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译制片:东影到上影

点赞:30609 浏览:14264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解放战争年代,苏联进步电影在广大解放区广为放映.因为没有译制,观众只有通过幻灯字幕或放映员用土喇叭讲解简要情节来了解影片大概.当时,在整个旧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打着半文不白字幕的西方影片.1948年1月,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二十多个华侨译配的意大利影片《一舞难忘》.这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年轻的中国电影人面前:中国迫切需要自己的译制片!

上篇:长春奠基

初创辉煌

1948年,由长春迁到黑龙江北部边陲小城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建厂不到三年,已生产出故事片、新闻片、科教片,就是还没有生产译制片.当时,从苏联学习归来的东影厂厂长电影艺术家袁牧之,决心要搞译制片.

但是,谁能担此重任

袁牧之想到了袁乃晨.

袁乃晨生于1918年,河北省雄县道务村人,原名高润才.1938年,中学毕业的袁乃晨参加八路军,任冀中军区一二零师三纵队独立第一支队二团政治处宣传干事.由他创作并导演的话剧《汉奸的下场》曾风靡军中.一年后,袁乃晨成了一名话剧演员,后任戏剧队长、副指导员,1946年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剧团副团长.1947年冬,他在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营长.1948年春编写剧本并导演了我国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并成为我国第一部新闻片《东北》的解说者.他一个人就占了中国电影的三个第一.

袁牧之认为担此重任非袁乃晨莫属.

1948年7月的一天,哈尔滨位于南岗的莫斯科电影院,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的总写作技巧聂斯库伯,接待了一位身着旧军装、光脚穿布鞋的青年人,这位土里土气的年轻人提出了要做苏联的翻译片.

西装革履的总经理打量着眼前这个人,心里充满了质疑,嘴上也没客气:“你们翻译得了吗”年轻人却特别肯定地说:“能!”四十多岁的聂斯库伯可不是白混的,他要求年轻人:“你们做了我们看看,如果我们满意,我们就把华语片的版本全都交给你们;如果我们不满意,我们就交给印度或者香港做了.”他以为年轻人会知难而退.

新中国电影译制片:东影到上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译制片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这个“土包子”年轻人就是袁乃晨.

为了慎重,聂斯库伯要求签一个合同,袁乃晨答应了.

袁乃晨回到东影在哈尔滨的招待所,立即草拟了一份合同稿就急忙赶回兴山汇报.得到厂领导认可后,袁乃晨又很快带上合同返回哈尔滨,同聂斯库伯正式签订了合同.

一个月后,苏联原版片《普通一兵》的素材到了.对这第一部译制片,袁乃晨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拿下.为了搞好翻译工作,他们特意找一个名翻译对电影对白进行翻译.可是,一个月后翻译本交来时,却发现都是文学语言,根本没办法给电影配上音.于是,他们下决心自己搞,把素材交给了电影厂的俄语翻译孟广钧.

孟广钧虽然当时没名气,但是他夜以继日地认真参考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下了大功夫进行翻译,终于拿出了袁乃晨满意的本子.

有了本子,可谁也没做过配音,怎么办

袁乃晨做过演员,也编导过科教片,知道什么是镜头,什么是远景近景特写.可是,怎么做翻译片心里还没底,他只能摸索着干:先是领了一块秒表拿着,到放映室里看素材片,选一段台词长的片断,记下时间长短,背下这一段的汉语台词先试着配音.开始时还是不行,就找来孟广钧,让他把这一段的俄文台词背下来.然后,袁乃晨手里掐着表,他说汉语台词,孟广钧说俄文台词,看是不是在规定的时间里说完台词.就这么一点点地磨,词终于对上了.可是没想到,放起来一看,却很像背书,没有感情.为了做到自然和真实,袁乃晨在分镜头的时候,自己先把主场戏主要角色的戏,都演上一遍、两遍、三遍.想象的东西先自己兑现了,再和演员取得共识,然后才开始正式配音.

解决了时间、感情问题后,还要在语言上下功夫.片中演员开着口,配音演员就不能是闭的口型,那处俄文是张嘴的,这边中文就得改成开口字,否则,意思虽然没错,但口型对不上.

在《普通一兵》中,战士冲向敌人的碉堡时高喊着:“乌拉!”俄文的意思是“万岁”.如果按照原文配,一是口型不对,二是也不合中国人的习惯.袁乃晨上过战场,战士们冲锋时喊的是“冲啊”,为什么不可以把“乌拉”译成“冲啊”呢口型相近,又符合剧情.结果配起来一试,果然口型也对,中国人听了也觉得顺耳.

在试拍摄中,袁乃晨和孟广钧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费尽了心思.当时,他俩住在一个房间,甚至整夜都在琢磨.他们之所以一丝一毫都要严格要求,就是为了争一口气.袁乃晨说如果这个任务完成不好,不但这个片子苏联不交给中国了,以后的华语片就要给香港、印度去制作了.他一定要把这部片子做得漂漂亮亮,为中国争一口气!

对完成译制心里有底了,下一步是找合适的配音演员.当时东影有一个小型的剧团,只有五六个人,声音却都不合适.刚好军大文丁团的部分演员在拍一部短故事片.袁乃晨就找到他们听声音,但仍然都不是很满意,他问团长还有没有别的人,结果,放映员张玉昆和服装员吴静被挑中了,这二位根本都没上过台,一听说演电影就有些紧张,连连说自己不会演戏.袁乃晨说,不会不要紧,他教.于是,他就一句一句地教.

经过反反复复的磨炼,《普通一兵》终于完成了译制工作.试映那天,东影厂的小礼堂座无虚席:放完之后,场内沸腾了,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可是,光是厂里认可还不够,关键还要看看苏联人怎么评价.1949年5月16日,袁乃晨带着片子到了哈尔滨.在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驻东北总经理聂斯库伯在哈尔滨开的一家影院里,苏联人审看了这部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普通一兵》.试映完毕,灯一亮,聂斯库伯拥上前,热烈地拥抱袁乃晨.

这位一向傲慢的“老大哥”赞叹说: “想不到配得这么好!你是中国的‘译制片’之父!”

这位被称为“译制片之父”的年轻电影人当时才满30岁.

当时全国刚解放,国产影片很少,1949年和1950年,一年也就出一两部.而在南方的电影市场,放映的大多是英美的影片.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大获成功后,厂里决定由袁乃晨牵头成立译制片组,先后在北京、吉林、哈尔滨、长春等地招募人才,半年就招了100多人,然后分为4个摄制组同时进行译制片的工作.接着,《列宁在十月》、《复活》、《静静的顿河》、《流浪者》、《忠诚》等有名气的外国影片,陆续译制出来,第二年产量就达到31部,在国内电影市场上,一时间译制片独领.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陈汝斌、孙敖、李真等人更是成为家喻 户晓的大明星.

由袁乃晨建立的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东影改名为长影)译制片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译制片组发展到如今的译制片有限责任公司,几十年来共译制了近四十个国家的许多部电影,许多影片在中国观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摩登时代》、《舞台生涯》、《罗马检测日》、《永恒的爱情》、《浪花之恋》、《两个人的车站》、《魔窟寻谍》,《月夜》、《人证》、《战地浪漫曲》、《寅次邮的故事》等;除电影之外,长影还为许多外国电视剧配音,如《无名英雄》、《卞卡》等一于是,刘柏弘、徐丹、金毅、刘雪婷、陆建艺、胡连华、刘大航、王瑞、孙佳禾等著名配音演员,名噪全中国,造就了中国观众记忆中译制片的第一个辉煌年代.

鉴于长影译制片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当年刘少奇还以的名义向长影厂发来嘉奖信.

1952年秋,袁乃晨调入北京任电影局翻译片组组长,主管全国译制影片工作.

2008年在大连召开的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九十高龄的袁乃晨,获得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

下篇:上海崛起

再创辉煌

2009年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前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成立60周年.她的辉煌,业已载人了中国电影的史册.

就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刚刚译制完《普通一兵》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便派刚刚于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影厂翻译片组三人来到东北学习经验,队长就是翻译片组长、后来的上海电影泽制厂厂长陈叙一.

初创期的翻译片组,设在上海江两路近福州路的汉弥尔登大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尽管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经验,但他们满怀着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热忱和,每天起早摸黑来回奔波,借用兄弟单位的设备和器材见缝插针地投入创作.没有像样的译制工作间,他们便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将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权当放映间,墙壁刷白加一木框就成“银幕”,又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造成一间录音棚,而配音设备只不过是一台30年代的老式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

“上泽人”就是靠这些装备,在陈叙一的带领下,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创业之路.

陈叙一,浙江定海人,1918年12月生于长沙、父亲是洋行写办.家庭的特殊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学习英文,能用英语会话.进入中学后,他又爱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叙一有幸得到著名戏剧家黄佐临的热心帮助与指导,1943年,他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活剧《榆树下的》翻译和改写成完全中国化的《田园恨》,由黄佐临导演,孙景璐主演.这是他从事翻译工作的处女作,不久,他就参加了黄佐临等人创办的进步话剧团体――苦干剧团,当舞台监督,有时也粉墨登场跑跑龙套.1945年,在黄佐临的悉心指导下,他第一次导演了话剧《埋头苦干》和《一刹那》.1946年,他经地下党介绍,从上海到晋察冀解放区,加入了革命队伍,担任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顾问.之后,又随人民解放军到达晋冀鲁豫,在华北人民义工团从事创作活动.1949年夏,上海解放后,他被指定为上影厂翻译片组组长.

陈叙一从东影学习回到上海后,立即借调了11个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上海译制的第一部外国影片――苏联故事片《小英雄》 此后三年时间内,他又先后完成了31部苏联和东欧同家影片的译制.不久之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正式成立了陈叙一先后任副厂长,厂长,一直肩负着译制片创作生产的领导工作,还把一部分国产科教片、美术片和故事片,配音译成英语、法语版,出口到非洲以及欧美同家去,此外,译制片厂还经常接受兄弟厂新拍摄影片的配音任务.他们译制的影片,因语音清晰、语言准确、形神兼备、质量上乘而受到观众的赞扬.

1960年8月,周总理亲自下达了,一个任务:译制20大本的日本故事片《松川事件》.如果按一般译制程序,完成至少需要40天时间.陈叙一带领全厂职工,连续奋战108个小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凡是遇上需要赶时间的译制任务,国家电影局总是交由上译厂突击完成.

陈叙一有极好的英语功底,可以一边看原版影片一边进行配音.他先后翻译了《偷自行车的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孤星血泪》、《神童》、《红衣主教》、《福尔摩斯外传》、《昏迷》、《虎口脱险》、《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简爱》等数十部外国影片.在电影《虎口脱险》中,有一幕经典的土耳其浴室接头戏,尚华和于鼎配音的指挥家和油漆匠,哼着“Tea for two”作为接头暗号.在原来的译本中,“Tea for two”被译为“情侣茶”,虽然意思也对,但演员怎么唱都别扭,陈叙一也不满意.为了达到理想效果.陈叙一经过几乎一夜的冥思苦想,终于把“情侣茶”改成了“鸳鸯茶”.第二天上班征求大家的意见,同事们都拍案叫绝.改动虽小,却尽显大师手笔!

陈叙一生前翻译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英国电视连续剧《是,大臣》.那是一部在行家看来“几乎无法翻译”的电视剧,里面充满了英式的俚语、双关语甚至三关语.此时,他已患喉癌,刚做了声带切除手术.尽管无法言语,但陈叙一翻译好交到导演手中的剧本,每一页稿纸四边的空白处,都写满了有关台词的注解,甚至还会注明:影片中的人在玩什么牌,怎么个玩法,演员们应该怎么叫牌.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当时所有上译厂的优秀译制片,都是陈叙一担纲翻译的原因了.

陈叙一不仅仅是个优秀的翻译家,而且也是一名卓有成就的译制片导演.他先后导演译制了《战争与人》、《罗马之战》、《巴黎圣母院》、《冷酷的心》、《生的权利》、《红莓》、《红菱艳》、《简爱》、《鸽子号》、《化身博士》、《音乐之声》、《舞衫骑士》等.其导演的英国译制片《王子复仇记》堪称经典.

陈叙一曾经立下“倒在话筒前”的誓言,可是,身患癌症的他,虽然没有倒在话筒前,却在床上看剧本时突然昏迷.弥留之际,女儿依然看见,他的手指还在床沿上一下下敲着数音节.这一催人泪下的场面,定格在1992ff4月24日凌晨,陈叙一享年75岁.

如果说长春译制片厂的辉煌源自努力的开拓,那么上译厂的辉煌,就是源于那些真正是为配音而生的人.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声音谁也无法忘怀,他就是邱岳峰1950年,刚刚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的邱岳峰,曾经为自己瓮声瓮气、锐利又带点沙哑的嗓音而苦恼过: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声音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1957年,邱岳峰遇到了他配音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角色――《与小偷》中的小偷.正是这个小偷让邱岳峰的声音和名字第一次被真正认可.

1953年,邱岳峰全家七口人搬进了 上海南昌路一条弄堂里.一个8平方米的房间,住着邱岳峰和他的太太、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还有一位老母亲.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邱岳峰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在银幕上,他成为反面角色的代言人、邪恶声音的代表.他让人们听到了《佐罗》中的威尔特上校的阴险残暴狡诈、《凡尔杜先生》中杀人犯凡尔杜先生的虚伪狡诈、《与小偷》里小偷的卑微可怜和无奈等在他的声音里,人们常常能在邪恶中听到诱惑,在细微的变化里听到人物内心扭打挣扎的声音.邱岳峰冷漠、沉郁、厌倦的声音,包括他那些傲慢、谄媚的语调让观众们如痴如醉,回味无穷,这就是声音的魅力.


上个世纪70年代的动荡岁月里,作为反面角色的代言人,邱岳峰也经历着个人的沉浮,他被迫离开了话筒,被发配到一个工厂去做木匠.1972年,邱岳峰又回到了话筒前,他首先面对的是影片《简爱》里的英国绅士罗切斯特和《凡尔杜先生》.历经磨难的邱岳峰,声音中已经有了更多的沧桑和厚重.对于外表潇洒、内心痛苦、性格多变的罗切斯特,他的配音就如同勾魂似的,没有人会怀疑,罗切斯特的声音是不同的人创造的.而邱岳峰用声音塑造的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先生的形象,“既让人笑得浑身颤抖,又忍不住泪水直往上涌.”旅美作家陈丹青曾这样写道:“当我在美国看到《简爱》和《凡尔杜先生》,那原版的真声听来竟像是检测的,我无助地想念邱岳峰,在一句句英文台词中发生‘重听’等”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上译厂出品的一部“全明星阵容”的影片,被誉为“译制片的盛宴”;哪怕是一个只有几句话的小角色,也会有专人“代言”.苏秀配音的小说家奥特波恩太太,刘广宁配音的杀人犯杰吉,童自荣配的激进青年等而机敏镇定的波洛探长,声音浑厚得令人安心,语气又虚虚实实,张弛有度,将扑朔迷离的杀人案情条分缕析,观众跟随着他透过层层迷雾,抽丝剥茧地弄清了真相.

为波洛配音的,就是毕克.毕克出生在济南,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当时虽然只是配各种配角,但是毕克仍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阅读大量理论书籍,虚心向别人学习,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全国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译厂翻译制作了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毕克配男主角斐迪南,他虽然第一次担此重任,却以富有魅力、感情细腻切合影片人物性格的配音,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此后,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很多爱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琼宫情史》中的西班牙使节、《鸳梦重温》中的失忆者史密斯上校.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乐之声》中的配音冯屈普上校,对唱和台词之间的衔接处理得极为精当,影片公映之后风行全国,至今仍被视为译制片经典之一.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开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类型化为目标,从配感情细腻的爱情片男主角转变为配正直、坚毅、智慧的角色,如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中镇静勇敢的张伯伦医生和《远等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这一时期毕克完成了他对两个角色的经典配音:《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冬人.毕克把波洛的慵懒、自负、智慧的性格气质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长达近三十分钟近乎独白般的案情分析更是被毕克处理得扣人心弦,同时,在严密推理中又透出一点幽默与调侃.在《追捕》中他将高仓健冷峻、刚毅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天台上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对决更是被人称道.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因为有了毕克的演绎而更加入木三分,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高仓健访问中国时,还特意与毕克会面;毕克也曾为反面人物配过音,如朝鲜影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至于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时曾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

另外,毕克还参与了很多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者的戏弄.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词脍炙人口.除了为角色配音,毕克还擅长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里均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地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

业内人士这样评论毕克:他的感情是即兴的,现场抓来,分寸感准确,感情又饱满.这是他的功力,学不来的.

在上译厂的众多明星配音演员中,还有童自荣,一个令无数影迷熟知并为之着迷的名字:他的声音明亮而帅气,潇洒中带着风流,音色华丽,充满儒雅的贵族气质.从他的配音中你能感受到一种很有教养的绅士味道,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他总能使观众不仅能从视觉上看角色,还能通过听觉去认识角色.

1973年,童自荣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进入配音的殿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在i十多年的配音生涯中,他先后为上千部国内外影视片的男主角或配角配音,其中《黑郁金香》、《苔丝》、《靡菲斯特》获上海文学艺术奖.

“幕后王子”是童自荣的雅号之一相比这一雅号,童自荣自己更加欣赏“银幕剑客”的称呼.所谓剑客,源起于法同巨星阿兰德龙主演的著名影片《佐罗》当中的蒙面豪侠佐罗的角色.佐罗身手不凡,仗义执言,杀富济贫,全都仰靠着他手中的五尺双刃宝剑.而在东方,身在幕后为佐罗开口讲中国话的演艺人物就是童自荣.《佐罗》是经典中的经典,成了童自荣的代表作,他把坚强与脆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似乎与他的正义的天性十分契合.正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让“佐罗”加入了中国籍,成为尽人皆知的英雄人物.后来,童自荣也成为了“阿兰德隆”电影当之无愧的专用配音演员.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配音演员的李梓,上世纪50年代初来到上译厂,几十年里,先后为《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望乡》、《叶塞尼娅》等三百多部外国电影、电视剧的女主角配音,她用那独具魅力的声音,塑造了简爱、埃斯美拉达、居里夫人、阿崎婆、叶塞尼娅等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圆润甜美的声音,塑造了许多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这众多的人物中有雍容华贵的豪门贵妇、放荡轻佻的、柔美多情的少女;也有凶神恶煞的女看守、端庄深沉的女科学家以及农村妇女、游击队长;又有奔放无羁的吉卜赛女郎和英俊少年,不仅倾倒了无数影迷,甚至博得了外国电影原片中外国演员的“最美妙的赞扬”.1983年.当时墨西哥电影代表团到访上海,墨西哥著名演员、《叶塞尼娅》的主演杰奎琳在剧院观摩中文配音的影片《叶塞尼娅》后,突然站起身来,一个大转身就紧紧拥抱住了陪同观看的李梓,性格开朗的杰奎琳极为兴奋地向大家高声宣布:“我会说中国话了!”

原来,杰奎琳从她看片的过程、在场观众的热烈反应中,深切感受到了中文配音的《叶塞尼娅》从语气、语调、节奏都完全符合原片,她整个感觉就是李梓赋予了叶塞尼娅完美的新生命,所以,杰奎琳情不自禁给予了李梓这句富有意味的美妙赞扬.

即便在年近五十的时候,李梓还成功地为西德故事片《英俊少年》中的男主角海因切配音,把一个性格开朗、活泼、机灵、勇敢的十三岁少年刻画得惟妙惟肖.

长春,以及上海译制片厂曾经创造的辉煌,在中国电影译制片历史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迹.他们所培养的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译制片明星,将永远闪耀在中国电影艺术的灿烂星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