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

点赞:20208 浏览:934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点分析

(一)考试说明与文言文阅读

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与2010年的大体一样,其中关于能力考查有以下六个等级:“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和F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关于文言文阅读部分,总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在试卷中,是以古代诗文阅读要求出现的,从中可以找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考查要求:

“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

从1990年全国语文高考卷试题类型定型至今,文言文阅读的测试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去考查文章的句读、形式或者表现手法.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多采用选择题形式,上海卷和湖南卷从自主命题以来还采用了其他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全文内容的理解.

(二)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

1962年到1989年,考点多为释词翻译,考题内容并不容易归类.这是因为我们是用现在的考点标准去衡量之前的考点,所以,有些题目的考点不属于现在能力考查中的任何一项.

如1985年的文言文阅读第2小题,“2.下列两个短句是从《周顺昌传》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它们各应在哪两句之间,用A、B符号分别标在原文应在的位置上”.

还原文言文句子的题型很少见,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原文整体用词以及语言风格的把握.在前面我们也知道,由于题型并不完全是选择题,所以关于释词和简答的问题比较多,因此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归纳文章内容的地方也就比较多.相对来说,句式和用法考查点较少.关于文学常识,只有1989年的一道题目,“24.根据古注,可以知道原文中吴起的这些话又见于哪一部古书?(2分)答案:《史记》”.

至于我提到的“间接翻译题”(属于阅读类题)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短语和实词放在一道题里翻译,如1982年和1983年的文言文阅读题,都有解释加点字的题目,如“有故、臣活之、孰与君少长、兄事之”;一种是简答中包含翻译,在1986和1987年都使用了这种题型.如1986年的一题“5.(甲)中说得“亮设诱谲万方”,(乙)中是怎么说的?摘出(乙)中相关原文,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另外一种就是以选择形式考查原文句子的翻译或者对原文句子的理解.其中对原文句子的理解可以说是对原文句子翻译的一种变相考查形式,因为较翻译出的句子来讲,理解的意译成份较大,更容易明白,却也具有更强的模糊性和混淆性,这种题型的演变过程大体为以下内容.

1985年,以选择形式考了三个句子的意思:

“A‘灵运去永嘉还始宁’的意思是( )

B‘灵运造方明’的意思是( )

C‘长瑜才亚惠连,雍、之不及也’的意思是( ).”

1988年以选择形式“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 )”.

1989年以选择形式“21.‘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 )”.

从1990年直到1998年,是以选择形式考查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

1999年到2001年也是选择形式,与之前不同的是一题考四句话,考查四个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如1999年: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写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从2002年开始,全国卷就取消了此类翻译题,只剩下直接主观翻译题,位于第Ⅱ卷的第一大题或第一小题.

1990年到1999年,可以说是题型和题目内容逐渐定型,也是考点不断探索的时期,文言文阅读题目统一为单项选择题,且分值固定.但是关于考点的考查并不成熟,像1990年考点有四处实词,两处翻译,一处归纳,直到1996年才出现对虚词的考查,1997年出现了一道关于“称谓”的文学常识考查.有一类考点题目在此期间固定下来,就是1994年出现并延续至今的筛选题,简称为“四组”题.如1994年“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 )(3分)

①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②何心独飨白粲.

③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④实未及养,何检测以希禄?

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⑥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下面来看归纳题的成型过程,从1990年至今,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题一般为归纳题,但最初是主观题形式.1990年的题目是“20.鲁仲子在战前预言: ”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3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言文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991年“21.对于琅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饥’,其原因是( )(3分)”. 1992年“18.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 )(2分)”.

1993年“19.对于文中自‘衡欲为子孙储业’至‘今无乃是耶’一段文字的内容,以下所作说明正确的是( )(3分)”.

1994年“19.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995年“1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996年“1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1997年“1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1995年和1996年是选出正确的一项,考生需排除三个错误选项,这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多个错误选项也会影响到考生对原文的理解.但1997年则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一字之差就减轻了考生的负担,而且从1997年至今,关于归纳题的题目便固定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2000年到2010年,为考点定型期.2000年文言文阅读题型可谓是最为全面的一次,设有5个选择题,考点有“B实词B虚词B句式和用法B翻译C筛选C归纳”.2003年改为4个选择题,去掉了客观翻译的题型,从05年之后到2010年定型为3个选择题,考点分别为:文言实词(或虚词)、筛选(四组题)、归纳(对原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因为文言实词较多,高中人教版语文课程一般要掌握120个实词,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而文言虚词较少,本人统计了一下从建国到2010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中各个虚词出现的次数.

表23 1952-2010高考全国卷常用文言虚词出现的次数统计一览表

其中对“以”和“之”的考查是最多的,其次是“所”、“因”、“且”、“也”等词,所以教师在讲授文言虚词以及考生在复习时都应特别注意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虚词.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分析和评价

(一)文言文阅读选材标准

新课程标准以及考试说明同时提到了“浅易文言文”,那么,究竟何为浅易文言文呢?

我觉得,浅易文言文应是指在结合考生身心特点以及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储备量多少的情况下的一种粗略说法.对于高中阶段来讲,不同学段学生所学的文言文在内容、体裁、语法等方面是不同的,而高考的选文和平时学生接触到的内容相比并不简单,考场上的紧张状态更增加了解题难度,所以说“浅易”并不是“简单”,而是可以让“考生可以接受的具有典范性的文言文作品”.[3]这种典范性也在于考生可以借助平时积累和自己的文言语感将选材读懂,并把题目做好.

(二)文言文阅读选材特点及变化

文言文阅读文选的特点及变化:

1.来源

文言文阅读选段多来自于正史(即“二十四史”[4]),也有来源于其他传记散文.从选材的时代来看,早到先秦诸子散文《礼记》、《墨子》、《管子》等,晚到清代《四库全书》、《聊斋志异》等,具有很大的历史跨度.2008年,2009年,2000年分别有10、7、8个地区的选文来自于二十四史,像2010年还出现了《欧阳修全集》、《临川文集》选篇类,《周维城传》、《欧阳晔传》传记类,以及《九疑山图记》这样的写景散文类文章,进而丰富了选材来源.

2.文体

不论来源如何,选文多源于人物传记,少数有写景散文类文章和古代应用类文章.散文的选材有先秦诸子散文和文人散文两种,例如《墨子·兼爱中》就是诸子散文,《送天台陈庭学序》就是序文.一般来讲,散文较于传记有很大的鉴赏性,这就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所以针对高考来讲,散文类文言文有偏向叙事性、形式简短的特点.

3.传记主流趋势分析

我们发现史传是传记的主流.但自05年开始,非人物传记慢慢增多了,到了2008年,人物传记又成为主流.08年的18套试卷中只有3套为非人物传记.2009年相对于2008年而言,选材明显丰富很多,而传记减少为10篇,史传6篇,人物传记4篇,散文3篇,叙事3篇,序文1篇.2009年重庆卷《贞观政要·贪鄙》的选文属于古代政论性散文,难度较大,考生在平时阅读中应重视这类文体.2010年18套试卷中有14套为人物传记,记叙文2篇,议论性散文1篇,写景散文1篇,志怪故事1篇,而且还出现了人物评传的新形式,这类选文涉及作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感情,在命题方面可能更加注重能力目标的考查.

4.选文内容

文言文选材的思想内容大多积极向上,主题或弘扬民族美德或体现民族精神,尤其以人物传记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赞美对象.所以,文言文的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1978年的《礼记·曾子杀彘(曾子烹彘)》赞美父母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1982年《荀子·劝学》告诫我们要善于积累,勤奋学习;2005年全国卷1中的《裴侠传》,描写了官高不失其志,一生为政清廉高尚品质;2010年的《王炜传》则体现了热爱国家、宁死不屈的精神.其他诸如颂扬生活俭朴,克己爱民、秉公执法、助人为乐等等品质的,这里不再赘述.

5.选材篇幅

文言文选材的篇幅与原文相比大多有所删减,一般在注释部分也会注明“节选自”、“取材自”等字样.一般文选的字数在500—1000字左右(上海卷的两段文言文材料字数加起来也在这个范围内),这大概是出于对材料字数、考试时间和命题人的综合考虑,这就使得文段内容跳跃幅度较大,影响考生对选文的理解.


6.难度特点

文言文选材中涉及的词语及相关知识多为常见常用且与课本有密切联系,但也不排除有超纲的地方.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文言文就不会有太大障碍.文言文多为人物传记,这其实降低了阅读难度,在不了解文选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就能够完全读懂或者完全可以把题目解答出来.

注释:

[1]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S].1995.

[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2009年普通高考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S].2009.

[3]夏朝阳.2001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解析[J].语文知识,2002(3).

[4]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