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英译《老残游记》

点赞:12712 浏览:566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根据当今翻译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任何一种译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其可研究之处,就连“伪译”也不例外.传统的翻译研究一般以原文为中心,注重对等或等值,然而“伪译”却没有原文.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视野中,这种特殊的“译本”却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译本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

为了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策划并发起了《大中华文库》的编辑和出版工作.作为跨世纪的国家“九五”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遴选了100余种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中华文库》的时间跨度之大――从先秦到近代,内容涵盖面之广――从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到文学、历史、军事、科技,均以英汉对照方式出版,这一举措为历史所仅见.该文库的第一辑15种、第二辑中的21种已经完成,还有16种的出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老残游记》已经在《文库》第二辑中出版.

《老残游记》能够入选《大中华文库》,其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胡适在1925年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该书的序言中,从“《老残游记》里的思想”和“文学技术”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胡适认为:“《老残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却不在于作者的思想,而在于作者描写风景人物的能力.古来作小说的人在描写人物的方面还有很肯用气力的 ;但描写风景的能力在旧小说里简直没有等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充分赞扬了其在写景状物时手法上的创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等”;夏志清教授在《老残游记:艺术及意义剖析》,(即后来的《〈老残游记〉新论》)一文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给予《老残游记》新的评价.针对谢迪克在译序中“根据西方小说的概念来判断,这本书缺乏情节和主题的统一性”的这一观点,夏志清认为:“这本小说结构松散,对故事的布局显然不太关心,这可能是许多评论家对它了解比较机械化的一个原因,”然而,“他是个卓然有成的艺人等此小说之所以缺乏后者那类完整性,与其说由于拙劣与粗疏,毋宁说作者故意如此”.夏志清还进一步指出:“等仅仅看重他(指刘鹗)的描画能力,意味着没有看到他对中国小说传统在形式和技巧两方面做了非常了不起的创新.”此论文大大提升了这部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

为了做好这部作品的英汉对照的出版,我们首先对《老残游记》的中英文版本情况进行了梳理.据刘德隆先生的《百年是非 人人评说――〈老残游记〉》印行百年研究著作一瞥》一文,截至2003年7月,《老残游记》的中文版本有186 种,而且这还是不完全统计.显然,将这些版本找来研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英文译本早在1929年《老残游记》就有了亚瑟韦利译的刊于《亚洲》杂志的原书第三回,后来,又有林疑今和葛德顺、林语堂、杨宪益、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诸多译本(谢迪克在他的译序中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1947年在南京出版过《老残游记》译本,但是,经笔者2006年4月7日下午向杨宪益先生求证,他说1947年曾经由英国的Allen&Unwin出版社出版过《老残游记》的部分翻译.至于独立书店的版本,杨先生说他不知情),详列如下:


Tramp Doctor’s Trelogue(Lin Yi-chin and Ko Te-shun).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1939.

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Lin Yutang). New York: J. Day Co., 1951.

Mr. Decadent: Notes Taken in an Outing(Yang Hsien-yi). Hong Kong: Tu Li Shu Tien, 195-

The Trels of Lao Can(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1983.

但以上这几种译本都不完整,如,杨戴夫妇在《中国文学》杂志社版The Trels of Lao Can(该书为熊猫丛书之一)的前言中说:“不幸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写完,许多人认为有一部分并非刘鹗本人所写.这次翻译没有译出第九、十、十一章,据作者的孙子说,当初这几章首次在天津的一家报纸上连载时被编辑做了改动.这几章主要是关于一些预言,这些预言后来部分得到证实;但是因为这几章几乎全部是篡改,而且语气也和本书的其他部分不一致,所以没有译出.我们还略去了第十六、十八、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的是一桩谋杀案,里面有许多超自然东西,再次和本书第一部分的现实主义风格相当不协调.本书的多个版本中至少有一篇前言说,这一部分是作者的儿子所写,”原来译者因为怀疑这一章和其他的几章是否真为刘鹗所作,所以就没有译出.(顺便说一句,对这一部分持有异议或非议的大有人在.胡适在亚东版的序言提到,“等钱玄同先生曾批评《老残游记》中间桃花山夜遇姑、黄龙子的一大段(八至十二回)神秘里夹杂着不少旧迷信”)为了让广大读者,特别是英文读者了解《老残游记》的全貌,我们选择了1952年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的全译本.

话英译《老残游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译本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根据网上搜索可知哈洛德谢迪克的这一译本除了曾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52年出版,1966年、1971年重印之外,还有几家也出版或重印过:1986年康涅狄格州西港的格林伍德出版社(Greenwood Press)重印,1990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足可见其在西方的流行程度.

这个译本之所以流行,说明学界和读者对译本质量的认可.译者谢迪克作为一个汉学家,曾和毕乃德(Knight Biggerstaff)教授以及Lauriston Sharp教授一起,于20世纪3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开设了与亚洲有关的课程,并于1947年组建了远东研究系,是康奈尔大学中国学的奠基人之一.谢迪克先生曾在燕京大学英文系任教,主讲美学和文学批评,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萧乾曾介绍谢迪克是一位曾经“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看得那样仔细,说得又头头是道”的中国通.鲁迅先生逝世后,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曾发表过谢迪克撰写的纪念文章――《鲁迅:一个赞颂》.

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的外国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谢迪克在翻译过程中避免了许多外籍翻译家在翻译中国作品时常犯的错误――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而将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外国化.他在译序中说:“本翻译努力做到紧靠原文,又一直注意英语的可读性.”“中文本里用不同的名字指相同的人时,通常予以保留,因为这样做经常传达了不同的亲密程度和细微的情感差别.”谢迪克曾任燕京大学西语系主任(据谢迪克在1990年为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该译本前言中说,他1925年起在燕京大学教授西洋历史和文学)、康奈尔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是一位极严谨的汉学家,考证工作极为细致,我们从他写的长长的译序和书后极为详细的注释(这些注释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名物制度、风俗习惯、汉学研究领域的典籍、报刊、专家等)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谢迪克在1929年读到《老残游记》后,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到了1934年,他开始考虑翻译此书,凑巧的是,他遇到了对《老残游记》很为赞赏的胡适,后者对他的这一想法大加鼓励.为了深入了解《老残游记》这部作品及其作者,他曾经于1939年拜访过刘鹗的儿子刘大绅,并得到了刘大绅的大力帮助.约20年后译者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在那儿经常遇到胡适,胡适对他的翻译表示赞许.译者不惜穷经皓首译出的《老残游记》在美国学界也受到了好评.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52年的版本封底引用《纽约时报》(未注明某年某月某日或某期某号)的书评称:“等《老残游记》的译笔娴熟、明慎.”网上也有《美国季刊》书评说:“现在翻译的这部小说可以恰当地称为中国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品之一,现在由康奈尔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这样的能手译为英文,实为幸事.”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谢迪克的译文中还是有值得推敲、甚至是误译的地方.究其原因,从译者而言,从事如此浩繁的翻译工程,出现些许错误在所难免,也无可厚非,而且,公平地说,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当时负责编辑这本书的先生/女士也难以免责:有些错误就是因为编辑对中文的熟谙程度不够,或者没有认真对照中文本所致,虽然在当时,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些高了.

通读了全书后,我们认为“误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事实性的误译和理解性的误译.关于前者,应该没有太多的争议――因为和历史或现实的事实不符,这样的误译应该予以更正.如:正文第十二回讲《八代诗选》的一句,原本为“等十二至十四是新体诗,十五至十七是杂言等”,而英译本却将“十二至十四”译成“twelve to fifteen”,明显系“twelve to fourteen”之误.还有第十八回中“等正当当的敲了十二下等”,英译本误作“十一下”(a clock in the room striking eleven as though to wele him).第七回的注16中,有三本关于风水的书,分别为《阳宅三要》、《鬼撮脚》、《渊海子平》,但原书写作the Yang Chai San Yao, the Kuei Nieh Chiao,and the Yuan Hai Tzu P’ing,其中the Kuei Nieh Chiao的Nieh和中文“撮”不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6年版)中亦为《鬼撮脚》,可能是译者将“撮”和“捏”两字混淆.所以将英文改为the KueiTs’uo Chiao.这些改动相信译者也会同意.

但对于理解性的误译,处理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如:第六回中有一处“张二秃子知道势头不好,仗着他没有家眷,‘天明四十五’,逃往河南归德府去找朋友去了.”英译文为“while Bald-head Chang the Second, finding things unhealthy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act that he had no family―

Break of Day

Ssu-shih-wu

Flew to Honan

Kueitefu ”

译者在后加注说,“这看起来是来自一首地方民歌.这里的四十五呼应‘归德府’,仅仅用于押韵,无实际意义.”(This appears to befrom a local song. “Ssu-shih-wu”means“four, ten, five,”i.e., forty-five, but it seems to be meaningless here and to be used simply because it rhymes with Kueitefu.)而据人文本此处的注解:“天明四十五――俗语.天亮时已走了四十五里路, 即连夜动身赶路的意思.”显然, 人文版的注释更让人信服,而译者因了自己注解里所说,只看到“天明四十五”和“归德府”的押韵这样一个表层现象,没有看到 “天明四十五”的约定俗成的意思,将那一句中的“四十五”和“归德府”变成了一首歌里的押韵的两句.

对于这种理解性的误译,我们有没有权力进行改正呢?我们认为,译者采用这种译法有自己的思考,是译者自己对这句话的独特解读,如果我们将其指责为错误,按照我们的理解加以改正,这种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也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违背了译者的初衷,再退一步说,保留这些误译至少还有一点史料的价值.根据当今翻译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任何一种译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其可研究之处,就连“伪译”也不例外.传统的翻译研究一般以原文为中心,注重对等或等值,然而伪译却没有原文.传统译论者可能要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视野中,这种特殊的“译本”却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译本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译本研究派的重要人物图里认为“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只要是在目标语文化中被认为是译本或当作译本推出的、以目标语表达的任何言语,都是译本”,又说“伪译与其它真实的翻译一样,是译本描写研究的合理研究对象,对某一目标语社会的成员确立“翻译”这个概念,甚至非常有指导意义”,据此,图里指出,“尽管我不希望提出伪译是翻译研究的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但不管怎么说,它也应该是这个学科研究的合理对象”,如此看来,既然没有原作的伪译都有其存在和研究的价值,那么理解性的“误译”就更不在话下了.

中国传统的翻译研究也很注重对译本的研究,但着眼点多放在文本内的微观层面,多将译本与原文的微观言语的语义和/或文体价值作静态比照,以找出因为理解的偏差而导致的误译,凡是与原文不符的地方一律贴上误译的标签.如果我们的眼光只落在这一静态-微观的层面,由这样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也无可厚非.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个译本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是一定文化需求的产物.从这一角度看,我们的翻译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微观的层面,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不能回答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学贯中西的译者笔下会出现十分低级的“误译”,如严复将英语第一人称 I 译成“赫胥黎”,傅东华在翻译《飘》时会“剜鼻削眼”,苏曼殊、陈独秀的《惨社会》(后改《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与原文根本对不上号?

我们之所以认为某处是误译,心中肯定已经有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某种译法,然而所谓“正确”的理解并由此产生的“正确”的译法也不一定就靠得住.按照文学接受理论的观点,一部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虚拟世界不可能完全与读者的经验世界契合,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想象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出现差异是必然的,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不同知识经验的读者能动地运用各自的想像力,赋予作品的“空白”、“潜势”、“召唤结构”以不同的含义以及填补在意义空白中的不同内容在起作用,由此可见,文学的意义是多面显示、多人阅读的结果.鲁迅曾经说过:“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翻译文本是译者这个特殊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文字固定下来的文本,所以,对于将“天明四十五――俗语.天亮时已走了四十五里路, 即连夜动身赶路的意思”,说成“这看起来是来自一首地方民歌.这里的四十五呼应‘归德府’,仅仅用于押韵,无实际意义.”这样的地方没有改动.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理解性误译我们都一字未动.对于那些有专家指出是误译的,译者本人已经认可的,或者在根据译者的上下文,可以将误译改动又不致影响通篇译文风格的情况下,我们做了改正.如:

(原文)及至各县捕快捉来的强盗,不是老实乡民,就是被强盗胁了去看守骡马的人.

(原译)Of all those who were arrested as bandits by the constables in the various hsien, those who were not honest country people were men pelled by the bandits to watch their horses and mules.

(改译)Those who were arrested as bandits by the constables in the various hsien, were either really honest country people or men pelled by the bandits to watch their horses and mules.

(说明)原文中的“不是等就是等”表示选择关系, 而原译本中翻成了“及至各县捕快捉来的强盗,那些不老实的乡民是被强盗胁了去看守骡马的人.”

(原文)宰天下则天下死.

(原译)if he rules the Empire, then the Empire dies!

(改译)if he administers the affairs of the Empire, then the Empire dies!

(说明)夏志清在《老残游记:艺术及意义剖析》一文中认为,用“rule”译“宰”不当,官员的职位再高,也是辅佐帝王统治国家,不是自己统治国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1957年版)关于此处的注解也认为“宰”是此意.

(原文)残骸狼籍,

乳虎乏食;

飞腾上天,

立豕当国

(原译)Dry bones in wolfish disorder,

Suckling tiger unappeased,

Flies aloft to visit heen,

Lees a swine to rule at ease.

(改译)Dry bones in wolfish disorder,

Nursing tiger unappeased,

Flies aloft to visit heen,

Where a standing swine rules

(说明)夏志清认为,最后一句,原译意为“乳虎飞腾上天,让立豕代替自己的位置”,这是误解.谢迪克在1990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版的再版前言中说到此句.他认同夏公的理解和译法,并在新版本中作了改动.

正是有了哈洛德谢迪克这样努力做到紧靠原文,又一直注意英语的可读性的译本,《老残游记》这部作品才有可能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中获得新的生命.所以无论从宣传中国文化这个宏观的角度,还是具体到这部作品的传播,我们都要感谢译者付出的苦心.对于那些我们在改与不改的两难之间做出的选择,只能希望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译者本人看到了我们的版本,说:这没有违背我的意愿.足矣.

许冬平,《译林》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