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19802016)英语世界的朱子

点赞:5863 浏览:199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对1980~2010年间英语世界的朱熹研究进行了考察.首先,本文介绍了这三十年间英语世界中朱熹研究的概况,包括朱熹文献的翻译、以朱熹为题的博士论文以及以朱熹为题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其次,指出在这三十年间英语世界的朱熹研究中,在对于朱熹多方面的探讨中,宗教学的取径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最后,说明了海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学界的意义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 键 词 ] 朱熹;朱子学;英语世界

[中图分类号] B24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034—05

一、引 言

陈荣捷先生1974年发表的“欧美之朱子学”一文,详细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方世界朱子研究的历史和概况,陈先生此文最早以中文发表于1974年《华学月刊》第31卷,页1-23.1976年又以英文发表于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5, No.4, pp.555-577.之后英文文章又收入其198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Chu Hsi: Life and Thought.中文1990年则增加韩国和日本的朱子学研究,以“韩国、日本、欧美之朱子学”为题收入其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的《朱熹》一书.对于我们了解欧美的朱子研究极有帮助.但1980年代迄今,西方的朱子研究又有了3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段时间,西方的朱子学研究既有以往研究方法和侧重的继续,也有一些新的动态.中文世界的朱子学研究者或许未能对此有足够的了解. 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计划曾经于2004年出版了吴展良教授主编的《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其中包括了英语世界1980年代到2002年的部分书目.笔者2010年夏草成此文,但2011年初才看到司马黛兰(Deborah Sommer)教授撰写的Recent Western Studies of Zhu Xi一文(收入《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吴震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该文对1990年代中期到2008年间英语世界的朱熹研究文献有颇为详细的介绍,但笔者的介绍尤其一些观察与分析,仍与司马黛兰教授有所不同.其间的差异,读者可以自行比较.此外,笔者认为,博士论文往往能够代表某一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因此,本文考察了1980到2010这三十年间英语世界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朱熹的博士论文.而这一部分内容,司马黛兰教授的文章没有包括.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本文之作仍有其必要.当然,司马黛兰教授的文章是以英文发表,中文世界的部分读者阅读仍有不便.这也是本文之作可以不废的另一个原因.为收“他山之石”之效,本文即对这三十年间英语世界的朱熹研究状况予略作提示.对于陈荣捷先生遗漏的80年代以前的一些文献,在相关的讨论中本文也会附带一提.这是首先要向读者说明的.

二、概 况

(一)翻译

朱子文献最早的翻译19世纪已经开始.1849年,美国人E. C. Bridgeman(1801-1861),中文名“裨治文”,从《朱子全书》选择有关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人物、鸟兽的若干语录,翻译成英文.虽然很少,只有7页,但算是正式从朱子原始文献入手进行翻译的开始.这一点,陈荣捷先生在他的“欧美之朱子学”一文中已经提到,但陈先生文中没有交代裨治文其人的来龙去脉.裨治文其实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一位先驱人物,他曾于1832年5月在广州创办了《中国丛报》,并坚持了20多年.

同样在19世纪,1874年,英国安立甘会传教士Thomas McClatchie(1813-1885)在上海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出版社出版了《儒家的宇宙起源论》.Confucian Coogony: a translation of section forty-nine of the plete works of the philosopher Choo-Foo-Tze.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74.该书是对《朱子全书》四十九卷的翻译,算是英译朱子文献的先驱了.这一点,陈老先生的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后来,朱熹的著作一直有英译.当然,最杰出的翻译就是陈荣捷先生本人的工作了.比如,1960年他和狄百瑞教授合作编译《中国传统诸源》一书时,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two volum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该书1999年又出版了修订本.就从《朱子全书》中翻译了不少朱子的文献.1963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资料书》,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其中对于朱子的文献更有相当详备的翻译,除了“仁说”、“明道论性说”、“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和“观心说”四篇文献外,更从全书中选了147条,分列“为学”、“存养”、“持敬”、“主静”、“省察”、“知行”、“性情”、“仁”、“理气”、“太极”、“天地”、“鬼神”、“评佛”等条目之下.1967年更是完整地翻译了朱子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The Neo

Confucian Anth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80年代以后,朱子文献的翻译仍在进行.这里,我举三个例子:第一是美国史密斯学院教授贾德讷(Daniel Gardner)1990年出版的《朱子语类选译》.Learning to be a Sage: Selections from the Conversations of Master Chu, Arranged Topicall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该书是按照《朱子语类》中不同的主题,包括“小学”、“为学之方”、“知行”、“读书法”等,选择一些语录译成英文.贾德讷1978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宋代的经典:朱子对《大学》的诠释”, The Classics during the Sung: Chu His’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hsueh.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78. 积20余年之功,其翻译是相当信实的.第二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教授尹佩霞(Patricia Ebrey)199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子家礼的翻译《朱熹家礼:12世纪中国礼仪行为指南》.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A Twelfth-century Chinese Ma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ping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第三是爱周思(Joseph Adler)2002年出版的朱子《易学启蒙》的翻译.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 of Change (I-hsueh Ch’I meng) by Chu Hsi, New York: 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 2002.(二)博士论文

美国的朱熹研究70年代到80年代在陈荣捷和狄百瑞(W. T. deBary)的推动下,有很大的发展,在这20年间有不少博士论文是以朱子为研究对象的,比如刚才提到的1978年 Daniel Gardner在哈佛的博士论文.此外,我再举几个例子:比如1979年Allen John Wittenborn在亚利桑那大学写的关于朱子和《续近思录》的博士论文.The Mind of Chu Hsi: His Philosophy with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One through Five of the Hsü chin-ssu lu,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79.这篇论文主要通过翻译《续近思录》第1到5章,探讨了朱子“心”这一观念的哲学涵义.同年,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的白诗朗(John Berthrong)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他有关朱子和陈淳的博士论文.1980年,韩国人金永植在普林斯顿大学完成了他的第二篇博士论文,这篇论文是关于朱子自然观的,题为“朱熹的世界观:《朱子全书》中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The World View of Chu Hsi(1130-1200): Knowledge about Natural World in Chu-tzu chu’an-shu. 他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是化学方面的,所以他在写这篇朱子的论文之前,已经是化学博士.这篇论文是运用《朱子全书》的文献,考察朱子的自然观.经过反复的修改,该论文终于在2000年由美国哲学学会出版,题目改为《朱子的自然哲学》.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u Hsi(1130-1200).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0. 该书有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潘文国中译本.1982年,Timothy Phelan在华盛顿大学完成了研究朱子易学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朱子《易学启蒙》一书中蕴含的宇宙论思想.而在1984年,艾周思(Joseph Adler)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完成的博士论文《卜筮与哲学:朱熹对周易的理解》, Divination and Philosophy: Chu Hsi’s Understanding of I-Ching. Ph. D dissertation, UC Santa Barbara, 1984.更是对朱子易学的进一步较为系统的研究.还有,1985年Krill Ole Thompson也在夏威夷大学完成了有关朱子道德哲学的博士论文“朱熹道德哲学的形成探究”. An Inquiry into the Formation of Chu Hsi’s Mor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Hawaii, 1985.不过,早在60年代,其实已经有关于朱子的博士论文,如谢康伦(Conrad Schriokauer)1960年在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完成的博士论文“朱熹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Behior of Chu Hsi. Ph.D, Department of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1960.该书不以朱子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而是专门考察朱子的政治思想和实践.这在80年代以前的朱子研究中,是非常少见的一个研究角度.40年后,余英时先生的大书《朱熹的历史世界》,可以说再次另辟蹊径,终于在整个宋代政治文化的广阔脉络中将朱子政治生活的一面完成而深入地呈现了出来.

80年代以来,随着宋明理学在北美研究的相对衰弱,朱子的研究在北美的英语世界中也没有70-80年代那样兴盛,不过,进一步的研究并未中断,并且,关于朱子的研究在趋向上也发生了新的动态.这里,我举两个例子.1991年,Matthew Arnold Levey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有关朱子批评异端的博士论文“作为新儒家的朱熹:朱熹对异端和儒家传统的批判”,Chu Hsi as a “Neo-Confucian”: Chu Hsi’s Critique of Heterodoxy, Heres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August 1991.他后来也继续有关于朱子的论文发表.2000年,韩国人Choi, Du Yol在Drew大学完成了关于朱子哲学和田立克神学比较的博士论文“蒂利希神学和朱熹新儒家哲学中的超越与内在”. 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in Paul Tillich’s Theology and Chi His’s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Ph. D dissertation, Drew University, 2000.该文尤其探讨两人思想中关于超越性和内在性的思想.这一论文的完成,也显示了英语世界关于朱子研究的新的动态.对此,我下面会专门谈一谈.(三)专著

除了翻译和博士论文,最能反映研究状况的,应该是相关专著的出版了.80年代之前,英语世界就已经有不少关于朱子的专著出版.陈荣捷先生在其“欧美的朱子学”中对此已经有所介绍.其中,当然以陈先生本人出版的几部著作贡献最大.

80年代之后,关于朱子的学术专著,继续有佳作出版.譬如:1992年,田浩(Hoyt Tillman)教授在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力作《朱熹的思维世界》.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该书最初有台湾允辰出版社的繁体字版,后来又出版了繁体和简体字的增订版.该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在宋代儒学的整体脉络中考察了朱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接下来,就是刚才提到的韩国学者金永植2000年出版的《朱熹的自然哲学》.此外,则有两部很有代表性的著作,一是华裔学者已故秦家懿教授2000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熹的宗教思想》, 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s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该书有2010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曹剑波中译本.另一部则是贾德讷200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朱子诠释《论语》的研究《朱熹对论语的解读:圣典、注释与经典传统》. Zhu Xi's Reading of the Analects: Canon, Commenta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这两部书都是晚近英语世界中研究朱子思想的优秀作品,代表了英语世界中朱子研究的最新趋势.关于这一趋势,我们下面会有专门的讨论.

当然,还有一些研究宋明理学的著作,其中也包含有关朱熹思想的讨论.例如,刘述先先生1998年出版的《理解儒家哲学:古典与宋明》,其中就有相当篇幅是关于朱熹的哲学思想.不过,因为刘先生80年代有中文专著研究朱熹.他的朱熹研究,主要还是在中文朱熹研究的脉络中来讨论更为合适.包弼德(Peter Bol)2008年出版了《历史中的新儒学》,NeoConfuciani in History,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该书有2009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加坡学者王昌伟中译本.其中关于朱熹的讨论也占有相当篇幅.但该书主要是从“政治”、“学术”、“信仰”和“社会”这几个不同的主体探讨理学的不同侧面,朱熹的思想是分散在这些不同的主题之下,而不是集中被讨论的.安靖如(Stephan Angle)2009年出版的《圣境:新儒家哲学的当代意义》, 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009.也有很多地方涉及朱熹,但该书也是按照不同的主题整体性地探讨宋明新儒学,第一部分考察新儒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圣”、“理”、“德”、“和”,第二部分讨论学和心理学,第三部分讨论教育和政治,关于朱熹的思想也是散见于各个主题之下,并没有集中得到处理.我们这里按照出版的时间顺序仅举三例,其余不赘.三 趋势(一)宗教性的研究:一个重要趋势

80年代以前,关于朱子的研究在英语世界中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并不仅仅以朱子的哲学思想为限.这一点,原因之一当然是英语世界的中国哲学研究往往不在哲学系所使然.比如,陈荣捷先生本人对于朱子的研究,就并不限于朱子的观念,而是广泛涉及到了朱子的许多方面.

80年代以来,对于朱子的研究,英语世界中多样化的特征更有进一步的表现.但是,在多样化中,朱子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值得我们注意.限于篇幅,这里我只以五部书为例,对这一重要趋势稍作提示.

1985年,贾德讷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有关朱子和大学的专著《朱熹与大学:新儒家对于儒家经典的反思》.Chu Hsi and the Ta-hseuh: Neo-Confucian Reflection on the Confucian Can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对于儒家“经典”所用的英文翻译不是通常的“classics”,而特别运用了西方宗教学称呼宗教传统中经典的“canon”一词.由题目可见,他主要是从宗教传统而非一般哲学传统解释经典的角度来研究朱子对于《大学》的诠释.

1998年,白诗朗出版了《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与南乐山的比较》一书.Concerning Creativity: A Comparison of Chu His, Whitehead, and Nevill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按:该书已有中译本,收入安乐哲、杜维明主编、彭国翔执行主编的《海外儒学研究前沿丛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白诗朗不仅是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的副院长,也是认同儒学价值的“波士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该书以“创造性”这一在西方神学中的重要问题为对象,将过程神学思想源头的怀特海和现代西方神学同时也是“波士顿儒学”另一位代表人物南乐山的思想与朱熹进行比较分析.显然,该书运用的是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取径.在这一角度的观照之下,朱熹的相关思想自然呈现出宗教学的面貌.

前面已经提到华裔学者秦家懿(Julia Ching)2000年直接以《朱熹的宗教思想》为题,从宗教学的角度对朱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诠释.以往那些主要在哲学视野之下检讨的朱子的重要观念,如“太极”、“鬼神”、“性”等,在这本书中,都被秦家懿纳入到宗教学的领域内予以了重新的考察.

2002年,Au Kin Ming出版了关于朱熹和蒂利希的专著《蒂利希与朱熹:关于人类状况的比较研究》.Paul Tillich and Chu Hsi: A Comparison of Their Views of Human Conditions. New York: Peter Lang, 2002. 由题目即可知,该书对于朱熹的研究显然属于比较宗教学的范畴.

而在2003年,在朱熹研究这一领域不断耕耘的贾德讷再接再厉,又出版了一部研究朱熹如何解读《论语》的著作《朱熹对论语的解读:圣典、注解与经典传统》.Zhu Xi's Reading of the Analects: Canon, Commenta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这部书与他1985年出版的书一脉相承,都是用“canon”而非“classics”.显然,这也意味着该书是继续了作者宗教学研究朱子经典诠释的取径和方法.


总之,从以上所举五部专著的例子来看,无不鲜明地显示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中朱子研究的宗教学方向这一显著特征.

除了这五部书之外,英语世界更有很多从宗教学和比较宗教学的角度研究朱子的论文.譬如,田浩2004年在《东西方哲学》上发表的考察朱子祈祷神明的论文“朱熹对孔子神明的祈祷以及传道的要求”,Zhu Xi's Prayers to the spirit of Confucius and Claim to the Tranission of the Way. Philosophy East & West, 2004. 此前田浩关于这一课题已有中文论文发表,见其“朱熹的鬼神观与道统观”,见钟彩钧主编:《朱子学的开展——学术篇》(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2),页247-261.艾周思2008年发表在《道:比较哲学季刊》(Dao: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上的“精神实践:朱熹哲学核心概念的基础”, Zhu Xi’s Spiritual Practice as the Basis of His Central Philosophical Concepts.以及狄百瑞教授老当益壮撰写的“朱熹理学的精神性”, Zhu Xi’s Neo-Confucian Spirituality, in Tu Wei-ming and Mary Evelyn Tucker edt., Confucian Spirituality, Vol. 2, Crossroad, 2004. Confucian Spirituality一书两卷本,汇集了北美老中青三代儒学研究者的论文,本身就是从宗教性角度研究儒学的反映.该书中译也已列入《海外儒学研究前沿丛书》.等等,都是这一新的趋势与动态的反映.(二)研究取向与问题意识的多样化

80年代以前,除了朱子文献的翻译之外,英语世界的朱子研究主要侧重朱子的生平和哲学思想.但是,80年代之后迄今,除了宗教性的研究这一显著趋向之外,朱子研究还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面貌.这里所谓“多样化的面貌”,主要是指当今英语世界的学者从当代西方学界各种问题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朱子思想中的相关因素.

当今英语世界对于中国思想的研究,有不少是源于西方学界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意识,而到中国传统中“按图索骥”.这一角度对朱子的研究自然在所难免.例如,在西方性别、身体理论和研究一度兴盛的背景之下,有学者也由此探讨朱熹思想中的这些方面,如秦家懿曾经与1994年在《华裔学志》发表过“宋代哲学家论女性”的论文,Sung Philosophers on Women, Monumental Serica, Vol. 42, pp. 259-274.主要探讨了朱子对于婚礼的态度.在西方目前特别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这一背景下,也有学者致力于探索朱熹思想中这一方面的内容,如日裔学者桑子敏雄(Kuwako Toshio)撰写的“朱熹的环境关联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 in Chu Hsi, in Mary Evelyn Tucker and John Berthrong ed., Confuciani and Ecology: The Interrelations of Heen, Earth, and Hum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按:Confuciani and Ecology: The Interrelations of Heen, Earth, and Humans一书已有中译本,参见彭国翔、张容南译《儒学与生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近三十年(1980-2016)英语世界的朱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世界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当然,所谓西方学界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意识,有很多其实的确是一些关涉全球的普遍问题意识.但无可否认,就学术研究本身来说,这些问题意识当中往往反映了英语世界的学术兴趣,与中文世界学者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有时并不一致.中文世界的研究者面对这一差异时如何恰当地自处,涉及我们了解西方世界相关研究成果的意义问题.这一点,是本文最后要稍稍加以讨论的.

此外,探讨朱子哲学思想之外其他方面内容的研究,如对朱子文学、美学思想的研究,包括白马(Shimmelpfennig)于2005年发表的“两个时代、一个议程:朱熹和王逸的《楚辞》诠释”,还有陈建华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发表的“淫诗:朱熹理学中的自律问题”和“朱熹的诗经诠释学以及有关淫诗的论辩”,前一篇文章是“The ‘licentious Poems’: Poetic Hermeneutics and Problems of Autonomy in Chu His’s NeoConfuciani”, 见Papers on Chinese History1999年春季号,页19-39.后一篇文章是“Zhu Xi’s Poetic Hermeneutics and the Polemics of the ‘licentious Poems’”, 收入涂经怡(Tu Ching-I)主编的《诠释与思想变迁:历史视角中的中国诠释学》(Interpretatio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s: Chinese Hermeneutic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2005).需要说明的,两文大同小异,第二篇是第一篇的修改版.等等,也同样反映了目前英语世界中朱子研究的多样化特征.(三)意义

最后,我想谈一谈了解西方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意义.第一,是必要性.第二,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包括朱子研究在内,当今的中国哲学研究早已不是中国学者的专属,而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业.因此,如果想要在世界范围而非仅仅中文世界的朱子研究中居于前沿,国际性的学术视野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我多年来在有关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反省中已经强调再三,笔者的三篇论文:1、“合法性、视域与主体性——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反省与前瞻”;2、“中国哲学研究的三个自觉——以《有无之境》为例”;3、“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三文俱收入笔者的《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页73-125.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在留意海外尤其英语世界朱子研究的成果时,中文世界的学者需要具有充分的自觉.前已提及,英语世界一些朱子研究的方法和取径,来自于西方学界特定的问题意识以及西方学术氛围下海外学者特有的学术兴趣,有时会脱离中国学术思想史自身的脉络.当然,所谓“中国学术思想史自身的脉络”,也并非一成不变,外来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逐渐也会被吸收到这一脉络之中而变成内在的构成因素.不过,成功吸收外来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前提,是对固有学术思想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脉络有充分的掌握和深入的了解.而充分掌握并深入了解固有深入学术思想问题意识和历史脉络的前提,则必须是对中国古典文献的长期和身后的浸淫.如此,吸收和消化海外研究的成果时,才不会导致简单套用其方法,使得中国的学术思想沦为被外部理论解释的纯粹材料.这一点,在有关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反省中,笔者也已反复致意.

此外,还有一点笔者就认为有必要特别指出.有些研究往往声称其研究是侧重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的当代意义或者与当今世界特有问题意识的相关性,而不在于对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本身或者其历史意义.这样的研究取径自然不是非法的.但是,这种着眼点的选择并不应当成为不愿或不能深入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的借口.因为很简单,除非这种研究与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完全无关,否则,只要是相关于某一思想或某一传统的任何研究,对于该思想或传统本身及其历史了解的全面和深入与否,无疑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的深浅、好坏和成败.比如说,哪怕是从一个现代西方的问题意识出发,来发挥朱子思想的某些当今意义,其论述的好坏,也不能不与论者对朱子思想及其历史背景了解的深浅有关.

事实上,以上两点,不但是吸收和消化英语世界朱子研究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成果时需要注意的.如今包括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在内整个中国人文学科的研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对此没有足够的自觉和反省,要么会固步自封,变成井底之蛙;要么就会流于“从人脚跟转”和“法华转”的盲从境地而不自知.两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进入到世界范围内学术研究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