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影片在旧中国的汉译传播

点赞:16031 浏览:702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影片毫无疑问占有最大的份额,若以平均每年300部计算,其输华影片总数很可能达到惊人的万部左右.这么庞大的一个电影数量,是通过怎样的手段乐于让中国人接受的?汉译传播在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该文地址:{$getarticleurl}

早期上映的外国影片,都是默片,虽然没有声音,但在情节曲折、内容复杂这一点上却丝毫不逊于以后的有声影片;而且默片都有外文字幕,一部普通故事长片的字幕,通常都在百条以上,关键时刻看不懂字幕难免着急上火,于是就有了翻译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已知早期比较习用且现在还大量存世的是影片说明书,上面登载有剧情说明和演职员表,非常实用.

这种形式的“中文说明书”的数量不可能很多,对庞大的中国观众群来说,“远水不解近渴”,解决不了大家的需求.于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翻译方法应运而生,这就是被称之为“活的说明书”的当场口译.

所谓的“活的说明书”,其实即当场口译.当时采取这种译制外片方法的远非“新爱伦”一家,如1914年9月开设在英租界江西路上的大陆活动影戏院,在其开幕广告上就这样写道:“本院不惜巨资,特向外洋购运五彩活动新奇、侦探、战争、历史、滑稽、爱情、风景等影片数千种,现已到申.至于房屋宽敞,座位清洁,电扇凉爽,空气流通,无不有美必备,且戏中情,译成中文说明,尤为特色.”1915年9月,位于上海华界南市的海蜃楼电光活动影戏园开幕,在其开幕广告上,该院也强调了“演说剧情”这一特色:“本公司于九亩地建设影戏园,开演各种最新活动影戏,逐日更换戏片,推陈出新,并佐以演说剧情,足使观众易于明了.”这些广告正好能和范寄病先生的回忆互为印证,当是有关外片译制的最早记载.我们也由此可知,这是当时比较普遍也较受观众欢迎的一种译制外片的方法,这种方法甚至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期还在个别地区延续应用.《良友》画报的编辑梁得所先生1927年在一篇文章中记道:“广州的影戏院像日本的一样有人讲解的,讲解者的口才好,不但能把本事述说清楚,而且能加插好些有意趣的谐话.记得有一次,映到一个肆意横行的土豪劣绅,乡党为之侧目,讲解者便说:‘官来了等官呀,不是人呀.’大概‘不是人’三字,一方面可以作‘不是寻常人’解,而字面却明明说不是人.”

1921年以后,中国事业渐趋发展,对外片经理商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而且,这时期由于一次大战结束,外片进口也愈来愈多,如再采取当场口译的办法,不但工作量很大,且势必会影响竞争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颖的译配外片的方法取代原有的当场口译法应运而生,这就是中文字幕的应用与推广.借助字幕来解释剧情在欧美影坛是一种常用方法,而将这种方法借鉴到中国来的正是曾在好莱坞学习电影的中国留学生,这方面的先驱是一位叫程树仁的留美学生.译配中文字幕的方法简便易行,效果也不错,“孔雀”先例一开,不少影院仿效采用此法,聘请懂外文的华人担任译片.

为外国影片译配中文字幕,除了外语人材外,还需要幻灯字幕机等相应设备,也即要有人力、物力的投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准备,大约到20年代的后期,译配中文字幕的方法基本成为风尚,当时已有不少影院在放映外片时加印中文字幕,随之产生的问题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引起观众的注意.1935年,上海丽都大戏院开幕之际,在宣传上还特地突出了其“中文字幕设备”的先进:“完善的丽都,不惜牺牲特别聘请专门人材,译述片中的说明和对白,用幻灯映射出来,使观众不大明了英文的亦能深切地明白.这种中文字幕所占有的地位不多,对于银幕的映出,用科学的方法使它没有丝毫的影响.”实际上,在1933年春,国民政府电影检查委员会已下文上海市政府,以“外片放映,应加译中文字幕以重国体”为由,命上海市社会局监督,“令各影业知照遵行”.因此,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各影院放映外片时已基本配置了中文字幕的设备,程树仁首创的外片译配中文字幕的方法,在经过长期实践推广后,终于达到了基本普及的程度,这一战役整整打了十年以上.

外片译配中文字幕的方法风行了十余年,到1939年才开始有了一次较大的改进.这就是“译意风”的应用.译意风原名Earphone,最初译为夷耳风,最后才定名为译意风.这套设备是美国的生产厂家专为上海最豪华的影院“大光明”特制的,故“大光明”当时曾自豪地宣称:“大光明大戏院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译意风’者.”并向观众广而告之:“贵客购戏券时,即可索用‘译意风’,只须出资一角,向售票间购特别票一张,以此票交与招待,当由招待详告贵客如何将此轻巧舒适之听筒至于耳畔,即能听得解释剧情之中国之语.”“大光明”当时为“译意风”打造的广告语是:“贡献给爱看外国片而不懂外国语者;向来只看国产片而现在想看外国片者;欲求完全明了外国片剧情者.”确实可以说是抓住了观众喜尝新鲜的好奇心理.译意风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影院的座椅背后安装有一只小小的方匣子,里面有电线连接发音机.当观众把一张“译意风券”交给招待时,他就会递给你一副可以戴在头上的听筒,并把听筒上的插头插进方匣子,等“译意风小姐”开始翻译时,你耳中听见的便不是莫名其妙的英语,而是她们清脆悦耳的国语了.1939年11月4日,“大光明”首次应用这套设备,试映华纳裴士德主演的好莱坞影片《江湖奇侠传》,招待中外新闻界人士.平日十分挑剔的记者们意外地对这套译意风设备一致唱起了赞歌.一位记者写道:“戴上听筒,就有一种轻微清晰的解释剧情的声音送入耳鼓,这在不谙英语的人听来,确要增加不少赏乐的兴趣.”另一位记者将此形容为“像是带了一位到美国去镀过金的伴侣,她亲切地告诉你这不是硬译,连对白都念给我听,有时,还夹着趣味的语调”.11月9日,译意风正式对外应用,虽然要另付一角费用,但观众还是十分踊跃,成为当时“孤岛”影坛的一件盛事.这以后,译意风一直成为“大光明”的一项,受到观众的欢迎,担任翻译的女士也被影迷们亲热地称之为“译意风小姐”.当时招考“译意风小姐”要求很严格,大致有这样三个条件:(1)具有良好的英文基础,能完全明了影片中的对白.(2)思路敏捷,口齿伶俐,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3)嗓音悦耳清晰,声调舒服动听.应考的多为大学女生,在当时是骄傲稀罕的“白雪公主”,属于很高的层次,而这份工作的待遇和条件也很诱人.当时影院一般上午休息,下午起映三场,时间分别是二时半、五时半和九时一刻.译意风小姐一般每天担任一场电影的翻译,也即工作两小时,较诸其他职业妇女要远为轻松,而工作环境则要优越得多,所获报酬则足以满足一个大学工读生的开支所需.1992年春,美国著名华裔演员卢燕女士回故乡访问演出,她曾于1946年在“大光明”担任过“译意风小姐”,故报纸刊出的通栏欢迎标题为:“当年的大光明译意风小姐,今日的美国奥斯卡评委.”卢燕女士对记者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年在“大光明”担任影片翻译的情形.当时她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是工读生,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卢燕业余的这份影院翻译工作,不但解决了她的生活、读书问题,而且大大开拓了她的艺术视野:“那个工作三天轮一班,是最开心的,放的影片先看一遍,然后就做同声翻译.我非常喜欢,还可以研究表演、镜头和剪辑.这是十分享受的工作.”

“译意风”最先由“大光明”使用后,紧接着同由公司经营管理的“南京”、“国泰”、“大上海”等也相继使用这套设备.1942年初,在原夏令匹克大戏院遗址上重新建起来的大华大戏院,也宣布使用同声翻译系统,为与“大光明”等的“译意风”有所区分,“大华”把自己的这套系统称作“国语风”,翻译的第一部影片是农历春节(1942年2月15日)这天上映、由史本塞屈赛和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好莱坞名片《化身博士》.“大华”当局宣称:“像这部含义深刻的《化身博士》,得到‘国语风’华文说白的陪衬,当然更显出这戏的伟大与精警.”至此,上海的所有外片头轮影院都已安装了“译意风”系统,观看好莱坞影片已扫除了语言障碍.这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本军队已经进驻租界,一个多月后,好莱坞电影就在上海沦陷区遭到了日伪禁映,而且这一禁就是整整三年半.二战胜利以后,从1945年年底开始,新的美国片源源而来,原先积压下来的好莱坞旧片也被翻出来开映,译意风重又红火起来,除了原有的“大光明”、“大华”等一轮影院,新光大戏院是战后最早装备译意风的影院,以后几家二轮影院也开始陆续装备.几年前,译意风装备之初要求较低,只是译其大概,让观众明了剧情而已,而译意风小姐也是这么做的.1939年11月4日,“大光明”首次用译意风招待记者,电影映毕,公司的总经理朱博泉对记者坦诚相告:“译意风只是译其大概而已,目的只在增加观众的兴趣罢了.”而记者也委婉表示:“我以为如果那位小姐在解释剧情时,再加一些‘噱头’进去就更妙了.”但二战以后,译意风的这一原始要求显然有了提高.从最初的“译其大概”,平淡表述,发展到了视剧情、分角色演绎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讲解片中特有的电影语言.1947年,一个译意风小姐在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理解:“译意风是融电影、话剧、演讲于一炉,集艺术之大成,极声色之能事.在‘译意风’中,我尽量地沉浸在每一个角色中,我不单是翻译对白的意思,而且间接地用戏剧的口吻.使每一句话都说得如剧中人一样的生动有力.听众虽听不到剧中人声音,但是我担任他们中间的媒介.凡是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我都传达给听众,避免听众眼睛注视着一幕幕紧张精彩的好戏,而耳中听到的是毫不相称的、平淡的、背书式的独白.等如果有冗长的过程,或是没有对白的‘蒙太奇’镜头等,也要加以说明.”这并非孤证,1946年同样担任这一工作的卢燕女士,在整整60年后这样回忆自己当年的工作情形:“我翻译时尽可能融入角色中,有感情地说话.男的模仿男的说话,女的模仿女的说话,生气是生气,甜蜜是甜蜜,这好比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慢慢地,观众对我的翻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称赞我翻译得好,看电影时点名要看‘卢小姐’翻译的那一场.”可见,译意风小姐之间竞争很厉害,观众的水平也在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了解剧情,有了更高层次的希望,对译意风小姐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但英语要好,国语要流利,还要懂一点电影知识,力求为观众怎么写作得更好.

好莱坞影片在旧中国的汉译传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译意风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译意风的营业情况和影院所处的地点及放映的影片片种有很大关系,位于市中心(中区)的影院译意风的租用者就较多,偏僻的西区相对就要少一些;每逢上映剧情复杂、对白含蓄的侦探片、爱情片和文艺片,通常租用译意风者数量就会剧增,而武侠片、歌舞片等片种以动作为主,译意风的使用者就急剧下降.但总体而言,译意风在当时已成为不懂英语的观众观看外片时的首选助手,而且,它不但担任了中外语言的桥梁.填没了言语隔阂的鸿沟,还成为发扬电影艺术和辅助教育的工具,同时,还可以帮助观众增强对英语的理解力.因此,到1947年,译意风的使用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上海一地,迅速向上海周边地区扩展,杭州、苏州、无锡等地的一流影院,也先后装备了译意风.如果不是当时局势起了很大变化,预计全国的各大城市都会很快出现译意风的身影.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二辑)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2月版

责任编辑:邱红

定价: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