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点赞:15861 浏览:704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古今中外大量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传统在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传统不仅仅是过去的存在,更是现在的基础和未来的出发点;现代不是无源之水,更是传统的流变与当代人创造的结果.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优秀传统不仅对于保持本民族和国家的特色十分重要,而且在当今世界文化广泛接触的国际环境中,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全套共10卷,近千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人大法学院原院长曾宪义教授担任总主编,30余人参编.研究梳理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全面、系统地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直以来凝聚在曾教授心头的学术心愿和追求.在曾教授最后的日子里,在医院的病榻上,他一直关注着这套丛书.如今,这位老院长乘鹤西去,而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挚爱化成文字永远留给后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这套丛书可谓鸿篇巨制,十卷分别是:第一卷 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第二卷 罪与罚:中国传统刑事法律形态;第三卷 身份与契约: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形态;第四卷 官与民:中国传统行政法制文化研究;第五卷 狱与讼: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第六卷 律学与法学:中国法律教育与法律学术的传统及其现怎么发表展;第七卷 冲突与转型:近现代中国的法律变革;第八卷 输出与反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域外影响;第九卷 借鉴与移植:外来法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第十卷 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全套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系统研究,对传统法律文化予以客观的评判,再现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为了能够真实生动地解读和验证当时社会的法律与生活,各卷作者费尽周折,克服各种困难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珍贵图片,并认真加以考证和选择,作出客观评价分析,以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发挥重要作用.近代,当中国在战争、八国联军、中俄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连连败北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劣评几近偏执.不仅西方列强将中国文化视为早就应“就木”的“木乃伊文化”,连中国人自己也逐渐失去了传统的自信,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百余年后的今天,中国文化再次被世界所关注.因为人们发现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文化相通或相同的成分,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凝结的智慧和经验,对世界的发展将会提供有益的借鉴.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也已经不再是百年前那种猎奇式的记述和以自身价值观为标准的评判.就传统法律文化而言,虽然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早已解体,但是其制度设计的现实性、合理性,比如“因时立法”、“法律与道德相为表里”等;其某些价值观念的普适性,比如“和谐”、“恤刑”等,对现实法律的发展不仅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西方学者在为法治传统自豪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感受到了传统法治的缺陷,比如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法条日渐其密,但法律的漏洞也日渐其多.这也是一些西方学者将注意力投向中国传统法律的原因,他们试图在中国传统的法律中找到弥补缺陷的途径.(参见《第一卷 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引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相沿数千年而未绝,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帝制时代的东方沃土.在法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当然,传统中的许多东西并不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有的甚至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因此,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无尽宝藏,另一方面要对其在当下和未来社会的存活方式和传承创新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理性的选择.作者在研究传统法律文化时,既不盲目崇拜,追求复古,也不苛责古人,而是从传统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依从的背景出发,作者认为:构成中国传统行政法律文化气候土壤的不外是四种东西:一是东亚大陆特殊的地域气候或自然环境,二是农耕文明这种生存模式,三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形式,四是宗法社会组织模式.这四者综合地决定了中国法律传统的性质特色.从表面上看,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和思想已不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如何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的?我们今天又该从传统中继承、汲取哪些精华?这套丛书从不同的层面和纬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了全面的梳理、整合,作了深入、理性的剖析.然而,这套丛书的内容并不因为命题的宏大而艰涩空泛,而是采集了大量生动的史料,我们可以从如同播放电影般的事例、案例中回望历史.比如在《第三卷 身份与契约: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形式》的婚姻制度中讲到“奔者不禁”,即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终占主导地位,但于此之外,婚恋自由的现象还是部分存在的.自由恋爱往往具有浪漫色彩,恋爱的双方为了把自己的恋情表达出来,巩固下来,并期望铭记于心,从而出现了爱情的各种物化形式,即通过一定的物品表达爱恋,即“定情信物”.在长期的古代社会,被采用得相对多一些的“信物”主要集中到有限的几种物品之上,便有人汇集梳理,总其大成,称之为“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第三卷 身份与契约: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形式》,P232).书中此处配有图片和诗文:“戒指: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手镯:何以致契阔,绕臂双跳脱”等在该卷的契约制度中,作者搜集整理了许多珍贵史料,有西周时期青铜器钟鼎铭文以及其他朝代的契约文本图片,如此等等.这套丛书的资料性和思想性都是极具价值的,各卷作者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反复修改,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法律文化的魅力显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而且在于其所蕴含的更为深层的社会条件与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正如作者所言:当我们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回首外来法律文化传入本国后的种种遭遇,梳理国人面对外来法律文化的挑战所作出的种种回应,进而设身处地地探讨前人的心迹和各自的利弊得失时,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或斥法律文化保守主义为顽固闭塞,或责法律文化激进主义为卖国求荣.相反,我们真切地理解无数前人的理想设计,深深感动于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真挚情感,并尝试在此基础上重建前人的种种思考与心迹,以求在传统的解释之外,提出新的见解,传承并创新法律文化的真实内涵.这项反思与重建,传承与创新的伟大事业,既凝聚着研究者的心智、气魄和,又是法律人的天职;既汇集着人们在不同的关注热点、涉猎领域和切入角度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又围绕着弘扬民族法律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这一中心意旨;既标识着无数先驱所走过的崎岖之路,又预示着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在这条路上将永不停息、永远攀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第十卷 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P2)(本文编辑 谢宁)

全面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事法律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