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祝福》英译的审美再现

点赞:23740 浏览:1080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鲁迅的代表作《祝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应该是一个审美再现的过程.本文试从形象刻画、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四个方面讨论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如何再现了原作的审美价值,从而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关 键 词 :小说翻译,审美再现,审美价值,《祝福》英译

中图分类号: I3/7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74-03

文学翻译是一个艺术审美的过程.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必须具备杰出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充分感悟和发掘原作的审美价值,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似的美学功能和审美效果.


鲁迅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继承了前人优秀的成果,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祝福》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名篇.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个被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其审美价值在于生动的人物形象,环境和心理描写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小说的英译者杨宪益夫妇在《祝福》这篇小说的翻译中向我们展现的不仅是精湛的翻译技巧更是他们作为审美主体所具有的高超的审美能力.译文基本再现了原作的审美价值,可以使我们获得同读原文相似的审美享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人物形象刻画

文学是用文字语言来创造形象的艺术.作家就像画家使用色彩来描绘一样,使用语言材料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雕刻,具体的描绘.小说中这种语言使用得是否成功,对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整个作品的艺术性都是起关键作用的.鲁迅用中国古典小说擅长的白描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长着癞疮疤的阿Q,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月光下戴着项圈手拿钢叉的闰土等等都深深刻在了读者的头脑中.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等人物的刻画同样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杨宪益在翻译这些人物描写的片段时也表现出了他敏锐的艺术感悟力.试看一例: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消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还高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段文字描述了祥林嫂在经受了多次打击之后的凄惨无比的形象.语言生动形象而简洁凝练.鲁迅从眼睛,脸色,头发等方面活脱脱的把一个饱受摧残的祥林嫂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拨动了读者同情的心弦.杨宪益在翻译时完全抓住了这些形象方面的细节,用词也保持了原文的风格.鲁迅在描写祥林嫂的头发和脸色时用了多种颜色词, 花白、全白、黄中带黑,分别被译成了streaked with gray, pletely white, sallow and dark-tinged 非常准确,而且让读者感到了无情的生活给祥林嫂带来的无情的变化.原文最精彩之处是神色和眼神的描写.“脸上消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被译成 “Her sallow, dark-tinged face that looked as if carved out of wood was fearfully wasted and had lost the grief-stricken expression it had borne before. The only sign about her was the occasional flicker of her eyes.”保持了原文的比喻形象,同时也对句序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英语逻辑严密的特色,读来很流畅,这说明译者在翻译时也考虑到汉语和英语的差别,这在译文的其他之处也有体现.原文所传达的悲惨的意味译文也没有遗失,在选词时译者用了一些能表现祥林嫂的悲惨的词汇以渲染悲剧气氛,如 “fearfully wasted” , “grief stricken” , 特别是将“纯乎”译成 “pure and simple” 并将其置于句末,读来掷地有声,很能勾起读者对祥林嫂地同情.

二、 心理描写

《祝福》的另一个艺术亮点是丰富的心理描写.特别是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社会对于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摧残.因译者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字功力,在翻译起这些心理描写的片段时也显得得心应手.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就像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灵魂得有无,我自己向来毫不介意得,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都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等.人何必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小说中作为知识者的“我”本是有可能去思索生死的意义的,而小说为集中于祥林嫂的痛苦,所以对叙事者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反映了他作为知识者的致命弱点,写他不带感情也不愿深思.这段描写的便是当“我”被祥林嫂问到灵魂有无问题时的窘迫境地.“悚然”、“遭了芒刺一般”、“惶急”、“踌躇”等,将“我”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翻译起来很有难度.杨宪益的译文把“我”的这种心理再现了.例如“悚然”一词被译成 “my flesh crept” 成功的传达了因恐惧而造成的毛骨悚然的心理.此外,译者对比喻的处理也值得借鉴,例如处理“像遭了芒刺一般”时,译者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转换了比喻形象,译成 “ a shiver run down my spine”,此外这段文字也夹杂了些许对“祥林嫂”心理的描写,即“等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译成 “she seemed to he her own doubts, or rather hope―she hoped for the life after death and dreaded it at the same time” 将祥林嫂的心理斗争表现出来了.

三、 环境描写

文学是想象艺术,它以文字语言(词汇)为媒介,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诉诸人的视听感观,无论文字的传达和接受都要通过主体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并构造审美意象 (王德胜,2001).《祝福》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对于小说的主题的表现无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翻译这些片断时,译者不但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小说中的审美意象,还要用另一种语言将其再现.正如黑格尔所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1979).在下例中杨宪益在译文中展现出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让人叹服.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香.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环境描写.“灰白色的晚云”、“闪光”、“钝响”、“响”,带着读者进入了一个被新年的气氛包围着的鲁镇,视觉、听觉和嗅觉效果一应俱全.译者对其分别进行了恰当的处理.例如“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被译成 “Intermittent flashes from the pallid, lowering cloud are followed by the rumble of crackers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Heath God and , before the deafening reports of the bigger bangs close at hand he died away, the air is filled with whiffs of gunpowder”.其中 “flashes”, “pallid”, “lowering” 产成了视觉效果, “rumble” , “deafening reports” , “bigger bangs” 也产生了强烈的听觉效果,而 “faint whiffs” 也让我们隐隐约约嗅到了鞭炮的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译者照顾到了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对句子在顺序和成分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将“闪光”译成主语便于与下面描写的“钝响”衔接连贯,而这样的变动没有削弱画面感.

四、 讽刺意味的传达

在鲁迅的作品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是一大特色,正是通过运用讽刺手法才“勾勒出了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的灵魂和一切丑恶现象的本质,给人们以无情的否定力量,激起愤懑的笑声”(冯庆华,2002).可见要想把鲁迅的作品翻译好,讽刺意味的传达是决不可忽视的.下例中译者以其敏锐的审美领悟力,捕捉到了原作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并将其传达了出来.

鲁迅小《祝福》英译的审美再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译者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开来,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这是小说中讽刺意味非常强烈的一段,可以说句句有讽,字字带刺.鲁镇人们的虚伪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眼泪已不具同情的色彩,而是比咸丰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的嘲笑更可怕.在鲁迅的笔下他们可恨,可笑而可怜.这段中译者将讽刺意味传达得更为成功.例如“脸上立刻改换了鄙夷的神气”中“改换”一词并没有被简单地译成 “change” 而是译成 “wiped off”传达出一种虚伪造作之感,“特意寻来”译成 “sought out” 表达出那些女人们的无情与可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她们在听完祥林嫂的故事后还故作姿态的叹息一番,满足而去,犹如看完一出好戏一般还不忘了评论一番,译成 “they sighed and went away satiied, exchanging eager ments” 讽刺意味得到了很好的传达,特别是“纷纷”译成 “eager” 很传神.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是审美与创造美的结合.译作的成功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译者将其审美体验带入了另一个语言的世界,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给译入语的读者以同样的审美享受.从《祝福》的译文中我们不光要学习译者娴熟的翻译技巧,更应该领略他高度的艺术审美力和创造力,培养自己的美学修养.

【参考文献】

[1]杨宪益,戴乃迭.鲁迅小说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2]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雷达,李建军.百年经典文学评论[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4]黄书雄.文学鉴赏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5]王立道.中外文学人物荟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6]江培曾.文艺鉴赏大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7]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