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的禅宗思想其英译再现

点赞:6112 浏览:210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作,书中蕴含着浓厚的禅宗意味.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精髓,提倡“回归真我”“净心自悟”.《茶经》全书贯穿着“茶禅一味”思想,主张通过品茶而悟得禅理.因此译者不仅要将原文的文本意思准确传达出来,更要将原文所含的文化意蕴及意境再现出来,因此可借鉴顾正阳先生提出的情感强化法、寂静禅意化、隐形连接显性化3个禅诗翻译主题,将《茶经》中的“茶禅一味”思想完美再现.

关 键 词 :《茶经》英译;茶禅一味;情感强化;寂静禅意化;隐形连接显性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044-03

一、《茶经》的“茶禅一味”思想

《茶经》由唐代茶圣陆羽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茶典籍,文学价值极高,而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也不可忽视.陆羽所处年代佛教极为盛行,对他创作这部茶典籍影响极深.《茶经》虽是写茶,但陆羽通过一对系列采茶、煮茶、吃茶活动的细致描写,希望世人借此能体味到隐藏在尘世妄念之下内心宁静平和的本性,达到“茶禅一味”之境界.所谓“茶禅一味”指的是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这里的“禅”理解为“禅宗”而非“禅定”[1],“禅宗,以‘禅’命宗,重在‘修心见性’”[2].六祖慧能得弘忍法师衣钵后建立南禅宗,主张静心自悟,明心见性;抛弃世俗之烦扰,以平和的心态不断的审视内心,从而达到开启智慧、觉悟真理的目的.而茶,因其本性寒凉,可使人静心.因此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自陆羽在《茶经》中斥责道:“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英,薄荷之属,煮之白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而”以后,世人渐渐关注起了茶自然平和的本性.“‘茶性俭’吸之淡然,似乎无味,细品之后顿觉一种太和之气,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3]饮茶能将人们的心灵由喧闹的物质社会带回最原始最纯真的自然环境里,在如此极静极简的环境下,人们可以拂去物质世界落在心灵上的尘埃,从而回归真我,顿悟真理.禅与茶,一个是在“净心自悟”中求得由人性向佛性的蜕变,一个是由宁静淡泊中体味隽永,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极具禅宗意味的“茶禅一味”思想.

二、“茶禅一味”思想在《茶经》中的体现

日本著名学者千宗室在其《‘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中对于陆羽对待茶事态度之谨慎恭敬这样评价:在陆羽精神的基调中,某种要从一碗茶中感受到通向其自然之根源的意志在起作用[4].这里所说的“自然之根源”指的就是“茶禅一味”思想所宣扬的人们通过净心自悟而达到的顿悟境界,也就是彻底事物真相的境界.“茶禅一味”思想在《茶经》中的体现可分为语言及思想两方面.

(一)语言体现

《茶经》的语言高度凝练,意义词多功能词少,少外在衔接形式,需要读者靠语境去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属于典型的意合语言.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形合”即通过显性的语言手段,包括单词形式和连接词,把单个的语言要素,如单词,连接成短语或篇章的语言组织形式.“意合”是依靠意思或内部的逻辑关系连接的语言组织形式.毛荣贵先生认为:所谓形合与意合,主要指句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成分是保留还是省略的一个句法问题[5].而由于陆羽提倡“精行俭德”,信奉“净心自悟”,认为意境韵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其作品语言更加的简洁凝练.

例1:野者(为)上,(而)园者(为)次;阳崖阴林,紫者(为)上,(而)绿者次;笋者(为)上,(而)芽者(为)次;叶卷(为)上,叶舒(为)次.

此段话意为: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生者为佳,园中栽培者为次;向阳山坡及林荫下生长的茶叶,优者色紫,逊者色绿;优者肥嫩如笋,逊者细瘦如齿;叶缘卷曲的为好,完全展开的为差.而以形合语言角度看来,文中省略了谓语动词(为),且缺少了表示转折的逻辑连接词(而),只由寥寥几个意义词组成了句子.

(二)思想体现

“陆羽所述的茶的世界观,不是谁都能吟通的,相反必须说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理解的天赋之物等陆羽的精神所在正在于此.”[6]陆羽自小在寺院中长大,对佛家禅宗耳濡目染,成年后与侍僧皎然交好.因此在陆羽的精神世界里,禅宗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茶经》的语言内容上也可得到印证.

例2: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啜,意为小口喝,啜茶既慢慢斟酌,以品茶香.茶,大口喝可止渴,小口啜可知其味.对于参禅悟道之人,小口啜茶的同时可静心品味人生,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悟无限的人生观.可以说“啜”字不折不扣地体现了“静心自悟”的思想.

例3: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渣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禅的佳境是空,静,寂,使人在幽静的状态中,忘却尘世烦恼,万年皆寂等是参禅悟道的最高层次.诗人在此境界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了无我之境.”[7]禅诗如此,《茶经》亦如此.陆羽通过对茶汤精华细致入微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副绝美的幽静画面,以“枣花”“青萍”“浮云”“菊英”“白雪”等象征纯净无暇的事物来映射陆羽心中对本体心性获得绝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

三、《茶经》及其英译探讨

翻译家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开篇便明确指出:翻译中,原来把侧重点放在信息的形式上,而新的侧重点则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上.译者的首要目的是以目标语再现与原文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译文[8].对于《茶经》来说,由于其语言高度意合,且蕴含着深刻的禅宗思想,因此照搬原文形式的翻译会大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有在对原文进行正确且深刻的理解之后,将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作为首要来再现原文的意境与韵味,如此译出的文章才算好的译文.受奈达理论启发,顾正阳先生在《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溯源》中针对古诗词中禅文化翻译,提出了添词显本体、静寂禅意化、隐形连接显性化等翻译手段.而目前因国内外尚无专门研究如何翻译《茶经》禅理的专著,因此顾正阳先生的理论对研究《茶经》禅文化的翻译方面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情感强化法

情感强化法,指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来修饰所描述之物,从而间接强化作者的感情[9].读《茶经》如饮茶一般,入口味淡但回味无穷,如中国的许多山水画“计白当黑”,个中意蕴如人饮水.因此《茶经》字里行间中隐藏着的许多未说出的信息,便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而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认为世界是完全的秩序与理性,是完全可以被理解与解说的.因此英语具有严密谨慎、逻辑性强等语言特点.任何要传达的信息,都经由句法的编排在句子中以严密的主谓宾三分结构显现出来.因此在翻译需要意会的句子时,译者应注意将句子中隐含的情感色彩再现出来,以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增强译文可读性.

例4: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译文:If the Xing porcelain can be pared to valuable silver, then the Yue porcelain matches invaluable jade. This constitutes the first disparity. If the Xing porcelain is described as snowy white, then the Yue porcelain can be said as icy crystal. This makes the second gap. What’s more, tea soup looks reddish in the bowl of white Xing porcelain, while the soup shines like emerald in the bowl of jade Yue porcelain.

此段话是陆羽对茶碗所作的精彩评述,千宗室先生认为这部分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陆羽在论及越州窑的产品时,没有单纯地赞扬器具的艺术价值之高.因为陆羽不关心茶碗的艺术价值,他赞扬茶碗的根据在于作为饮茶器具的效用价值.”[10]也可以说,陆羽并不在乎附加在这些茶碗上的世俗价值,而仅仅从它们物用本性来评判其优劣.这与禅宗提倡的“无相为体”(脱离世俗诸相而自悟本性)不谋而合.尽管世人皆云邢瓷的艺术价值远胜越瓷,而在陆羽心中,只有能与茶汤相得益彰的瓷碗才算好瓷.Emerald(翡翠)和jade(美玉)两个意象使人联想到碧绿的茶汤在玉一般的越瓷茶碗中,如翡翠般纯净无暇沁人心脾,强烈的画面感将人的内心拉回到原始纯净的世界,从而得以舒缓净化.译者还添加了valuable(珍贵的)和invaluable(无价的)以传达陆羽只关注事物本质而非事物表象的纯净之心.

(二)静寂禅意化

静寂禅意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静寂之物或动态之景所蕴含的寂静之态给翻译出来,从而衬托诗中之主题,使静态禅化[11].“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12]陆羽在《茶经》中多次运用自然之物进行比喻,如在第三章“茶之造”中对于茶叶好坏的评判,陆羽这样写道:“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牛臆者,廉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泾.此皆茶之精腴.”陆羽以自然之物进行比喻,旨在塑造一种悠然静谧之境.在此情此景下,人们可以拂去落在心灵上的尘埃,从而得以顿悟升华.而如何准确地再现原作者的意图,是译者面临的重任.

例5: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译文:True to its name, hua really resembles jujube flowers drifting on the ripples of a pond. It may also be described as new duckweeds nestling over a winding pool, or floccular clouds curling in a serene sky. Metaphors to the thin marrow mo could be green duckweed floating on a river, or chrysanthemum petals perching on goblets and saucers.

茶汤最隽永的部分当属沫饽,啜苦咽甘,回味悠长.陆羽以枣花、青萍、浮云、菊英等大自然中至纯至真之物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禅意十足的品茶画面,在这里彷佛时间都静止了,只见得枣花浮水面,菊英落尊俎,可谓以动衬静,动静相宜.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了陆羽的内心渴望,细品茶汤,饮茶者彷佛置身于幽静至极之地,远离了尘世之喧嚣,便得以审视反省自己的内心.可谓“不用禅语深得禅理”.为了升华文中主题,给读者营造一种澹泊幽静之境,译者巧妙地将“漂漂然”译为drifting on,将“浮于”译为floating on. Drift意为漂泊,随意浮动,float意为漂浮,浮动,两个动词在语意上都可以传达出原文无拘无束随心任运的意境.而人们的心灵之所以被蒙蔽,皆是因为受功名利禄所累,因此这两个动词恰好可以表现出作者希望世人摆脱心灵的枷锁,真正获得心灵自由的意愿.

(三)隐形连接显性化

“翻译家刘宓庆认为汉语最为突出的三点乃是富于感性,重在意合以及语法隐含.然英语却相反.”因此在翻译时,应将隐形连接化为显性连接以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并且可以更好地传达原作者的情感及意图[13].《茶经》中对于逻辑连接手段运用的较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再现出来. 例6: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

译文:Dripping trickles from stalactites and slow creeks from rocks are the ideal waters for tea. Howev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never to use wild waters from falls, rapids, and whirlpools, for long-term taking of such waters could result in neck ailments.


陆羽在第五部分《五之煮》中,对于烹煮茶汤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涉及到煮茶用水方面,陆羽制定了十分严格的用水标准.山泉是最理想的煮茶用水,而山泉又要选取沿着钟乳石滴流或石池中缓缓流动的水,湍急瀑泻的水长期饮用会致病.山泉水为上,流动过快或过慢的水都不适宜饮用,这凸显了陆羽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中庸思想的尊崇.而译者照顾到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译文中加入了指示逻辑转折的however,以及显示因果关系的for...result in,大大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从而更好地使译文读者了解到了作者的思想及意图.

《茶经》中的禅宗思想其英译再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译文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本文以奈达先生的“读者反映论”以及顾正阳先生的禅诗翻译论为指导思想,简要讨论了《茶经》中禅文化的翻译问题.由于《茶经》原文高度意合,因此在英译时作者需要照顾到英语读者的阅读感受,根据两种语言的形态差别及思想差别进行合理翻译,从而使得译文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并保留原作品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