自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王奇所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一书.里面除了把译为“常凯申”,其他荒谬的人名误译尚有几十处.如将美国哈佛大学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教授翻译成费尔班德;将民国时期外交关系学者夏晋麟翻译成林海青;将台湾大学原外文系主任、知名学者夏济安翻译成赫萨;将海外近代史大家徐中约翻译成苏春月,等等.

应该说,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学者及其学术著作中,都难免不出现一点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当今的中国内地,专家教授们的著作中所产生的错误竟如此荒唐,如此普遍,委实令人瞠目结舌.尤其在出现了错误被人指出之后,还不虚心听取及时改进、反思,反倒极为不屑地质问对方“想怎么样”、“瞧你这心态”,云云——这样的态度还怎么做学问?又如何去为人师长?

【王德彰荐自《今晚报》2012年2月26日/本刊有删节】

“诗人昆仑”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