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之原因

点赞:4801 浏览:184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冯振亚(1984-)男,汉族,山东枣庄市人,兰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失落已既成事实.面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策要求,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重塑其法律信仰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表现进行概括,同时,分析其缺失原因,并对今后建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提出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 法律信仰;教育机制;法治现状

法律信仰作为一个涉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概念,由于其涉及面广,要用几个简明的词语来对其做出一个精确界定是相当困难的.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主体对法律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及信服感,并对法律的行为拜从.法律主体与对象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即要形成法律信仰,制定“良法”与培养“良民”二者缺一不可.

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这一特殊群体的意识形态对于社会风气甚至国家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信仰的缺失,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逐年增加.提高他们对法律的信仰,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尤显重要.

一、大学生法律表现

(一)法律信仰与行动错位

当前大学生大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普遍认为应该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同时,我们可以肯定多数大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觉醒与增强,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从2002年轰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以及后来发生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让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这一切表明虽然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信仰,但在现实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形成了“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

(二) 缺乏对法律文本知识的了解

据了解,多一半的大学生对于法律没有充分的关注,同时,学校在设置课程方面,很少考虑非法律专业学生.学校一般情况下仅仅为法律专业学生开设法律课程,这样使得大批非法律专业学生相关基础知识薄弱.加之,在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与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那么非法律专业学生在学校获取不到法律知识,其从社会渠道更无从知晓.法律未能走进他们的生活,致使对于民法、行政法等与其生活休戚相关的部门法知识一无所知.

(三)对不法行为的淡漠,及法律信仰的模糊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利益甚至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在这样的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大学生就会认为社会客观事实就是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法律一无是处.他们对法律的实现抱有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法律意识也日渐模糊.面对社会不法行为甚至会选择漠视、听之任之,不会想到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或他人合法权益,也不会想到其捍卫法律尊严的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法律形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及网络的负面影响

在校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对于各种社会价值的蛊惑缺乏一定的批判与鉴别能力,对于法律的信仰存在一定的不成熟性及易变性.

当今社会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大学生更是对其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互联网中其他国家强势输出本国文化价值,使得价值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会导致青年大学生产生选择的困惑,对其信仰的稳固性十分不利.

(二) 教育体制

作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我国高校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多数是开设各门基础课程,追求对法律体系大而全的把握,忽视了对法理精神及法律信仰的培养.对于非法律专业学生,可能仅仅开设部分选修课,集体教学,单纯灌输.在全球经济化,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有的利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有的颠覆已有的法律信仰,各种各样,学生“把关”难度加大,而教育却依旧一层不变,沿革传统的模式,其效果弱化自然在情理之中.

(三) 法治现状

法律信仰与情感信仰相比较而言,法律信仰较为脆弱.亲人之间的不诚实可以被理解为是善意的谎言,可以得到谅解.而对于法律信仰,一旦法律规定作出后再反悔,或没有按规定行事,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就会被破坏,再要建立比第一次更为艰难.作为在校大学生,属于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其对社会的关注相对要深刻许多.对于政府的各种作为与不作为,可能比百姓要思考的更多,更全面,会更注重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对比,那么其建立起的法律信仰一旦被颠覆,法律权威性在其心中会大打折扣,再要形成信仰就十分困难了.

大学生法律之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立法方面,我国目前许多法律,立法并不十分严谨,几乎在每部法律中都可以找到自相矛盾或难以解释的法条.例如,在《宪法》中规定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此处的权利仅仅是一种受益权,而义务也更多地是针对由劳动能力,却无劳动意愿的人.若对立法者的立法意图不能准确把握,该法条就存在被误解的可能.大学生不具备深厚的法律功底,要读出立法者的意图其难度过大,在此种情况下形成的法律信仰可能并非符合立法者的初衷.司法方面,由于现在社会中出现很多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法律在大学生心中的权威及尊严.司法机关、执法机关有法不依,有法而不用时,便是对法律的绝望.

三、 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之途径

任何信仰并非天生就有,都是经过后天的生活环境及认为培养所形成的,事建立在深刻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因此,面对大学生法律日趋严重,建立有效的途径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势在必得.

(一) 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培养

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懂法,了解法,进而提高其法律意识,培养其法律信仰.在基础知识的教育中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将法律精神、法律意识等予于法条当中,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法律内含有深刻了解,自觉做到守法.

(二) 走进中国古典法律思想

在面对诸多法律问题时,由于我国法治现状,更多的人选择了求助于媒体、“关系”等非诉讼的手段.这些“有法不依”“舍法求法”的行为对于处于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学习中国古典法律思想,寻求使之进入当代法律生活的有效途径,并使其成为我国法律信仰的“本土资源”,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根本方法.

中国古代法律指导思想天人合一、礼法并存等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和谐、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学生在校园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法律思想,从我国法律思想的源头深刻了解法律内涵,体会法律信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样树立的法律信仰相比生硬的灌输会更加稳固与坚定.(作者单位:兰州大学)